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桌遊 : 「悠遊美術館 」拼圖(Art Day at the Museum Puzzle)

Ting-yu Lin
Banana’s Retreat
Published in
Apr 3, 2021

Crocodile Creek出了很多和動物、生態、科學主題有關的拼圖,在台灣親子界很紅,不論是母嬰網站揪團購或是科博館、動物園商店,都常常可以看到這些商品。

Crocodile Creek商品中,有一系列是跟博物館主題有關的拼圖,分別是海生館 、恐龍館 、天文館、動物園和美術館。前四款台灣代理商之前有引進,在台灣各大通路都可以買得到。

圖片取自亞馬遜網站

但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是自己最愛的「美術館」版本。

1.造型吸睛的外盒

這大概是Crocodile Creek在博物館系列中,最吸引人的地方。海生館 、恐龍館 、天文館、動物園和美術館中,每一款拼圖的外盒造型都不同,美術館的外盒造型更是其中最特別的,與其他款較為對稱的外盒有所相異,這款是以不規則的切線與稜角所構成,很能彰顯「美術」特殊性,哈。

2.融入很多藝術名品,且將其插畫化

一般藝術名畫的拼圖都是直接將作品複製後,切割成拼圖。但這一款很不一樣,圖像經過插畫家的轉譯,所以非常生動可愛,辨識度也高,很適合讓小孩子把玩。

相關藝術作品清單,列於文末供大家參考囉。

左:昆斯(Jeff Koons)《氣球狗》(左圖取自Jeff Koons@ twitter);右:拼圖中霸氣的《氣球狗》。
曠世名作孟克(Edvard Munch)《吶喊》和維梅爾(Johannes Vermeer)《戴著珍珠耳環的少女》
講到抽象作品一定少不了的蒙德里安(Piet Cornelies Mondrian)和傑克遜·波洛克(Jackson Pollock)。
連維倫多爾夫的維納斯(Venus of Willendorf)都收錄,真好用心哪!

3.內藏許多藝術家[觀眾],你認出來了嗎?

這組拼圖,除了融入名畫之外,最有趣的是,還將藝術家們繪入其中,跟著大家一起逛美術館。

跟小孩一起拚的同時,也可以藉由特徵,來帶著孩子一起認識藝術家。

有看到在服務台為大家服務的印象派大師莫內(Oscar-Claude Monet)了嗎?
別著向日葵胸針的梵谷也來欣賞名畫呢! 他正在看新古典藝術大師大衛(Jacques-Louis David)的《跨越阿爾卑斯山聖伯納隘道的拿破崙》。
巴洛克藝術巨匠林布蘭,也跟著大家一起上樓梯準備參觀呢! 背後是超現實大師達利(Salvador Dalí)的作品:《記憶的永恆》。
畢卡索正在美術館裡為大家繪製人像呢!
卡蘿正在欣賞馬諦斯(Matisse)的《藍色裸女》,希望卡蘿在另一個世界也能如此舒心愉快。

小孩到了正值玩拼圖的年紀,加上之前有認識了幾幅名作,所以跟她一起拚時,孩子常常會有驚呼感。跟她一起拼拼圖,聊媽媽自己喜歡的名畫,真的覺得好幸福呀!

附件:《藝術品清單》

美術館一樓 :

達利(Salvador Dalí),《記憶的永恆》,1931年。

克林姆(Gustav Klimt),《女人的三個階段》,1905年。

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霧海上的旅人》,1818年。

葛飾北齋(かつしかほくさい),《神奈川沖浪裏》,1832年。

大衛(Jacques-Louis David),《跨越阿爾卑斯山聖伯納隘道的拿破崙》,共五版本,完成於1801─1805年之間。

波提且利(Sandro Botticelli),《維納斯的誕生》,1485年。

李奧納多·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蒙娜麗莎》,1503 ─ 1506 年年。

傑利柯(Théodore Géricault),《梅杜薩之筏》,1818─1819年。

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大衛像》,1501─1504年。

維倫多爾夫的維納斯(Venus of Willendorf),年代距今約2.2–2.4萬年。

美術館二樓 :

羅丹(Auguste Rodin),《沉思者》。

孟克(Edvard Munch),《吶喊》,1893 年。

維梅爾(Johannes Vermeer),《戴著珍珠耳環的少女》,約1665年。

林布蘭(Rembrandt),《貝雷帽和立領衣自畫像》,約1659年。

芙烈達·卡蘿(Frida Kahlo),《戴荊棘和蜂鳥項鍊的自畫像》,約1640年。

李奇登斯坦(Lichtenstein),”Ohh … Alright …” ,約1664年。

竇加(Edgar de Gas),《綠色舞者》,約1877–1879年。

梵谷(Vincent Willem van Gogh),《向日葵》,約1888年。

馬諦斯(Matisse),《藍色裸女》,約1952年。

莫內(Oscar-Claude Monet),《睡蓮和日本橋》,1899年。

美術館三樓:

蒙德里安(Piet Cornelies Mondrian),構成系列。

傑克遜·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第31號》,1950年。

馬列為奇(Kazimir Malevich),《飛行的飛機》,1915年。

羅伯特·德勞內(Robert Delaunay),圓形系列。

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構成第八號》,1923年。

歐登柏格(Oldenburg),”Dropped Cone”,2001年。

昆斯(Jeff Koons),《氣球狗》。

安迪·沃荷(Andy Warhol),《康寶湯罐頭》,1962年。

達利(Salvador Dalí),《龍蝦電話》,1936年。

西班牙,《魔幻水龍頭》(The Magic Tap)。

柯爾達(Alexander Calder),”Rouge Triomphant”,1963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