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CC 參賽經驗分享】- 痛點與使用者分析

ATCC
ATCC Case Competition
13 min readJun 24, 2019

一、概論

痛點與使用者可以說是整個提案最核心的部分,如何讓評審與觀眾感受這個問題的嚴重性,而且證明它確切地存在於這社會中,對這群使用者產生相當的不便,引起舞台上與下之間的共鳴,是需要花大量心力的部分。本篇將比賽中失敗與成功的經驗、個人對於使用者研究相關理論收錄在內,期待能幫助大家發散地蒐集使用者資料,並盡可能精準地收斂對提案有幫助的資訊。

在正式進入知識與經驗分享之前,你一定要有的兩大 Mindset:

(一)、同理心

同理心,是站在使用者的世界,去感受他所面臨到的問題,即便不認同使用者的看法或沒有相關經驗,仍去理解他的行為、反應等,進一步激發起願意為他們解決問題的動機,但其實我們常常辦不到,在懷疑、不認同的意念浮現時,腦中便會自動解讀或中斷理解,唯有真正同理使用者、挖掘痛點,才能真正打造出符合他們需求的產品與服務。

(二)、以使用者為中心

無論在哪個階段,都要謹記著以使用者為中心,雖然你正在為你的使用者打造解方,但真正了解這個問題的人,是他們而不是我們。例如,在商業競賽中最常聽到的情況是,當看到主題時,第一步就是先發想解決方法,而非先去了解這群使用者,這群真正是此問題的專家。

本篇主要將「痛點與使用者」依操作的時間軸,分為三大部分,團隊可根據目前進度,直接跳到那部分觀看 :

二、前期 : 探索需求

探索需求,可以從兩種方式下手,一是質化,去訪談你的使用者,另一是量化,海發問卷一波。過去在商業競賽,看到的多是先直接發問卷,蒐集越多樣本數越好,此作法並非錯誤,而是常在其中看到兩種錯誤 :

A. 問卷中引導性質強烈,不是為了瞭解使用者,而是為了推銷、驗證自己的解方有人買單,問未來的事情,如「未來我們要推出個全新產品,你是否願意購買?」。記得目前是探索需求的階段,不論團隊是否有想像的解方,重點應放在旁敲側擊去了解他目前面臨此問題是否存在、是否遇到困難。

B. 只有問卷的量化佐證,忽略了質化訪談的重要性,但其實質化能夠幫助我們發現更多的洞見,且在說故事上更具渲染力。

團隊若有以上跡象,不要緊張,因為我們所接受的教育多著重於「說服」,許多團隊也常採取這樣的行動,以下針對這兩種做法,以 what-why-how 的方式說明其重要性,與一些常見的錯誤、可以如何更好等。

(一)、質化訪談

- WHAT

透過訪談的方式,去了解使用者事實底下隱藏的藏脈絡,可能是我們在數據中難以發現的,或是使用者不容易說出口的。

- WHY

1. 隱藏的洞見

心理學大師薩提爾曾提出「冰山理論」,將之放在探索需求的框架下,問卷所得到的回覆,就只停留在水面上、冰山的一小角而已。海發問卷,固然能夠得到大量的樣本,來佐證痛點,但問卷多是選擇題、是非題等,難以真正地了解使用者回覆背後所隱藏的動機、原因,而訪談將能挖深。

2. 借用使用者的口吻說故事

在訪談中得到的洞見,往往能出乎團隊的想像,產生 wow 的感覺,或得到能讓人感動的字句,放在提案中,借用使用者的口吻,提高提案的情感渲染力,也讓人感受到團隊對於使用者的重視。像當初我們提案時(與留學相關),簡報的一開頭就放了我們訪談中得到的一句話,「我沒有想過要出國,不是我不想而是我不敢去想,因為家裡沒有錢讓我出國。」

