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企業營運指標設對了嗎?設定關鍵指標常見的四大錯誤

Lucas Hsieh
AsiaYo Engineering
Published in
11 min readOct 9, 2017

定義營運與成長指標從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錯誤指標小則影響內部溝通;重則造成公司成長停滯、整體資源運營出狀況。

制定運營指標從管理階層、各個團隊領導、專案負責人、產品功能負責人都有機會參與。這邊整理幾個過往在制定與衡量指標時常見的幾大謬誤,供大家參考討論。

謬誤一、沒人知道定義的指標

大家應該常常聽到 DAU(Daily Active User), MAU (Monthly Active User)被不少人掛在嘴上,但當我問什麼是 DAU 的定義,很多人回答不出來。因為 Google Analytics 有提供這數字,但卻不知道其定義。

Google Analytics — Active Users

我才赫然驚覺不少人制定了指標,卻不知道其定義是什麼。那 DAU 到底是什麼呢?事實上,每間公司的 DAU 定義都不同;因為 「Active」活躍用戶,隨著每間公司的營運目標都會有所不同。

舉例來說,對於像 AsiaYo 這類線上訂房平台(OTA)而言,真正在意的 Active User 應該是有使用訂房服務的用戶,而非只是瀏覽網站或是打開 App 使用者。

又或是對音樂播放 App 來說,有播放音樂行為的用戶才是他們在意的活躍用戶、而非打開 App 後立馬離開的用戶。 如果音樂播放 App 定義 DAU/MAU 是「打開 App 的用戶數量」,會發生什麼可怕的事呢?

當 DAU 被定義為打開 App 用戶數, Marketer 可能會想那我每天發推播通知這個指標就會狂漲了啊!!!或是我狂買 App Downloads 廣告 DAU 也會狂漲。但上述行為可能對公司真正營運目標卻不會有正面幫助(如同下圖)。

DAU 狂升,但核心指標(播放音樂用戶)卻沒有對等上升

舉 AsiaYo 自身為例,我們想計算平台回客率,得先清楚定義何謂「回頭客」。

或許聽起來很簡單,不就如果同一位使用者下過兩次單,第二次下單的時候就算回頭客啊?實際上我們整理資料時,發現幾種有趣現象(下述資料已被調整過):

1. 跨縣市旅行 (同一個使用者,在同一天下了四張訂單)

2. 幫其他朋友代訂房(同一天內下單、checkin &checkout 也同天,分別下了三張單,訂了三個床位)

回頭從商業價值來說,消費者每次「旅程」是否都有用 AsiaYo 訂房才是我們想知道的重點。如果單純以訂單來定義是否為回頭客,會高估這個數字。

所以我們後續額外利用了各式欄位,像是 checkin 時間, check out 時間, 入住旅宿…去判斷是否為「不同次旅程」,進而判斷是否為回頭客。

好的營運指標,需有清楚定義、且與公司策略目標有強關聯性

釐清定義後,才過了第一關,接下來第二關是怎麼排除雜訊讓營運指標能真正體現運營狀況。繼續以 DAU 當例子,就算有明確制定 Active User 的定義,但也有可能碰到許多外部雜訊造成營運指標無法參考。

以遊戲廠商來說,假設 Active User 為有玩任一遊戲關卡的使用者,很有可能會發生因為有下廣告、或季節性因素造成有玩關卡的 Active User 提升,但實際上忠實玩家卻沒有增加(如下圖所示)。

上述例子是典型營運指標受各式外部因素影響而有大波動。幾種可能的替代方案,像是:

  • 改計算第一次玩關卡 7 天後仍有繼續玩關卡的使用者數量
  • 有進行到第 n 個關卡的使用者數量
  • 以 retention co-hort 方式來看忠實使用者數量

謬誤二、Track Everything

第二個常見迷思是想盡可能紀錄所有使用者事件(當然另一種極端是什麼事件都沒記錄…),如果這麼做會有幾個缺點:

1. 事件名混亂,資料實質上無法達到知識共享

常見加了一堆事件後,往往只有當初規劃者知道其定義,但其他人無法有效運用對應資料。如果沒有統一規範與審核,情況會更加混亂,連帶造成溝通成本上升;更甚者有可能錯誤解讀資料。

沒人知道其他人制定的事件名是什麼意思

2. 高額資料存放、運算與工程成本

資料存放與運算其實都有成本,越多的資料量成本越高。如果是自建系統處理 ETL, Data cleaning 等部分資料工程師會搞到崩潰。如果不是自建追蹤分析系統,而是用第三方服務 (e.g., Amplitude, Mixpanel)成本非常可怕。

當然有一派提倡由第三方服務自動收集,再事後定義事件與分析(e.g., Heap),但個人覺得缺點是:

  • 事後定義,可能導致功能規劃者不會事先想好該追蹤的指標。每個功能在開發前,策略與數據指標都應該事先想好衡量方式。
  • HTML, CSS 改變可能會導致前後資料斷裂無法延續。
  • 細節想追蹤的 Property 等參數,常常無法由第三方服務自動捕捉到。

