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音樂與其他藝術形式的結合與文化發展 (上)

康偉理
BatucaTaipei 台北森巴鼓隊
7 min readApr 23, 2020

全球疫情嚴重,許多藝文表演都因人們對群聚的需求大幅降低而取消或是延期。其實文化產業是非常多面向的,我們可將藝術分為八個種類:繪畫、雕塑、建築、文學、舞蹈、音樂、戲劇、電影,而通常是政治和流行文化將不同類型的藝術形式融合在一起。筆者這次想跟大家分享一些巴西音樂在對政治不滿以及流行產業發展的催化下交互作用的觀察。

上篇將提到的音樂好朋友是思潮運動、電影、舞蹈,let’s gooooo!

先來聽首Live版的Panis et Circenses吧,這首歌讓筆者想到披頭四的 I Feel Fine,覺得這團簡直就是南美披頭四吧!此曲收錄於合輯:Tropicália: ou Panis et Circencis,在巴西於1968年發行,是現代巴西文化的革命性大碟。

該合輯中的其他曲目分別加入了豐富華麗的交響元素、或清新的民謠元素、或精彩的合成器於以Rock或Bossa Nova為基底的歌曲中,非常成功地象徵了熱帶主義運動的中心思想:多種不同地緣之文化融合。

合輯Tropicália ou Panis et Circencis是熱帶主義運動的象徵

熱帶主義運動(Tropicália)堪稱南美洲在過去五十年來最具有代表性的藝術文化運動。當初巴西的政治情況十分混亂:軍閥不滿獨裁政權並發動政變、取而代之,人民持續接受相對高壓的統治。巴西的藝術家用自己擅長的方式表達反抗。他們以1928年詩人Oswald de Andrade發表的《食人宣言》(Manifesto Antropófago)中的理念為建構核心,認為巴西本身為移民大國且從來都不是由單一的民族組成,因此在文化上應當像食人怪獸般不斷地汲取各國文化的精髓後再結合巴西的傳統文化,最終變為巴西的獨特文化。

Hélio Oiticica是巴西的視覺藝術家,雕塑家,畫家,表演藝術家和理論家 最著名的作品是他參與了新混凝土運動 色彩的創新運用以及後來稱為“環境藝術”的作品

即使熱帶主義運動實際運作僅只有短短幾年,極為短命,但它跨文化融合了各種音樂表達方式,題材廣泛涉及社會議題和政治層面,深刻的影響和奠定了往後巴西藝術文化的獨特一面。巴西經歷民主化之後,經濟發展加速。到了90年代,在政府的鼓勵和支持下,以電視電影音樂和民俗為主的巴西文化產業亦有長足的發展,在國際上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力。

Hélio Oiticica是熱帶主義運動的重要推手之一。熱帶主義運動Tropicália一詞,便取自 Hélio Oiticica 的同名裝置藝術。光腳走進該裝置藝術,或許能體驗到Hélio對自己國家的想像:一個充滿亮色的熱帶天堂。

上面短片提到一種有趣的行為藝術形式:Parangolés。大致上就是把斗篷等布料穿在身上,上面常有詩文或是標語,穿戴者在思考用肢體語言來加強呈現美或訴求時,自身也成為藝術的一部份,與材料、符號融合為藝術品。

從巴西的狂歡節(大型嘉年華)我們可以看出該國的主流文化中,舞蹈和音樂是高度結合的。而這麼盛大的活動是從1983年 ,里約熱內盧旅遊局與當地森巴學校聯合會協商,專門為狂歡節遊行表演建起大看台開始大規模發展的。每年的狂歡節在這年之後,由原先分散在大街小巷表演的各個森巴舞團都被集中到這裡表演。這舉給該市的狂歡節遊行帶來了新的發展商機,當地民眾踴躍參與表演,各地遊客爭相前來觀看,里約的狂歡節 遊行以「地球上最偉大的表演」 而名揚全球,成為巴西最大的一項文化產業 ,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市場和商機。

