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O — 結成 (I)

Alastor Wu
Async Impulse
Published in
8 min readJul 15, 2019

--

搖滾樂的反叛與激情,從六十年代起就與社會運動緊密結合在一起,用音樂感染情緒,由情緒激發出憤怒、悲傷、團結甚至是愛與和平。搖滾樂早已突破單一音樂類型所能影響的範疇,儼然成為一種新文化的表徵,不知不覺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與態度。

而電子樂,雖已經歷四十餘年的醞釀與演化,但當人們提及電子樂,似乎總是將其視為玩樂的、輕鬆的,一個無法當成嚴肅載體來表述文化的存在。將電子樂視為舞曲的集合更是一個最大也是最普遍的誤解。

雖然我並不是一個專業的電子樂迷,但我卻深切地從某些類型的電子樂中感受到強烈的衝擊。於是,我想從介紹 Yellow Magic Orchestra (黃色魔術交響樂團) 開始 — 不管從什麼角度切入都有著舉足輕重地位的傳奇,也是近期我最喜愛的樂團 — 來引出一些令人著迷的電子音樂。

出自『婦人画報』2019年7月, YMO 40 年專題

Yellow Magic Orchestra ,簡稱 YMO,中譯黃色魔術交響樂團,在 1978 年由細野晴臣 (Haruomi Hosono)、坂本龍一 (Ryuichi Sakamoto) 與高橋幸宏 (Yukihiro Takahashi) 所組成。七零年代的末期,正是歐美的搖滾樂席捲全球之際,在二戰結束後就有許多不同的歐美音樂流入日本,也間接影響了日本音樂的成長。而那時的日本樂壇還脫離不出單純翻玩歐美搖滾的窠臼,隨意地哼著英文唱些不知所謂的歌詞。細野晴臣早期的樂團 「Happy End」 正是第一個以日語為主的搖滾樂團,巧妙地創造出了第一代屬於日本的搖滾樂。

〈Fuuraibou〉from 《Happy End》, 1973

但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互相交流時,語言便成為了一個難以跨越的隔閡。如果不能理解歌詞的含義,就很難去真正了解作曲者所要表達的意境。即使能夠單純從音樂中理解,但要如何將一個外國語言的歌曲在本地推動起來並讓聽眾願意去嘗試,那又是另一個層面的問題了。

「那麼便嘗試一些能夠跨越語言與文化之間的音樂如何?」

這便是細野晴臣最初的想法,於是他便找來了坂本龍一與高橋幸宏,準備發一張一次性的實驗專輯。那時候的坂本龍一還只是一個剛從東京藝術大學畢業的年輕小伙,四處在不同的樂團幫忙打零工,而這也是他第一次 “真正的” 加入樂團。而高橋幸宏已經是一個享有盛譽的鼓手,參與過 「Sadistic Mika Band」,在國際間有著不錯的評價。

《Yellow Magic Orchestra》日版首張同名專輯,1978 年

從首張專輯的封面中,可以看出細野晴臣在組成時名氣最響亮,唱片外標便大大打著細野的名號。而為什麼叫做 Yellow Magic 呢?據細野晴臣的說法則是,想要以一個中立的形象去突破現有的形式。Yellow Magic 對比了 White Magic (善) 與 Black Magic (惡),而 Yellow 就是一個非善非惡,試圖以嶄新的魔力來震撼與傳達他們的音樂。另一方面,則是想以黃種人的身份去在非黑即白的歐美樂壇下投入另一顆震撼彈。當仔細想想名稱的含義後,就不會意外他們會選用電子樂的形式來處理這張專輯了。

組成時的小故事則早已被朗朗上口地傳誦,在 1978 年的春天某日,細野晴臣邀請了坂本龍一與高橋幸宏到自己住的小房間裡,三人圍著暖爐並吃著飯糰。這時細野拿出了一本 B5 的記事本,上面畫的是富士山爆發的情況,並且寫著四百萬張的大字,可想見當下的豪情與壯志。那時所提出的想法是用電子樂重新改編 Martin Denny 的單曲〈Fire Cracker〉,然後大賣四百萬張。雖然最後賣了多少我們不得而知,但在 1978 發行的首張專輯中 Computer game + Firecraker 的確受到了不少的讚譽與掌聲。

〈Firecraker〉 from 《Quiet Village — The Exotic Sounds Of Martin Denny》, 1959

讓我們稍微把鏡頭帶到 Martin Danny 身上,是一個美國音樂家且被稱作 Exotica 之父。與 Les Baxter 同為這個音樂類型影響最大的兩人。而 Exotica 這種音樂類型出現自美國的五零至六零年代中,大量地採用了東方的音樂元素。當談論 Exotica 時,常看到有人會將這種類型的音樂評論為 kistch,流於媚俗的文化挪用,僅僅是代用了一些具有東方風情的調式來產生異國感,但卻無法表現出異國文化的內涵。

