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設計獎

講歷史、獎組織、獎用途、獎價值

設計獎是一種促進商品被世人看見的推廣模式之一。

設計獎 (Design Awards) 經常藉由政府、協會、公司等團體名義被成立;替同一年度的新生產的商品們,提供集結的平台,並聘請專業領域人士為評審,共同檢視並篩選出卓越的作品! 獲獎者將被重點展示、獲得獎章使用權、媒體報導等曝光效益。

圖片引用自 : JIBAO.com

設計獎歷史

設計獎(Design award)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朔至1851年的英國萬國博覽會與1864年的現代設計教育與「美術工藝運動」的發展 (王受之.1996),1851年維多利亞時期經濟繁榮,人民對於殖民、經濟、科技進步感到驕傲。並舉行了第一屆萬國博覽會,為十九世紀工藝技術開啟帝國雄風與產業振興的新頁。

隨後在大戰後逐漸富饒的社會風氣下與工業化生產的需求下,人與機器之間的良好互動逐漸被重視,人們也開始追求生存環境以及美學的追求。同時也展開了「商業主義」至上的設計行為競爭。

各式各樣的藝術設計活動與博覽會興起的浪潮下,為讓人們更快觀賞到創新與優良的設計品,「獎項(Award)」與「篩選機制(Selection system)」開始形成,為大眾帶來展會亮點的服務,能使精華能更快藉由報導、獎章認證效益與巡迴展覽,得到更多注目。

圖片引用自 : IAEA.org

設計獎組織

那麼是誰組織了世界上第一個設計獎呢? 基於現代建築主義在20世紀初形成第一種主流(王受之,1996),任何一種小型的設計評圖或展覽獎項,都很有可能是最早的設計獎項起源。之於人對居住的安全需求,建築評圖與評比可能是最早形成的競賽 (對比所有相關設計此可能性最高)。

而堪稱設計屆奧斯卡獎的德國iF DESIGN AWARD (iF 設計獎)、德國Reddot DESIGN AWARD (紅點設計獎)、日本G-mark DESIGN AWARD (優良設計大賞) 與美國IDEA -International Design Excellence Awards(美國工業設計傑出大獎),與目前大多數的設計獎,己乎是由公司、協會、政府組織,藉由不同的推廣目的來形成。

不同的組成模式帶來了更多的推廣機會,若對競賽有興趣,建議可從主辦單位的組成、計畫背景或利益相關者 (stakeholder)來考量參賽效益。

圖片引用自 : iF DESIGN AWARD Night 2018

設計獎用途

設計獎的用途非常廣泛,從參賽、獲獎、取得認證獎章、頒獎典禮、獲獎展覽、新聞推廣、後續聯名效果都帶來顯著的成效。

一來從「參賽報獎」開始,就能夠替作品留下好的攝影(甚至是影片),並且督促參賽者撰寫好的介紹文案,為作品做價值定位,開始擁有完整的形象與背景資料

第二,「獲獎」通藉由主辦單位Email通知,說明作品已經經歷了幾輪的篩選、幾位的傳業評審,最終獲得肯定,這是社群媒體自曝的最佳時機,不訪即刻把作品圖片放上獲獎logo,並開始寫感謝文與善用#Hashtags開始為宣傳鋪路。

三,「取得認證獎章」通常隨第二階段的通知Email可以取得下載處(Link),並被告知正式地獲得獎章Logo使用權利! 應全面的在品牌官網、各式網頁、展會、銷售中心、展台、DM上做露出!

第四,「頒獎典禮」極其重要的人脈拓展機會,也創造了在同艘船上的契機! 建議事前在主辦單位的網站上做功課,得知同業或相關產業的獲獎作品,可提前寫信給想認識或合作的公司,詢問在典禮上的認識機會或拜訪契機,畢竟大家都是同一艘船上的朋友了! (在社交活動上讓他人不孤獨是最禮貌的互動方式,更何況是在異鄉的大型典禮上,不論是同國籍的人或對外國公司,同時也是個將低人事成本的認識機會!)

第五,「獲獎展覽」還須評估參賽時是傳送實體作品or虛擬作品,若當時寄送的樣品不夠精緻,建議聯繫主辦給予更換機會,但運送成本也需一併評估。最佳的方式為記錄展演資訊,一併在社群媒體上同步資訊,同時建造品牌與作品的社會價值度。

第六,「新聞推廣」的方式很多,除了多次提到的社群媒體(FB、IG、Twitter…etc.)外,找尋第三方廣告廠商 : 在網路下廣告、媒體採訪、品牌連名都是絕佳增加印象的機會,重點是重複出現! (針對網路研究指出,要讓品牌or作品在消費者心中留下印象,你必須在一段時間內出現三次,才會獲得關注、記憶與好感。)

若沒有這麼多金援,亦可以在自有平台上分享這個作品的發想過程、研發團隊、多次測試、初衷與價值..等故事性的分享!

最後,「聯名效益」,任何抓住眼球的行銷機會都不該被放過,同時也是拉近廠商信任、討論長期、價值定位的好契機,善用得獎光環,鋪出長遠的獲利生存模式。

設計獎價值

看完上一段,有許多潛在價值必須由獲獎者主動出擊,藉此獲得更高的價值,那有沒有「被動的價值」呢? 有的! 筆者在就讀研究所時,花了兩年撰寫了《國際設計競賽》論文,針對10人內的小型品牌或團隊為研究對象。其中研究架構1解析了:「了解國際設計競賽與微型設計品牌互動之間的價值所在」,獲得了下圖四種被動價值 : (1)組織價值、(2)情感價值、(3)經濟價值與(4)關係網絡價值。

參與競賽的被動價值,明顯提升了品牌、小組織、學生團隊的內心富足程度,很多時候好運需要借助機會,但更需要主動投入! 祝福每一位對設計狂熱的相關者跟學生,都能嘗試國際設計競賽的社會推廣模式。

Reference:

1. 王受之(1963)。世界現代設計。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2. 設計博覽會(2019), Retrieved, Aug 2019, From: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96%E7%95%8C%E5%8D%9A%E8%A6%BD%E6%9C%83

3.國際論壇設計(2019), Retrieved, Aug 2019, From: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C%8B%E9%9A%9B%E8%AB%96%E5%A3%87%E8%A8%AD%E8%A8%88

[關於 Awards-lab]
由一群設計競賽研究者組成
致力於分享各種設計趨勢、參賽方法、品牌行銷等議題。
[如果,你對內文有想法]
隨興留言交流
[最後,舉起雙手]
- 還不錯,請按拍手10秒。
- 有意思,請按拍手20秒。
- 有幫助,請按拍手30秒。
- 有價值,請給我40個拍手並幫我分享。
- 太棒了,請給我50個拍手,留言讓我知道。
再次感謝您的閱讀
歡迎追蹤,不定期更新文章!
聯繫:awards.lab.de@gmail.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