2006年,巴西當局第一次公布了巴西文化產業統計報告。該報告指出2003年巴西文化產業收入佔總GDP的7.9%(相比2010年臺灣的文創產業產值占總GDP的4.6%);從事文化產業的人員有370萬人,佔全國就業人數的4.5%(相比2011年臺灣從事文化創意產業的人數為17 萬人,約為國內就業人數的1.6%);另外巴西為全球第十大唱片市場,可以看出巴西人很重視文化產業。

巴西音樂&電影 — 感受巴西文化場景

1959年發行的《黑人奧菲爾》(Orfeu Negro) 由巴西、法國、意大利聯合製片

筆者很推薦對巴西文化有興趣的朋友觀看《黑人奧菲爾》這部超過60年的老電影。一個很有趣的點是在於,我們熟悉的森巴鼓隊鼓聲幾乎貫穿了整部電影。約莫有7成的時間都有鼓隊的進行搭襯在後面,與人民手舞足道的畫面一同提醒著我們在里約周邊,一切都是如此熱鬧。有時候還會有其他的音樂和聲音同時跟鼓隊重疊起來,像是電影一開始還有吉他彈唱的舒緩歌曲,比較像是鋪陳式的配樂,而鼓聲自始至終都在加強我們在各個場景的沈浸感。

女主角Eurydice走到市區的市場 西式軍樂隊映入耳中 來自郊區公車的森巴律動又傳進來與之融合

電影後段出現的宗教儀式場景,從服裝和劇情來看,應該是烏曼達教(Umbanda,有錯請指正)搭上傳統音樂的儀式甚至能將已逝去的靈魂招喚回來。

該片中歷經的時間長度不過三天,圍繞著片中人物期盼已久的大型嘉年華,已讓我們看盡各種在不同場合中出現的巴西樂器、舞蹈,筆者接下來要例舉一些巴西音樂和舞蹈融合的例子。

巴西音樂與舞蹈

這位多變的Youtuber介紹了幾種曲風和舞蹈呈現形式,對異國情調舞蹈有興趣的朋友不妨練練看,並多加關注台北森巴鼓隊的活動訊息,在我們的演出活動上大顯身手吧!

Forró(發哈)

Festa Junina是巴西人為了感謝聖約翰讓天降雨的年度慶典 每年六月舉行 為著名Forró場景。

為巴西東北流行的音樂型態、舞蹈、甚至是進行前述文化活動的活動本身,著名的活動為Festa Junina,每年除了巴西以外,歐洲亦有Forró的場景出現。傳統的Forró是巴西東北部鄉下農民唱給莊稼的歌曲,配器從原本的吉他和zabumba(非裔巴西鼓),到1850年至1950年之間法國的移民加入手風琴至典型的Forró樂隊中。不像大型嘉年華出現的那令人血脈噴張、五顏六色的奔放搖擺和森巴學校的大批鼓手震耳欲聾的演奏,Forró的舞蹈和音樂稍稍收斂又不失熱情,適合伴侶一同跳。

Festa Junina還有更熱鬧的Quadrilha 適合多人群聚同樂(今年先不要)男性戴草帽 女性穿連身裙同舞

Axé(阿夏)

在薩爾瓦多狂歡節於上個世紀八零年代興起的融合曲風,一開始融合了非洲和加勒比曲風(merengue, salsa and reggae)和其他非裔巴西曲風,後來許多巴西舞曲加入了該曲風元素,所以我們容易在MV和現場表演上看到一男兩(以上)女面向鏡頭跳舞的蝦趴組合。

這個妝髮跟場地…嗯…南美結合工業風?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百度百科

巴西文化產業政策初析 — Journal of Latin American Studies

我國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育發展現況與策略:http://dx.doi.org/10.6724/ERR.201402_(112).0002

延伸閱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kYFZd-iQp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