聊聊參與社群,GDG Kaohsiung

Rewind Myself

Ashe_Li
Ashe’s Note
10 min readApr 16, 2019

--

src : https://unsplash.com/photos/7r_OlfIlyHU

「幹,都什麼時候還在 rewind?」

別這樣,這篇其實是上一篇 rewind(Front-end rewind : 半年才準備跨入 junior)的另一種觀點,
兩篇其實差不多同一個月完成的,只是覺得沒什麼,沒有特別想PO。

最近又想說不同階段可能會需要不同的意見(未入行想看菜鳥 ?),所以整理一下又把文章拿過來了。

其實是參加 GDG Kaohsiung 會後的聊天,這次聊超級久,大致提一下對方經歷。

對方是技術背景,大學就開始接觸社群,也藉此拿到第一份的offer,年薪 70–80。
上架過 Android app,排行表現不錯。
因為技術背景參與過 104 人力銀行的 Product Manager,目標是把產品救起來。當然,也有過創業經驗。

這次先從社群開始聊,不是我開的話題,在旁邊聽別人聊天,慢慢加入的。
主要聊說,很多高雄玩社群的人都是學生開始,因為累積不錯的經驗,通常可以拿到不錯的offer,但也因此很少人會繼續留在高雄,所以高雄很多社群就很難維持下去。

這邊有聊到一個觀點,對方分享的

  • 高雄有些老闆不喜歡員工參加社群:
    認為員工會把機密或資料外流,不然就是想要跳槽。
    (如這次 own 活動的主辦人,他也是因為參加社群且有實力,所以很快就能拿到第一份 offer)。

這和我想像差異很大,台北普遍的社群活動都很踴躍,也是因為如此才想去台北工作,沒想到高雄沒有活躍的原因,可能有一部分是如此。

後來聊到「社群經營和人才培育很像」,兩個都需要花費大量精神培訓,但很多時候對方變強了,就往台北或出國了,所以這兩者其實都是某種程度上的賭博(賭對方變強可以待久一點)。

延伸閱讀:水文資訊徵才文

https://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19/04/03/engineer-poor-english

以主辦人的經驗(主管/員工/創業/人力銀行)來說,他認為一個員工若產值能超過他薪水的3倍,那就是很有價值的員工,事實上厲害的公司找人也是會找這個區間。

  • 簡單說明
    若一個員工的產值 = 薪水,只是表面平衡,
    一個員工背後還要考量很多薪水之外的成本。
    比如員工的福利、法律保護、勞健保、國外要考量工作簽證、營運成本開銷,所以產值 = 薪水是不可能平衡的,三倍的產值才會超過薪水的價值。

Q:說那麼多,若一個人你下注他,他還是離開怎麼辦?
對方回答:
「我認為世界上沒有一個是絕對不會被替換的位置,只有代價多少,如果我能給的pay 不夠,離職很正常」

其實也有提到,高雄很多人找工作都是「期望」有完整 training, 但事實 … ㄏㄏ

順帶一提,training 這東西對我來說是真的是「都市傳說」,大家都聽過,但是沒人真正遇到。

後來聊一些和人力銀行有關的東西,

比如職缺,因為刊登職缺相對行銷便宜,很多公司故意會開萬年職缺,或是一次開非常多職缺,卻又沒有要錄取那麼多人,通常是因為:

  • 所以,為什麼有很多HR獵頭公司?
    因為媒合率好,事實上一個企業刊登履歷時會收到大量投遞(如參考書亞集成),但可能100個人裡面只有2–3個是公司淺在的候選人,但如果沒有大量時間,這些正常人很難招募到,透過HR獵頭可以快速找到(且媒合率高)的人選。
書亞集成
  • 為什麼 Linkedin 的求職或社群經營很好?
    主要是因為他們第一份刊登工作的費用很低,比如6000,但是如果要同時刊登兩份,第二份就貴很多,比如 30000 這種很誇張的級距,藉此維持求職市場的品質。

