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音樂與其他藝術形式的結合與文化發展 (下)

康偉理
BatucaTaipei 台北森巴鼓隊
4 min readJul 3, 2020

在先前的文章中,我們介紹了各種Afro-Brazilian曲風的律動、各種有趣的樂器、流行於巴西的各種曲風和舞蹈、著名的森巴學校與樂手、巴西近代到現代各個時期的政治運動等內容,在此篇文章我們會繼續橫向觀察他們的音樂是如何點綴巴西的不同角落。

從繪畫作品一瞥巴西音樂文化

Candido Portinari在1942年的畫作<Chorinho>, 呈現巴西流行的小編制樂隊,在城中一隅發生著。

Chorinho即為Choro(在之前的文章 懂 次懂懂 有聽沒有懂 ? 有介紹過該曲風),流行於19世紀里約熱內盧,即便該詞本身有「哭」的意思,但該曲風通常具有快速而愉悅的節奏。

上面的畫作配器從左到右即為豎笛、Bandolim(長得像吉他,音跟小提琴一樣)或Cavaquinho、小號和鋸加鼓(Cuica, 最讚的樂器,請自己去YT搜尋)。Candido Portinari是新寫實主義風格突出且具有影響力的實踐者,是巴西的代表畫家之一。

同為Candido Portinari於1969年的畫作<Carnaval>。

Candido Portinari的畫作風格新穎、人像表情動作生動。新寫實主義繪畫並不執著於傳統寫實主義繪畫的敘事性,在作者的主觀思想和個性藝術語言的表達上更鮮明。工業革命以及都市化的腳步蔓延到南美洲後,經過畫家觀察轉譯成的作品,讓我們可以藉此想像輕快的笛聲,再想像19世紀末成為首都的里約日益增快的步伐。

巴西劇場文化

讀者不妨比較一下巴西和自己出生地的音樂劇有何異同。

在長度不到十分鐘的巴西音樂劇序章,我們已經可以聽到許多種生動的Afro-Brazilian Groove。演員們在歌詞中表達即將介紹自己的文化,如森巴、海灘、多元的種族與膚色、人民生活的熱鬧與喜悅。雖然巴西的劇場文化並沒有像著名的嘉年華一樣輸出至世界各地,但從他們的肢體和音樂看來,也算是極具自己的特色。

十四世紀開始一直被殖民的巴西,在文化藝術方面受到殖民母國極大的影響。經過好幾代的多元化融合,直至二十世紀中期,真正屬於巴西本土的戲劇才開始萌芽。掀起1950至1970年代巴西小劇場運動的靈魂人物為Augusto Boal(波瓦)。

Augusto Boal在近代巴西劇場的地位舉足輕重。

波瓦注重具有社會意義、反映當前現實問題的戲劇(稱為「新聞戲劇」)。他於1971~1986年因遭受政府壓迫流亡海外之前,由他一手領導的「阿利那劇團」,成為巴西小劇場運動的龍頭老大。

1950年代大小劇團如雨後春筍般成立之前,劇場文化幾乎皆屬於中上階層的娛樂,以資本商業為走向。但阿利那劇團的作品充滿政治意識的色彩,結合音樂、文學與劇場,帶動了藝文人士與一般民眾的創作意念,鼓勵創作者以戲劇藝術激起人民的政治意識。在巴西受到軍政府高壓統治的1964年起至1971年,巴西劇場充滿創新遠景的年輕人前仆後繼地投入小劇場。

主張全球化就是藝術家之死

民眾在此書寫、歌唱、 編舞,去做任何的創作 — 受壓迫者劇場(Theater of the oppressed)

為什麼波瓦會想要帶動人們的創作意念呢?他認為,思想被宰制的人們因為全球化的侵襲,麻痺了探索文化的知覺,失去了去創造的勇氣,喪失了對話的渴望,只有透過對藝術的感知,人們才能更加的認識世界,發掘自我。筆者深感認同,並鼓勵接觸不同地區的文化持正向的態度,以減緩本應多元的自我被資本主義和消費主義消磨的速度。

(延伸閱聽1:劇場,革命與對話–探查「被壓迫者劇場」

參考資料:

Wikipedia, Youtube, Baidu Baike

被壓迫者劇場發展史: 波瓦的民眾劇場之路 作者:謝如欣

被壓迫者劇場中的南美解放思想―波瓦 的反全球化觀點 作者:謝如欣

https://kknews.cc/zh-tw/culture/vvnrxjl.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