- HOW

訪談前,需先針對主題擬定訪綱,謹記訪綱只是參考用,不一定要問完,重點是問的深,得到洞見,且訪談時,盡量避免拿著訪綱,因為最好的訪談環境,是讓受訪者感到自在,像朋友在聊天般,讓他說越多故事越好,而訪綱可能會破壞這樣的理想的訪談環境。訪談最少要持續 20 分鐘,不然資料過淺,會大幅降低資料有用性,以過去經驗 30 分鐘最恰當。

另外,要問幾個人,預先設想的 TA 約 6–8 人,並在過程中盡量逐字記下重點(可能的痛點)。事後整理,可先將這群 TA 的痛點列出,並根據其痛點、特性等做分類,相似的合併來看,只要團隊有共識就好,接著進入 Persona(在確立TA階段會提及)。

訪談過程中,心態上仍要謹記概論提到的同理心、以使用者為中心,這裡補充幾點實戰技巧:

1.多問為什麼 — Customers don’t buy the what, they buy the why.

風聞全球的豐田汽車,有個相當著名的思考方式,為「五個為什麼分析法」,一個問題要問到五個為什麼,才能真正了解問題的本質,而對使用者也是,透過不斷地問「為什麼」來挖深,將可能得到前所未有的洞見。

但操作上,最常遇到的問題是,因為有預設立場的存在,認為不需要多問為什麼,例如:「你有考慮過要出國交換嗎?」「沒有」這時,可能會先根據自己經驗自動解讀,

他應該是沒錢出國,若再多問一個為什麼。

「那你為什麼不想交換?」「因為我不想延畢。」「那你為甚麼不想延畢?」「因為我的人生規劃是準時畢業後直接出國念書。」就可

能得到意外的答案,甚至可再多追問幾個為什麼。

2. 不要引導

訪談,是為了得到使用者真實的回饋,但常常不小心就會引導受訪者回覆出自己預想的答案。例如:「你有考慮要去交換嗎?」「沒有。」「是因為沒錢嗎?還是因為不想延畢?」「恩,沒錢。」在這樣引導式的問句中,受訪者即便不是這麼想,他可能會直接選擇一個最靠近他想法的答案回答。若換個問法「是什麼原因麼讓你沒有考慮要去交換?」「因為交換要花費的錢太多了,打算之後去海外實習,能減輕一些負擔。」讓受訪者說故事,而非引導他到設想的回覆。

3. 多問上一次的經驗

「你平常假日都在做什麼阿?」「我想想,打打球,追追劇吧。」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類似的經驗,被朋友這樣問時,一個想不太起來,但若這時換個問法,「你上周末在做什麼阿?」「我記得我上周末跟朋友去公園打球三對三鬥牛,你知道嗎?我們被電飛欸。」透過詢問上一次的經驗,有助於受訪者清晰地回憶當下所發生的特定事情,從中再挖深,盡量避免問「經常」、「平常」這樣廣泛性的字眼。

4. 好用問句分享

例如 :

1. 可以分享一下你上次______的經驗嗎?

2. 在之中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

3. 你有沒有試圖解決這個困難,有的化是如何解決的?

4. 這之中還有沒有什麼沒被滿足的?

5. 如果沒有被滿足,會造成什麼後果?

(二)、質化訪談

-WHAT

著重在量,以蒐集樣本的方式,來呈現母體可能的樣子,也藉由比對不同問題的數據分析來尋找洞見。網路上除google表單外,Typeform、surveycake也相當好用且美觀。

- WHY

1.說服力

數據會說話,可一眼讓評審知道TA有多多、市場有多大,進而相信這個問題的嚴重性。

2. 快速且低成本

發放問卷相較於訪談來說,所耗的時間較少、成本較低,且是證明團隊行動力的好方法之一。

3. 估算TA族群好幫手

在估TA數量這部分,問卷能發揮相當大的影響。我們當初想要了解有多少大學生會是我們的顧客,TA是有出國留學的夢想但資金不足,便先上教育部搜尋大專院校人數總共有多少,乘我們問卷中有出國留學夢想的百分比,再乘資金不足的比例,進而也在效益分析那塊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