然後聊一些請教一些工作的選擇

公司文化

「google如果今天用比你現在工作低薪請你,你會不會去?一般人都會吧,因為可以和大神工作」

這種工作裡面說不清的關係就是公司文化,也是你的個性和公司相關人員契合與否的關係。

以下總結性整理今天關於公司文化聊到的東西

  1. 可以看公司歷史快速了解公司,可能是所以產品的研發分析及優缺點、公司近20年財報分析 …
    盡可能多分析你有能力分析的資訊,這就是有些人為什麼換工作很快就可以上手的原因。
  2. 有磨合過之後,PM及主管才知道如何和你相處,才有可能分配合適的任務給你,否則你常會覺得「不快樂」。
  3. 磨合是必要的,但是如果你是技術力超級爆幹強,「你個人」可以不必理會,但「別人」和你合作會很痛苦。

契合度

就是你和公司利害關係人處理事情的方法與默契,比如你技術很強,公司也很賺錢,但是你做什麼事都很賭爛,天天抱怨。

1. 這可能是你個人的問題,因為公司賺錢代表營運方式沒有問題,可是你有問題,所以比較可能是你個人和公司文化不合。

說不定其他公司和你合作就很愉快,所以這並沒有黑白對錯,只能說企業文化不合(契合度低)

2. 有時候公司找能力相近的求職者,就是想找 企業文化相似 的,這句話是對的,不是幹話。因為這樣的團隊合作起來不會有過多摩擦,團隊向心力也很強。

  • 總結後我個人想法與經驗

基本上,聊完之後我「個人、私人」的想法。

到一間新的公司,可能會有一些預期,或是看到一個很屌的技術想要推動,或是有一些很舊的技術想要更新,這時候直接用「這很潮,最新的技術」來說服人一定沒用,以下是成功率比較好的作法。

  1. 從公司技術裡面找出可以合理提升的部分
  2. 透過說服上位者推動,比你自己說服同事有效
  3. 要用商業語言溝通(若上位者可以替你擔保,這就是一個好的主管)
  4. PM不用實際開發寫code,但他若是願意投入大量時間理解工程師使用的技術,他就是好的PM (看完也可以寫code的可遇不可求)

4 補充(對方補充的):
Q:通訊軟體 sk, line, Zoom為什麼不做純網頁版?

A:因為網頁瀏覽器支援的API和可開發的程度,和原生的軟體差很多,
打個比方,若硬開發網頁版,需要2倍的資源、以及只能達到對比原生軟體約30%的效益。
這樣開發是沒效益的,所以正常來說不會這樣做。

註:思考這題時,務必了解「通訊軟體」與「社群軟體」量級的不同,不然也沒資格笑人是爛PM

上述案例,
若PM能「聽過技術、大概能描述」就 PR 60以上的程度,
若PM「 知道並且能理解底層差異,但不寫code」,這代表他有投入時間學習,所以他是好PM,通常這種人是資深工程師兼任或轉任。

若PM還是堅持開發(如通訊軟體網頁版),如果他要扛責任就隨意他爽,若他是會把責任往工程師丟的,建議你遇到這種PM早點走。

自己的例子

新公司,設計交付都是用jpg傳圖片,然後用手動標註顏色及尺寸,這顯然不是一個很好的做法。

我先把公司以前全部的畫面都看過,實作過知道這間公司的技術難度,我大概需要兩個禮拜才能超過(剛轉職回來,很生手,技術只是需要提升刻板速度)。

這兩週除了詳細思考,確定沒有未想到的技術細節,同時也以設計的角度出發思考解決方法:

  1. 設計軟體 Photoshop , 能不能支援我提供的 設計自動標示軟體
  2. 有沒有方法可以讓設計升級成更有效率的UI開發軟體 ,並且升級以後我提供的設計自動標示軟體仍然可以使用,不會被汰換掉
  3. 以公司商業的立場,設計自動標示軟體UI開發軟體,需不需要支付額外的金錢成本,若是支付金錢能不能帶來更好的效益?
  4. 若沒有支付額外金錢成本會不會造成時程開發成本提升?
  5. 人員培訓成本是否昂貴? 有沒有其他的額外效益?

