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我自己

提高數位產品提案勝率,UI設計師的商業思維養成分享

從自由工作者到設計顧問公司的思維轉換

--

HI!我是KIM 🦊

從上間新創公司離職後作為數位產品的接案工作者浪流連了一年,期間做過遊戲、社群平台、2b等類型產品的UIUX設計,自覺不足的還太多,後續才進到了設計顧問公司磨練心智,目前在海棠設計任職UI Designer。

經歷了從獨自接案,轉換到UX/UI設計顧問公司,不變的提案永遠是血淋淋的戰場,但最大的差異來自於專案規模的等級不同以往,因此提案中作為設計師所需考量的層面已經不只是以往只存在於視覺表象的呈現。

今天寫這篇文章是想分享,從獨自接案到在設計顧問公司進行提案設計時,思維與工作方式的轉換。

首先,經過了一段摸不著頭緒的陣痛期之後,我才開始構築了一些對於數位產品商業提案的認知:

從設計顧問的角度出發,以更高的維度展現設計可以帶來的價值,當你不再只是考慮視覺上的呈現,更重要的是探究需求背後的動機以及企求的目標,並提供最合適的策略方案。

過程中思維的轉換:設計的價值不只是視覺表象的呈現

過往獨自接案,面對的現實是…我必須盤點並安排有限甚至不穩定的資源進行提案和執行,畢竟設計必須落地才能結案,結案才能收款,我的目標就是在我可承受的最小風險內結案,所以依照客戶心中的參照或是實際競品評估並進行切入,就是我優先選擇。

因此進入海棠後,第一個提案就讓我深深的受到衝擊,我缺乏商業思維,進而導致設計也缺乏脈絡,以至於在表述設計的過程中無法依循提案策略,從品牌與市場端切入再連貫至UI設計產出。

後來反覆在各提案摸索的過程中,我的老闆告訴了我一句話:

從那天之後…我的世界依然太陽東升西落,提案耗費的心神依舊,但漸漸開始理出一些脈絡與設計策略心法…

下面依序從提案各個階段帶入我的經驗分享:

ㄧ、提案前期:最大化的資料搜集與釐清
二、策略擬定:從商業策略發展設計脈絡
三、設計展現:引起共鳴並給予驚喜
四、結語

ㄧ、提案前期:最大化的資料搜集與釐清

知己知彼更能好好迎戰。前期資料搜集尤為重要,深深影響後續策略的發展,除了DSD部門所獲取到窗口所提供的資料與目標之外,我會將資料分為『內部』與『外部』兩個面向來搜集:

內部資訊:品牌背景、品牌核心價值、品牌優勢弱勢、產品、資源、組織組成、公司文化、管理模式、公司願景、商業策略的未來性、參與選商的團隊、利害關係人等外部資訊:產業背景、市場趨勢、近期品牌的公關文、報導評論、行銷手法、社群媒體經營、數據資料、市場競爭對手動向、使用或消費族群輪廓等

上述的資料搜集完一輪,對品牌背景也有一定程度的認知後,才進而分析視覺設計的運用,而這些通常又分為:

既有的:官網、社群媒體素材、公司CIS、競品等有發展性:設計趨勢、國際相關產業領頭品牌的設計等

過程中我會在心中建立一些對於提案策略的想法,後續在與團隊討論時驗證自己的方向是否與團隊一致,來培養自己商業策略思維。

二、策略擬定:從商業策略發展設計脈絡

經過各方資料搜集後,團隊會整合並提煉出這次提案核心的Concept,而設計策略除了大前提之外,我會從幾個層面要素下去發展:

1.如何使品牌價值主張正向循環

在提案時,常會直面高層決策者,通常他們更關注於如何帶來更多商業可能性,在進行設計時就必須考量產品進入市場後一連串反應以及銷售。

品牌傳播主張:在品牌核心價值之下,塑造不變的品牌聯想,並精準傳達資訊給目標族群,以達成銷售,並建立客戶品牌忠誠產品價值主張:產品是否符合品牌原先的理念與價值,並且是依據目標使用者的生活習性、背景、價值觀、生活圈等,因而設計出來的產品服務/產品未來性:未來可期的不同商業整合或是產品、服務的延伸

