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計畫反叛到促進交流 卡波耶拉介紹

歡迎各位對巴西文化有興趣的讀者們。今天筆者想為各位介紹的不是森巴鼓隊,而是同樣非常能代表巴西的活動:卡波耶拉(Capoeira)。

形式貌似街舞Battle的傳統巴西藝文活動,動作介於舞蹈和武術之間。

卡波耶拉簡介

Capoeira又被稱為「巴西戰舞」,也因其技擊型態多以腿部攻擊為主,而稱之為「巴西腿法」、「巴西腿術」,是一種16世紀時由巴西黑奴所發展出的文化藝術。卡波耶拉不只是一門舞蹈與武術,他是包含整個巴西文化與歷史變革的藝術文化。

Capoeira的動作快速而復雜,舞者將速度和力量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各種急速的腳踢和敏捷的技術。

第一次看到Capoeira的人可能會感到緊張:究竟這些「舞者」貌似「技擊」而且有點挑釁意味的動作會不會打到對方呢?在重複性高而有催眠感的節奏之下,這種劍拔駑張的氣氛會不會擦槍走火呢?事實上不會。

卡波耶拉並不是一種實質意義上的競技活動。在巴西有許多人相信,卡波耶拉是一個教育事業,能夠創造人與人之間的友善互動、學習團隊合作,以及化解衝突。大致上Capoeira是以1vs1的形式在進行的,而且他們的動作幾乎完全不會碰到對方。舞者們似乎有著與音樂和對方對在一起的高度默契。兩人「對練」一下之後會換人上來繼續練,換手的時候還會握手致意,氣氛其實很好。

卡波耶拉的歷史

16世紀,葡萄牙人自西非地區大量引進了黑人奴隸到南美洲,這些非洲來的新移民將他們在家鄉的宗教信仰與文化傳統帶到新世界,但由於擁有他們的葡萄牙主人蓄意地壓制,許多活動無法明目張膽地舉行。有說法認為卡波耶拉是在這種環境下生成 — — 奴隸們表面上進行這種舞蹈作為信仰儀式,但暗地裡卻利用它來練習武藝,以求有朝一日能用來對抗奴役他們的主人。有說法認為卡波耶拉是源自這些非洲黑人們在短暫逃離他們的葡萄牙奴役者之控制時(1624年至1630年間,荷蘭入侵巴西,造成許多巴西的農場或甘蔗園停擺,大量奴隸逃入鄰近森林地區),在森林中以部落型態聚居,並練習發展一種可以抵禦葡萄牙人進攻的徒手武術。

地下化之前的卡波耶拉畫作。

1888年巴西的奴隸制度廢除以後,許多被解放的奴隸恢復自由身分並湧入巴西的主要大城市,但卻因為找不到適當的工作而加入了幫派組織。在這些組織中他們繼續練習卡波耶拉,但卻轉為犯罪或反政府活動的用途,因而成為令當局非常頭痛的問題。這樣的情況導致新成立的巴西共和國當局在1892年時制定的新憲法中,加入了禁止卡波耶拉這種活動的規定,違犯者會被處以非常嚴重的刑罰,卡波耶拉因此轉為地下化的活動,卡波耶拉的參與者也開始用暱稱(葡:apelido)來互相稱呼。使用暱稱的傳統一直到今日都還繼續使用著,當玩卡波耶拉的人通過受洗儀式正式入門時,他們會得到屬於自己的專用暱稱。

賓巴師父(Mestre Bimba)生於1899年,為推動卡波耶拉合法化的重要人物。

巴西政府對卡波耶拉的禁令一直延續到1930年代時才結束,而帶領卡波耶拉運動重見天日的,是備受推崇的卡波耶拉宗師賓巴師父(Mestre Bimba)。他在1937年時受邀在巴西總統面前首度公開地表演這種舞蹈,並在之後獲准成立巴西的第一所卡波耶拉學校。自那時起,卡波耶拉從一種受打壓的地下活動突然躍昇為巴西的國家運動,並迅速地散播到世界各地。賓巴也以建立一系列系統化的卡波耶拉教育方式被譽為是現代卡波耶拉之父。

1942年時,另一位著名的卡波耶拉宗師巴斯奇亞師父(Mestre Pastinha)在巴伊亞(Bahia)開創了第一所安哥拉卡波耶拉(Capoeira Angola)學校 — — 安哥拉卡波耶拉運動中心(Centro Esportivo de Capoeira Angola,該運動中心位於一稱為「瓦林納斯」的貧民區)。雖然巴斯奇亞並不是唯一一個「開創」安哥拉卡波耶拉這流派的人,但通常提到誰是現代安哥拉卡波耶拉的祖師時,還是會將這頭銜歸功於他。