以事後結論來說可以反推出更多資訊,不過但我當時主要考量只是這樣,我就簡單做簡報分析提案 zeplin 了。

當然有一些不確定的事:

  1. zeplin 能不能支援 Photoshop,有沒有雷點?
  2. Photoshop / Adobe XD 的差異,我還考量到公司使用 window系統特別避開 macos 專用軟體,然後這兩款都可以支援 zeplin,Adobe XD 也有在做支援從 Photoshop 檔案匯入的功能
  3. 支付金錢只是多出方便,不支付也有可以做到的折衷辦法,不違法及不影響使用。
  4. zeplin 無痛, Adobe XD 需要時間學習,但成本不高(對我這個工程師而言)
  5. 我的觀點並沒有思考到不合適的地方,而且規劃溝通規範,大幅度強化溝通效率

成果而言,我自己第二週開始用 zeplin,全公司會接觸設計軟體的在一個月後都使用 zeplin (需要一個月是因為有人不想學習,屬於私人原因,不是成本太高的問題)
然後到職工作後4個月,全設計都換成 XD, 設計新人(了解、比較過PS/XD後)皆直接從XD開始,並很快投入生產。

這邊算是慢慢開始融入公司,被公司信賴,然後也慢慢開始有主導權可以決策。

自我反省,前篇心得過於負面

其實,前一段時間打medium心得,是想離職的狀態下比較多負面的東西。
認真思考,目前工作對我其實很容忍。

設計 -> 前端溝通方面,可能還是有很多公司做不到的事。

  • 工作第一個月,把人家以前的工作流程全部改成自己習慣的
  • 三~四個月後把人家設計的軟體改成自己認為比較好的(畢竟我不是設計),未來新人也不會碰PS

拿到公司補助可能很多人都有,提幾個我印象深刻的點。

  • 雖然不是我提要用現代前端框架的,但後面的方向可以被討論
  • 工作沒滿一個月新人,也拿到公假出差聽講座+全程補助
  • 幾乎完全不會JS,就去聽現代前端框架的講座 XDD
  • 順便提一下,聽完講座後,我明言「主觀」意識認為,前端框架之中:
  1. React: 太難理解生態圈且需要JS基礎很強,大家JS很爛 (當時我也很爛,完全不會)

2. Vue: 簡單好上手,很適合新手,但不適合持續維護,反正我想寫不想接手維護一堆新人寫得爛code(包含自己寫的 XDD)

3. Angular: 我是資工出生,看到MVC, 物件導向, 強型別, Functional programming就射惹,還有很多設計模式可以玩,完全不管想管公司培訓成本,其實有提但對方不在意。

部門的老大,聽完我分析三個框架,雖然沒有像文字敘述直白,但可能是被我私心影響+保哥很會開課,就選Angular惹
(當時公司有嘗試過的開發路線:React 寫2個月,Vue 寫4個月, Angular 只聽過我用嘴的,因為一開始大家都沒考慮過 Angular)。

當時我還假惺惺勸「除了好維護好管理沒優點了,而且開發學習成本超級超級高耶,你確定真的要用?」,老大回一句「反正我不在意、說沒問題了,我都沒問題了,你們還有什麼問題?」扛下所有後續可能會有的責任,反正我是用很爽拉。

  • 被嗆過:「你設計那麼會嘴,有那麼多想法,啊不然你去教設計新人啊!」被嗆後,我就不繼續吵著要定設計規範了(雖然還是硬生生要求一堆設計規範出來 XDD)

小故事

  • 剛到職第一週,問「前端主管」 一個問題,後來主管3天後給我答案,並拍我肩膀說「我不是寫前端的,你有問題可以問我,不過我也只能幫你問別人」(當時我花 2小時解決了,但忘了和他說 :P )。
    雖然有點錯愕但很快就接受了,但我對於他很誠實第一週合作就說出這件事,無論有心無心這樣說,我給予很高的評價。

我個人的人生觀裡面「客觀的認識自己的不足」占最大比例,所以最最最看不起用「聽說」來定義別人,也最最最最痛恨別人指名道姓幫我「胡亂宣傳」,包含吹噓亂加 title 且隨意替我發言。

也因此,非常敬佩誠實對待自己不足或不會知識的人,
因為身而為「人」,知道自己的不足,總是想要隱瞞弱點是天性,所以通常不會把「我不會」公諸於世。

目前狀況

終於體驗到重頭開始的開發流程,而且有機會影響設計和 UX,這是我最想嘗試的經驗,若是沒有之前合作的成功紀錄,任何主管PM都不會信賴我提出的改善方案。
這一次可以提出改善後端的API問題,也可以藉此嘗試讓自己多分配時間,累計開發前後端合作開發經驗。

自己也習慣一段時間就會去面試,一方面了解自己在職場裡面的定位及自己的成長,一方面也看一下各路大神,了解自己和強者的差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