- HOW

如何決定問卷中要放什麼問題是團隊一定會面臨到的問題,可以先擬一份問題清單,訪談 1–2 位使用者,根據使用者的回饋作修正,也看能不能藉這些問題得到團隊想要在問卷中知道的事情。正式發放前,也務必自己團隊先做過一次、發給朋友測試,避免出現問卷自相矛盾或問句不清楚的情況,發放後再修改問卷,將可能造成數據無法真實呈現,失去精準性,本隊有慘痛經驗。

在探索需求的開頭,有提及在找尋痛點問卷常犯的錯誤,這邊再更詳細地說明(以下兩點與訪談技巧亦可以相互參照使用)

1. 不要談論你的點子

這是探索需求的階段,重點是要了解你的使用者,以使用者為中心,但許多團隊會直接在表單中描述解方,當解方一出來,問卷設計就會不自覺地一直想去驗證。自己的點子是使用者買單的、是對他們有幫助的;此外,填寫表單的人也會受到解方的影響,而順應地填出團隊設想的回答,但這樣無法真實地了解使用者,也可能在之後的發展撞壁,只要簡單說明主題就好。

2. 不要問未來的事

「如果未來有個能夠資助你出國留學的平台,你是否願意使用?」這樣的問題,我們可以在許多問卷中看見,然而,想要真實地了解使用者,不要去問未來的事,因為這樣的回答可能是不經思索的,問句也帶有引導性質,真正要這些人採取行動掏錢時就不見得是如此了。因此,可以多問上一次的經驗,或問「你是否曾經有過___?」等句型,來了解使用者,找尋潛在的需求。

在這個部分感到挫折是正常的,我們看到的世界往往來自個人經驗的反射,加上我們習慣說服而非開放心態地去吸收資訊,真實與想像自然會有一段落差,若能得到越多真實回饋,才是對提案越有幫助!

三、中期 : 確立痛點

在發散地蒐集使用者的資料後,就要進入收斂的階段,要去確立痛點,確認團隊要解決的問題,並且有共識且一致地朝此方向前進,以下提供幾個方向供團隊作確立痛點參考,與痛點深入分析。

(一)、什麼是好痛點 ?

好痛點,可以說是決定團隊能不能走向冠軍之路很大的關鍵,那要如何在廣泛蒐集使用者資料後做痛點收斂?

1. 對使用者來說最痛的

痛點整理後可能會有很多,但其中可依程度分為癢點與真正的痛點,癢點是有解決與沒解決對使用者來說都沒什麼太大的影響,痛點則是不解決使用者可能會相當痛苦,從痛點下手,產生的影響才足夠大,才有解決的價值。此外,也千萬不要有想要包山包海都解決的想法,因為在一個商業競賽中,時間、心力有限的情況下,聚焦在一個痛點,才能夠深夠精,抓住評審的目光。以我們當初提案為例,原先設定的 TA 為「想出國交換、留學但缺乏資金的學生」,後來在評審的建議下,修正為「想留學但缺乏資金的學生」,因為資金不夠對他們來說更痛,缺口也更大,我們後續也可以更專注在研究這樣的 TA 上。

2. Dream Big

如果痛點能夠 Dream big,進而感動人心,那就捨棄 Dream Small 吧!以我們提案為例,我們原本只是為學生創造信用評價,進而可以跟銀行借貸,後來鎖定成想要留學但缺乏資金的學生,聚焦在學生的自我實現因為金錢無法實踐。此外,我們更分析了台灣銀行、產業、社會的環境,銀行無法借錢給學生,海外留學不願回國,造成企業缺乏海歸、具有國際視野的人才,甚至整個台灣人才外流率世界第一,以學生自我實踐的痛點出發,進而連結到社會、企業、銀行,引發評審共感。

(二)、痛點不只一個人怎麼辦 ?