上述幾個要素正是核心使用者所在意的價值認同與訴求,而藉由自由輿論與社群影響力,進而形成群眾參與和一連串的散播途徑營造出使用者的隱形生態圈,而如何從產品設計的各個環節體現品牌價值觀,便是前期規劃所需考量的。

2.賦予產品世界觀

而替品牌端營造出好的產品體驗,首先需要替產品建構出一個完整的沈浸式體驗世界觀,以文字敘述可能過於抽象,所以用NIKE的NIKE RUN CLUB來舉例我認為所需具備的要素:

取自 App Store 畫面

a.價值主張的貫穿

數位產品對於使用者來說不再只是功能需求,情感面或是社會面的價值認同都在影響使用者對於產品的信賴感以及黏著度。產品應維持一致的價值原則。

例如NIKE傳遞的形象一直是鼓勵人們勇於突破自己,隨時隨地只要你想,就開始行動吧!App內諸如遊戲化設計的解鎖成就、揪團跑步計畫、打卡分享至社群等功能設計,讓品牌價值意識在操作產品的過程融入使用者生活。

b.品牌象徵元素

品牌象徵元素,色彩與標語等符號在不同端點的應用與轉化,數位產品所給予的感受,是否與品牌聯想呈現正向連結。

c.沈浸式體驗的虛實轉換

沈浸式體驗已不再侷限於數位端的應用,線上線下的使用場景在互換時如何保有體驗上的一致性。ex:在品牌實體場域與使用數位服務產品所產生的感受是否能讓使用者產生正向連結,甚至提升體驗。

取自NIKE官網畫面

而我目前手上正在進行新產品設計專案,也嘗試將品牌價值以不同維度轉化應用其中,之後會再跟大家分享更多關於產品設計的實作案例。

三、設計展現:引起共鳴並給予驚喜

前面提了很多有關設計脈絡與設計思維的轉換,最後整理了一些在提案當下的小眉角:

1.簡報風格的鋪成

視覺是最直觀,也最迅速產生連結的感受,簡報整體風格依循品牌調性,便於拉近客戶的距離。包含轉折頁情境圖片的選用、用色、品牌慣用字體、商標的置入等,都是拉近距離的方式。

2.預期之內 x 預期之外的設計方案

通常我們會依循原先的品牌傳播理念給予一個經典的版本,是客戶心裡較容易聯想到的樣子,但光是這樣是不夠的,畢竟有很大的可能對手都是做出類似的提案產出,因此至少提供兩種版本供客戶挑選,其實也是展示了我們思考了更多的可能性,可能是更為創新、跳脫的手法,或是依據不同傳播方式而考量的設計方式。

3.核心流程的展示,將情境與價值觀帶入

核心流程有時候並非決策層最關注的, 解說產品流程需要講重點,避免講述過程過於瑣碎冗長,容易流於功能層面的解說造成乏味感。

盡量用客戶能聽懂的語言進行闡述,此時提案的進行的時間有可能約莫半小時,閱聽人的注意力已大幅降低,而同時還需理解產品畫面的內容,如果創造一個核心使用者的角色,將操作情境帶入畫面解說的流程,更有助於理解,以及產生共鳴。

4.設計亮點的展現

魔鬼藏在細節裡,有時候講解流程進行時,客戶很容易在當下沒有即時意會過來『喔~原來是因為這個原因,才這樣設計的啊!』、『喔~原來我們的需求經過轉化後,是這樣用設計呈現的啊!』,所以可以用列點的方式,再將流程依照步驟以及對應的設計強調出來進行解說,也方便後續客戶再次閱讀簡報,或是窗口需要轉述內容時,方便他們快速的回想以及理解。

四、結語:

綜上提出了進入海棠之後,面對提案的思維與工作方式的轉換以及心得,對我來說最有趣的是每次參與不同提案,都能擴大自身的認知邊界。小至設計應用細節,大至商業策略佈局,有很多層面是在過往獨自接案的歷程不會接觸到的。期許之後在數位產品的這條路上除了不斷突破框架,也能好好將設計落地。

我是KIM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請給我幾個拍手,我們下次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