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管理技能—為什麼需要溝通?(一)

Bryan Huang
Begonia Design 海棠設計
5 min readMar 23, 2020

專案管理的聖經 — 專案管理師知識體系指南(PMBOK® Guide)中定義,專案經理至少花80%(以上)的時間用在溝通。溝通的對象包含:「客戶」、「團隊成員」以及其他「專案相關利害關係人」等。溝通的目的是為了讓「資訊」能正確的傳遞給特定的接收者,進而對專案產生正面的幫助或影響。

圖片來源:https://www.pexels.com/

聽起來籠統,實際執行時又是如何呢?在這裡先試想以下情境:

  1. 身為PM的你,轉達客戶的想法給團隊UI時:
圖片於Meme梗圖倉庫製作

2. 作為PM的你,轉達工程師的話給客戶時:

圖片於Meme梗圖倉庫製作

若專案經理像是傳令兵,只是將「資料」做轉拋給接收者,就很可能像上圖一樣,衝突隨時一觸即發。而這些摩擦都會成為專案前進路上的絆腳石。

實際上,專案經理需將獲得的「資料」轉化成「資訊」,透過自身理解語句背後的原因,並消化重整後再翻譯,將不利專案前行的情緒排除,讓接收者能更準確地同意及理解你期望的目的。

圖片取自網路

溝通形式的不同

什麼是55–38–7 法則?根據研究指出,我們的溝通有55%是來自於身體語言(body language),有38%來自於語調(tone of voice),只有7%來自於說話的內容(actual word spoken)。不同的溝通方式可能會產生不同的解讀,以下介紹各種溝通的形式:

1. 面對面交談

由於說話內容只佔了訊息解讀的7%,所以我們可以藉由觀察對方說話的方式表情肢體語言,來判斷對方的態度或想法,舉例來說:

「鬼怪」劇照,圖片取自網路

當情侶間不愉快,若男方只根據女方的回答「沒有啊」做判斷,而忽略實際肢體語言及語調,那被分手可能也只是剛好。

在專案執行的過程,當遇到「重大且複雜的議題」、「需多人參與」、「需有畫面協助」的情境時,可以安排面對面會議,以利專案推動。例如:啟動會議、需求訪談會議、Wireframe 說明會議、視覺提案會議、教育訓練會議…等。缺點是「距離會成為阻礙」、「與會人員時間不好安排」。

2. 電話

電話溝通的優點在於即時,可以快速地聯絡上對方。若不是太複雜的議題,大多能藉由電話討論得到結論及共識。但相較於面對面會議,不適合多人參與。另外,透過電話只能判斷傳達者的語調,並無法看見傳達者的肢體語言,或是否有心不在焉的情況。特別注意的是,語調往往是可以假裝的。

圖片於Meme梗圖倉庫製作

3. 電子郵件 e-mail

相較於電話討論,電子郵件一般會被當作正式的溝通紀錄。若剛結束一場電話討論,建議發信將電話內容做個總結,以免雙方事後產生歧義。另外電子郵件雖然正式,但是編輯內容上較花時間,且語句中的情感較不易感受,文字傳遞較為生硬。

4. 即時通訊軟體

即時通訊的溝通習慣上,就沒有信件溝通那麼嚴肅了,雙方溝通的情緒上相較之下可以輕鬆。例如可以使用表情符號、特殊文字符號,來緩和文字訊息的冰冷。另外,訊息送出後,還可以藉著回覆空檔同時處理其他事物。像是Slack、Line、HipChat…等等。但缺點是,容易造成公私不分、訊息量爆炸、或是加入許多參與度不高的群組。

「每天早上叫你起床的不是夢想,是推播。」

圖片取自網路

5. 視訊會議

近期武漢肺炎,不對,是COVID-19於全球蔓延傳染的時候,視訊會議成為了居家隔離、減少接觸,最適合的工具。視訊過程可以透過畫面觀察對方的情緒及反應,比起電話溝通更能揣測對方真實的想法。不過網路環境的穩定度,會影響通話品質及效率,嚴重時可能會對語意產生認知錯誤。另外多人會議時,常常會發生「搶麥」的現象。

6.其他書面文件

在海棠設計,像是合約、合約備忘錄、Wireframe確認書、後台操作規格確認書、視覺風格確認書,都是我們作為與客戶間溝通確認的書面文件。製作文件雖然往往耗日費時,但卻是作為專案進行中降低風險的重要依據 。

總結

上述介紹了許多專案管理中應用到的溝通方式,各自有適合的使用情境。不論科技技術如何改變,溝通的目的始終是為了傳遞訊息。讓溝通便捷是技術持續推進的主因,但若只因為新的溝通工具出現,便取代了當面交流的機會,在文字留下紀錄的同時,人與人之間的互信及情感也可能正一點一點消逝。

--

--

Bryan Huang
Begonia Design 海棠設計

任職海棠設計 PM。 PM是出發「點」,將團隊整合為「線」,一同創造價值「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