個人習慣是先制定使用者必經之路的相關事件,有額外需求再另外新增事件或額外 property 參數。

以 AsiaYo 訂房流程為例:搜尋結果列表 -> 單一旅宿頁 -> 結帳頁 -> 完成結帳,上述四步驟是絕大多數使用者都會必做的事件。

如果事後發現其中哪一步轉換率過低,可再另外新增事件追蹤了解想知道的事 (像這類事件也可善用 Google Tag Manager 去新增與移除)。

同時在 AsiaYo 內部,每個功能開發前,從規劃 wireframe 階段就會先定義好功能目標與指標,並在設計稿上明確定義各個事件與參數名。

謬誤三、忽略前後脈絡

另一個常見的迷思是「顧前不顧後」,舉例來說在不同渠道獲取用戶時,有些人只會看 CPC (Cost Per Click)、卻沒有注意 CPA (Cost Per Action)。

如下圖所示,當只看 CPC 時可能會覺得 Partner A 是最有效的渠道;但拉長看 CPA 時,該渠道卻有可能是最貴的。

CPC
CPA

當只有看到 CPC 前端成本時會造成決策上的嚴重錯誤,將資源全部投注在 Partner A 上;但看到 CPA 卻發現 CPC 最貴的 Partner C 才是最有效的渠道。

這種狀況也常發生在 A/B testing 實驗中:

舉例來說,如果是更改測試 訂房 Call to Action 按鈕文字,指標只看「按鈕點擊率」是否有顯著提高,但沒有同時觀察「成交率」是否有提升。最常見的是第一步點擊率提高,但最終成交率卻是不變甚至降低了(原因是用巧妙手法去誘使使用者點擊,但並沒有真正滿足使用者需求)。

>> 更多詳細案例

謬誤四、加總之單一數字

是否常聽到上司跟你說,怎麼上禮拜使用者數量、或營收下滑了?去調查一下是不是產品出問題了,再跟我回報。如果你是 Product Team 一員,勞師動眾後最終調查常常是…因為連假關係、或是因為行銷活動所以相關數字下跌、上漲。

加總數字很容易會受外部因素影響,好比說行銷部門廣告量的多寡、季節性因素(暑假、過年…),就算你沒做任何事,數字對比上上週、上個月可能都會有懸殊的差距。

如果你是產品團隊,在意的是產品穩定度,指標設定上「轉換率」可能會比 Active User 、或是營收來的穩定。Revenue = Traffic * Conversion Rate * AOV當中 Traffic (流量) 和 AOV (客單價),對產品團隊來說難以掌控,而轉換率是相對能監測並且能比較的指標。

好的指標通常會以「比率」方式存在

有發現嗎?當指標比率形式存在時,好比說點擊率、轉換率,是相對穩定的數字,也好比較。一個數字如果不能穩定的被比較,就很難被衡量成效。

以內容導購來說,撰寫內容的團隊 內容A: 1,000 瀏覽量 與 內容B: 2,000 瀏覽量 誰比較好?

實際上內容團隊或許更需要在意內容是否有得消費者歡心。如果單純以瀏覽量來看,無法比較內容誰比較吸引人;如果改以導購轉換率來看:

內容A: 1,000 瀏覽量、20 張轉單(轉換率 2%);內容B: 2,000 瀏覽量、10 張轉單(轉換率 0.5%)

內容 A 轉換率 2% 的內容可能才是消費者喜歡的撰寫方式,而非受許多外部因素影響的指標 — 瀏覽量。一個無法比較的數字,不是一個好的指標。

*這邊並非說加總數字設立是不好的,加總數字還是有存在的必要性。但對於特定團隊,設立加總數字的指標要非常小心。

另一個常見案例是 Retention Rate,可曾有上司要求你提供 “一個” Retention Rate 數字。

Retention Rate 實質無法用單一數字呈現,原因是不同時間點進來的使用者 Retention Rate 都不一樣,硬壓縮成一個數字沒有任何意義。無法比較的數字在管理上沒有意義。

常見的 Retention 是採用 co-hort / survival curve 來呈現,會有兩個維度,一個是進入時間(縱軸)、一個是回來的時間點(橫軸)。

  • 縱軸比率變高,代表的意義是產品服務功能在某個時間點改善了,所以比例變高。
  • 橫軸比例變高,代表 存活/黏著度;其實就是 Survival Curve。
  • 斜線比率,則是代表使用者在同一時間點回來,通常可能該月有舉辦什麼特殊活動。

以管理角度而言,產品團隊可能負責的是縱軸、橫軸;斜線則可能是行銷團隊負責的部分。

簡單總結,一個好的指標應該要有「清楚明確的定義、能夠被比較、連貫前後脈絡、先從重點開始追蹤」。

事實上,營運指標跟公司策略與組織架構更是息息相關,指標設立的不好可能會造成各自為政、產生本位主義,降低縱效。不過這又是另一大議題了,本篇就不先探討這部分 : p

To be an AsiaYor!AsiaYo 徵才
AsiaYo 成長快速,求才若渴。如果你勇於挑戰,樂於擁抱改變;如果你是聰明且具有野心的人才,歡迎你加入我們,和一群有趣的人做改變世界的產品!→ AsiaYo徵才

與 AsiaYors、業界高手們交流,只有在 AsiaYo MeetUp
我們需要的就是對新創、技術、產品開發有興趣的你,一同來到現場與我們交流、一起成長,就是 AsiaYo MeetUp 的最大使命!→ AsiaYo MeetUp

AsiaYo 玩樂隨心,住宿由我,您旅遊在外的好朋友!
亞洲地區短租、民宿、房間分享最棒的訂房平臺,快去瞧瞧!→ AsiaY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