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先生,也會傷害道德 — — 談「鄉愿」,兼談「愿」、「願」皆正體字

黃國軒
小軒窗隨筆
Published in
3 min readFeb 5, 2020

--

【古文點讀】

好好先生,也會傷害道德

— — 談「鄉愿」,兼談「愿」、「願」皆正體字

文:子軒

網上圖片:日本山口直哉(Yamaguchi Nagoya)廣告影片《有態度的玩偶》(The Dolls With Attitude)

和朋友談《論語﹒陽貨》中的「鄉愿,德之賊也。」

除了思考孔子的意思之外,還發現到「愿」字的含義問題。如果不多加注意,會容易造成錯誤和混淆,故此寫下這則筆記,以作提醒。

對原文不熟悉,只靠聲音留下印象的話,引述時特別容易把「鄉愿」寫成「鄉願」;再者,簡體字的網上資料相當泛濫。若看見「鄉愿」二字而不加思索、查證的話,更可能會輕率地轉換成「鄉願」。這樣的情況已屢見於網絡,而且相信日後會越來越嚴重。

事實上,「愿」和「願」皆為正體字(繁體字),《王力古漢語字典》都有收錄。只不過,現今「願」的簡體字亦作「愿」。那是取了筆畫較少的古字來替代,這樣對閱讀古文來說,會引起不少混亂。《論語﹒陽貨》:

子曰:「鄉愿,德之賊也。」

「鄉愿」也作「鄉原」,但不可作「鄉願」。古人的討論和考證中,更未曾出現「願」的寫法。古代雖有寫作「鄉原」,程樹德《論語集釋》認為它「必係古代俗語」,但經過許多前人從讀音和意義上釐清,今人不妨以「鄉愿」為是。「愿」有「誠謹」、「善良」、「愿慤」之意。傅佩榮直接譯作「好好先生」,方便今人理解,而他所指的「好好先生」,是指「不分是非」那種,正是「敗壞道德風氣的人」(《人能弘道:傅佩榮談論語》)。孔子之所以厭惡他們,是因為他們不分善惡,只得表面上的誠懇善良,即是偽善。「偽善」可以得到鄉人的喜愛,因為看起來是個「好人」,不會引起爭論,更不會得罪任何人。這樣,附近的好人和壞人都會親近他。今天看來,與片面的「和諧」、「中立」、「持平」的人無異。孔子最討厭這種。

《孟子﹒盡心下》記載了一段孟子跟萬章的對話,當中有闡發孔子「鄉愿」的意思,孟子說:

孔子曰:「不得中道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孔子豈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

「中道」、「狂」、「狷」和「鄉愿」是四種不同的層次。我認為千萬不要把「好好先生」,即片面的「和諧」、「中立」、「持平」的人,視之為「中道」,那只是「鄉愿」而已。孔子知道,達到「中道」的人少之又少,他寧與「狂者」和「狷者」交往,也不願意跟「鄉愿」在一起。「狂者」奮發進取,而「狷者」有所不為,即使會引起爭論,得罪好人和壞人,但都比「鄉愿」好。因為「狂狷」的人有原則,走在「道」的路上,終會達到「中道」的境界,而「鄉愿」則是「貌似忠厚而沒有原則」(《人性向善:傅佩榮談孟子》),永遠都不會成為有道德的人,而且更會傷害世間的道德。

「沒有原則」,即沒有分別是非、善惡的標準。「鄉愿」不知道自己沒有原則,或者以「沒有原則」為他們的原則,又或者是以自己想像的「道」為原則,陶醉在一片美好的和諧幻想之中,將會不知不覺地成為損害道德的人。《孟子﹒盡心下》有詳細說明孔子所惡的是甚麼,自可翻查,在此不詳細引述了;但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孟子點出「中道」是稀有的,而「狂狷」遠遠在「鄉愿」之上。「狂狷」作為可接受的層次,也是轉入「中道」的重要階段,說明談修養道德之前,判斷是非善惡的標準是必要的,絕不可被和諧偽善之徒混淆視聽。

--

--

黃國軒
小軒窗隨筆

火苗文學工作室創辦人,籌辦讀書會、創作會、學校講座;現為大專兼職講師,任教中國古典文學、現當代文學、創意寫作、中國文化等課程;另為《星島日報》【繪本地圖】專欄作家,並著有《店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