有時候做出來的痛點分析,有時候可能會發現好像不只這個 TA 有,例如我們做需要資金出國留學的學生,後來覺得新鮮人似乎也有一樣的痛點,但又不想捨棄或多花篇幅說明,這時候可以分為首要 TA ,與次要 TA ,搶攻下首要之後到一定期程再開發次要 TA ,如此一來,提案便可以聚焦在學生上。

(三)、工具分享 — 定義你的 Persona

「與其讓 1000 個人使用你的產品或服務 1 次,不如讓 100 個人使用 10 次。」這是我常聽到且掛在心上的一句話,當確認痛點、 TA 為何後,接下來要如何打造一個精準打中使用者,讓他愛不釋手的產品或服務呢?定義你的 Persona 吧!

- WHAT

是在做使用者研究時常用的工具,針對每一類型的代表使用者,所創造出來的背景敘述。內容可能包含:習性、個性、口頭禪等。

- WHY

即便我們得知了我們的 TA 是誰,但其實團隊仍對 TA 的輪廓相當模糊,例如 TA 是一群想出國留學但缺乏資金的學生,但除了這個身分外,其他都一無所知,當我們越清晰地定義使用者,我們所能創造出來的解方往往價值愈大,也更能確保團隊在同樣的共識上前進。

-HOW

網路上有相多的 persona 樣本,貼上兩種個人覺得不錯的範本。

四、後期 : 痛點描述

當痛點、 TA 分析都準備齊全後,接下來就要在企劃與提案中做描述,相信大家一定有很多資料,這時該放什麼,才能引起評審與觀眾的注意或增加說服力呢?接下來主要分為三點說明:

(一)、簡報:從單一事件到群體,讓痛點真實浮現

人對於故事,比起數據來說更能共感、提起興趣,因此建議簡報一開始,是放一個人的故事或是訪談中得到的字句、影片等,借用使用者的口吻來抓住台下的目光。如我們決賽提案時,在開頭不先說我們要解決什麼問題,而是先說兩位潛在使用者的故事,再引出我們想要解決的問題,在 TED 上也可以看到相當多類似的作法。

然而,單一事件的情緒渲染並不足夠,仍要以數據證明此群體的大小,是否有足夠大的市場存在,以理性說服這個問題值得解決,最後再強化使用者這個痛點若沒有被滿足可能會造成什麼後果,影響的層面有多大,好比學生因為資金無法出國,將使台灣失去一群有上進心且企業若渴的人才,造成國際競爭力下降等。

當你渲染、說服評審這個問題有多嚴重,且解方的邏輯正確時,就有極高的機率能夠破關斬將,因此,建議簡報花 1/3 ~ 1/2 的篇幅說明痛點與使用者,像是我們決賽 12 分半的簡報就花了 5 分鐘左右的時間來說明。

(二)、企劃:多以數據、有公信力的資料佐證

在企劃中,能夠有較多的篇幅去說明痛點與使用者,架構與簡報相似,但盡可能地將簡報中未提及的細節詳述,例如訪談得到的洞見、問卷分析、 persona 更完整的輪廓等,且盡量多標註資料來源,多採用具有公信力、時效不超過三年的資料,提高說服力。

(三)、作一個好的 storyteller:善用感性與理性

若一個簡報全是理性的數據分析,試想自己聽完後會有什麼反應?知道問題真實存在,但有些過於冰冷;若一個簡報全是感性的敘述,聽完後即便感動,仍難以被說服這個問題有痛到值得被解決。因此,善用感性與理性是相當重要的,在說故事時,人會開啟感性模式,這時可嘗試操作把人的情緒帶到一個高峰,層層堆疊問題的嚴重性,且最好能提些觀眾、評審也經歷過、共感過的內容,例如企業缺乏人才、學生缺乏資金出國。接著,再以數據說服,開啟觀眾的理性模式,如TA大小、商業模式、效益分析、驗證行動等,讓評審相信你們的行動力,與這個解方的可能性、能夠帶來的效益等,最後再收到團隊的願景、初衷,人對美好的事物都會有憧憬,讓情緒停留在這一切將實現的高點,這便是個好的 Storytelling 方式,以上僅供大家參考,仍可自行發揮創意。

※撰文者:
15th ATCC 全國冠軍/國泰金控組 企業冠軍 挪威的森林
政治大學 外交學系
吳思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