卡波耶拉的種類

安哥拉卡波耶拉

安哥拉卡波耶拉通常被認為是一種較傳統的卡波耶拉,通常被認為會使用比較慢,比較低姿態、隱動微妙的動作,以比較近距離的方式讓兩名舞者互動。安哥拉卡波耶拉比較注重卡波耶拉舞的宗教性,與正統舞步的傳承。不過,雖然傳統的慢速舞步在此流派比較常見,但也存在有使用節拍快速的音樂、非常有律動感的安哥拉風格跳法,差異性比較大。

筆者認為安哥拉卡波耶拉的動作很像慢速的Breaking舞。

耶吉歐納卡波耶拉

耶吉歐納卡波耶拉或「區域性」卡波耶拉(Capoeira Regional,regional在葡萄牙文中也是代表「區域性」之意)是一種比較新式、比較武術取向,由賓巴師傅開始倡導的改良式卡波耶拉舞。賓巴師父利用這樣的改良將卡波耶拉變成一種比較能廣為一般民眾所能接受、具有主流風格的運動方式,也希望能透過這方式盡量減少地下幫派時代卡波耶拉給人的壞印象。雖然耶吉歐納卡波耶拉偶爾也可以像安哥拉流派那般,搭配比較慢的音樂來表演,但一般來說此流派還是以非常快、較具有韻律感的方式來進行。不過可能讓大部分的人感到意外的是,耶吉歐納卡波耶拉並不像想像中那般,有很多花俏的表演性動作,相反的,它的本質其實是一種戰鬥用武術。

另外一個可以看得出耶吉歐納卡波耶拉之武術取向的特色,在於此流派擁有類似其他武術(如跆拳道、空手道)在使用的升級系統。此派的參予者通常會佩帶一條當作腰帶用的彩色繩子,稱作「corda」或「cordão」,來辨識他的等級,初級多為綠色,最高的大師等級為白色。

當代卡波耶拉

當代卡波耶拉(Capoeira Contemporânea)並不真的是一種流派,而是泛指一些同時融合安哥拉與耶吉歐納風格,甚至混入其他當代舞蹈與音樂元素的混種卡波耶拉舞,通常不同的團體擁有自己不同的詮釋方式,有些非常新進的團體,甚至將卡波耶拉轉變為一種注重花式技巧的運動風格,而非傳統的文化表達活動。一些現代流行舞蹈,例如霹靂舞就被認為可能是源自或至少融合了部份卡波耶拉舞的概念,逐漸轉變而成。

卡波耶拉的音樂

卡波耶拉音樂其實本來是作為一種障眼法。當初被帶來巴西的奴隸們另他們的主人相信自己只是在唱歌跳舞。事實上,他們是在訓練武術並試著抵抗主人。這種音樂主要是由打鼓、拍手與唱歌(獨奏或合唱都可能)組成。

觀賞卡波耶拉時,我們很難不注意其中一種長長的樂器:巴西弓弦琴(Berimbau)。

巴西弓弦琴的彈奏模式簡介。

巴西弓弦琴是一種單弦的打擊樂器,源於西非地區原住民的弦琴,琴體由一個葫蘆和類似弓的木製品黏合在一起,再用沙鈴、小木棍和小石頭(有些人會用硬幣)來彈奏之。演奏方式為「敲打」以及「抵壓」鐵弦,產生不同節奏以及音高的聲響,透過綁在琴上葫蘆的共鳴,發出各種不同的聲響,這些聲音可被演奏者組合成各種不同的節奏。從上面的示範影片,我們可以發現當彈奏者利用石頭抵壓弦再敲打弦的時候,音高增加了一個半音,筆者認為該交替出現的上下兩個半音正是卡波耶拉音樂最明顯的標誌。

卡波耶拉音樂的歌詞內容題材廣泛,有些歌曲是關於著名的卡波耶拉舞者的故事,另外則可能談論社區的日常生活。一些歌曲評論了卡波耶拉戰役期間發生的事情,另一些則談到了愛情。當卡波耶拉在進行時,他們可能會依據情況頻繁地換歌,獨唱者與合唱者也會有一些對話的機制。

整首的歌詞歌都在講蛇會咬人,很危險很壞XD

筆者最後在這邊宣傳一下台灣推廣卡波耶拉的團體,他們的臉書連結在此。看完本文後,若燃起了讀者對卡波耶拉的興趣,請關注他們或是加入他們!

參考資料:

Wikipedia, Youtube, Google

https://theculturetrip.com/south-america/brazil/articles/a-history-of-brazilian-capoeir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