用現今的角度以及身在的脈絡來聆聽,我單純覺得就是好聽且有趣的音樂,能夠帶領思緒飄向不知何處的遠方。而 Exotica 的出現更啟蒙了細野晴臣,產生了要做出真正屬於東方的音樂的念頭 (更嚴格來說,是能代表日本的音樂)。你可以從細野晴臣早期的專輯中看出 Exotica 在他音樂中所產生的足跡。

〈FEMME FATALE〉from 《Paraiso》, 1978

細野晴臣說過,他曾經相當著迷於夏威夷的文化,甚至還想過為什麼自己不是夏威夷人。他還為自己取了英文的中間名—— Harry,在某些地方可以看到他以 Haruomi “Harry” Hosono 這樣的名稱出現。而同為 1978 年的這張 《Cochin Moon》則是他在結束印度之旅後的創作,裡頭已經參雜了大量的電子元素。

〈Hum Ghar Sajan〉from 《Cochin Moon》, 1978

上述提及的三張專輯,兩張個人創作與一張 YMO 的專輯,通通是在 1978 年發表,而且這三張完全都是不同的風格,可見其創作能力之豐沛與多變!接著讓我們將鏡頭轉回 YMO 身上,首張同名專輯在日本發行時並未受到太多好評,不禁社會大眾沒有反應,音樂人間的評價更是覺得這是一張調性過冷賣不出去的音樂。真正讓 YMO 大紅大紫且發光發熱的契機,則是隔年被美國唱片公司 A&M 重新混音並修改的美國版本,然後從美國一路紅回日本,並開始奠定了 YMO 不可動搖的地位。

美國版本跟日本版本最大的差別有二,第一是封面的差異,美國版的封面重新設計成一個頭上長著各種電線的藝妓,更加凸顯了東洋的風味。第二則是移除了原本專輯中的終曲〈Acrobat〉,但不太清楚當初為什麼要移除這首。整張專輯的歌曲也有經過重新混音,為了讓音樂更貼近美國人喜好的風格。

《Yellow Magic Orchestra — US version》, 1979

而這張專輯最搶眼的莫過於第一與第二首歌組合起來的 combo 了,那就是〈Computer Game〉與 〈Firecraker〉。〈Computer Game〉是一首取樣音樂,取樣自電玩遊戲 The Circus 中的音效,而專輯中的另一首歌則取樣自 The Space Invader,兩者都是當時正火熱的大型街機遊戲。細野晴臣很早就發覺了電玩音樂的潛力,之後更出了一張完全以電玩音樂為底的個人專輯。

這兩首歌的 combo 技著實是威力十足,〈Computer Game〉讓人耳目一新,完全沒想過電玩音效也可以被這樣利用,而〈Firecraker〉也是一首絕佳的改編。這兩首歌即使放在現今的電子樂壇中也絲毫不遜色,更別說他們可是四十年前被寫出來的啊,整整超越了四十年的進度,YMO 根本是真正的時空旅行者吧。

〈Computer Game / Firecraker〉from《Yellow Magic Orchestra — US version》, 1979

相對於〈Computer Game〉的前衛與 〈Firecraker〉的動感,〈Simoon〉則是相當的俏皮,讓人不禁想跟著旋律搖擺。這首歌的 vocal 是由高橋幸宏擔綱,雖然說這整張專輯主要是以純電子為主,但其中少數幾首歌是有歌詞的,歌詞部分都是以英文表示。

〈Simoon〉from《Yellow Magic Orchestra — US version》, 1979

〈Tong Poo〉也是在這張專輯中相當出色的歌,日後也常被拿出來表演,這首歌是由坂本龍一所執筆。在美版中這首歌則被改名為〈Yellow Magic〉。

〈Tong Poo〉from《Yellow Magic Orchestra》, 1978

因為坂本龍一很喜歡尚盧.高達 (Jean-Luc Godard) 的電影,於是這張專輯有好幾首歌都是以高達的電影來命名的,像是〈Tong Poo 〉東風、 〈 La femme chinoise 〉中國女人以及〈 Mad Pierrot 〉狂人皮埃羅。

首張專輯在美國發行於 1979 年年初,於同年的八月,當時美國極受歡迎的樂團「Tubes」在洛杉磯舉行公演,透過 YMO 在日本的唱片公司 Alfa Records 促成了 YMO 第一次的海外公演,在此之前,只有高橋幸宏有海外演出的經驗,細野晴臣與坂本龍一都是第一次接觸海外表演,不管是運送樂器、舞台表演的流程,對他們來說都是一個嶄新的體驗。

而最後的結果則是大受歡迎,正式拉開了 YMO 時代的序幕。

《Yellow Magic Orchestra》full album, 1978

〈後篇:YMO — 啟航 (I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