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業財務分析師(FP&A)-從人脈拓展到專業提升(財務篇)

人脈拓展可以說是我出社會後名列前三名的困難,原因主要為以下幾點

  1. 大多數的同學主要是走金融業(尤其是外商銀行)
  2. 不是會計系,也沒有進四大會,會計類的朋友自然不多
  3. 第一份工作非大公司,沒有專門的營運分析和財務分析部門,都是每個人眾多工作中的其中一部份。唯一有點欣慰的是主要都是跟事業部最高主管討論,對整體營運的觀念建立得不錯。
  4. 待的公司非知名公司,平常不會有人想要理我,雖然這個真的會感覺到社會的現實,但我發現寫文章證明自己實力,可以立馬改善這個問題。而且人終究要回歸到自己本身,公司名可能能幫一時,不能永遠幫你。
  5. FP&A這類的公司財務工作在台灣偏少,據我觀察台商要平均要1,000人才會專門設立職位,外商比例相對高,但大部分的外商在台灣的辦公室人都不多,職位有限,且大多僅了解當地的業務狀況,可以交流的人自然就有限了。

由上可知,我目標的人脈群除了有科技業的FP&A同業與前輩(核心圈)外,還有公司財會與管理階層、數據分析與科技業從業人員,希望可以透過跟這些人的交流知道更多不同公司的做法與並提升財會專業。不過管理階層與與科技業從業人員應該會放在另外一篇說明。

基礎篇

寫文章

老實說,前幾年對寫文章還有點抗拒,除了有點花時間外,主要覺得自己好像沒什麼可以分享的,直到我寫了外商科技公司的財務分析師都做些什麼?之後(當時是為了讓有相同職涯目標的人有參考的資料),滿多人來問我問題,也有獲得知名大公司同業的肯定後,多了一些信心。而我自己把回答職涯問題當作是幫助別人,並沒有想要獲得什麼回報,目前用的方式是E-mail回答與線上職涯諮詢(Zoom)。而獲得可以跟同業交流的機會倒是意外的收穫,而因為我的領域在外面相對比較少見,透過文章認識到的人,聊起來倒是比自己在外面尋尋覓覓參加社群的效果好非常多,目前有的互動方式有跟同業喝咖啡或Line聊天、邀請參加交流活動(請見下一段)

組織交流小組

今年透過參與商業思維學院(今年人數約1,400人),找到了一些財會的同學組成交流小組(大概10個人,不過後來主要的參加成員約5個),目前運作的方式是

  1. 頻率:每3周,每次交流時間1.5小時。
  2. 分享方式:每位同學輪流做分享,在分享前主講人先開出3個題目讓大家選,分享長度約30–40分鐘
  3. 活動流程:前面10分鐘是閒聊時間(聊聊大家在學院都做了什麼事)+等人,分享30–40分鐘,最後Q&A+各種閒聊
  4. 目前交流過的主題:財務分析師的日常工作、公司數據系統架構與財務工作上的應用、Share service center的型式與優缺點、SAP導入、股東會實務、公司財務部配置的基本簡介…等。
  5. 目前預計運作到今年年底(與本期學院課程同時結束),如果有興趣,可以跟我聯繫,開放給予該次主題相關的人或財會同業參加

心得

從上面的活動方式可知整個交流是走輕鬆模式,這當然跟我自己的風格有關,我自己對交流會的想法是應該要讓大家開開心心的來參加,都有機會發表自己的意見(至少有講到話跟別人互動),且可以獲得一些不一樣的想法可以應用在工作上,因此,我並沒有特別花心力在衝高參加人數或去想辦法拉住組員(之前是有私訊關心一下,但基本上失蹤的就是會失蹤,但我認為每個人有當下的任務或目標要完成,不能強求),因為我發現一個交流活動如果要符合讓大家都講到話的要求,其實人數不能太多,目前實測覺得3-6人最合適。今年其實我也有參加或聽說其他學院的其他小組有各種交流的運作模式,有的甚至要事前預演+事後評分,但這意味著要付出的時間和心力就要越多,我認為這比較適合專業的場合(公司、專業論壇),如果人數很少的情況下,這樣的時間成本偏高。

這邊我要特別講一下"閒聊"這件事,這恐怕是我今年跟別人交流最大的收穫之一!? 大多的交流,我們期待講正經事,像是專業上的討論,但整場都講這個其實滿無趣的。經過多場交流會的洗禮,我反而覺得前面簡單的暖場閒聊可以熱絡整個交流會的氣氛,關心一下別人的近況是強化連結不可或缺的方法。而目前的財會小組是在學院裡自創的小組織,大家可以聊的話題相對多很多,後來我們也成功的舉辦聚餐活動。雖說為閒聊,其實大家聊得都還是滿有內容,像是各種信用卡的差異(感謝中信金MA同學提供專業答案),其實也會從中學到東西。

職涯諮詢與財務專業課

這部分可以去看我另外兩篇文章(職涯諮詢和財務專業課-文章產出中),這是我目前找到經驗足夠豐富,且收費功德價的老師,真的要好好善用這樣的資源。

請謹慎思考-參加公開的財會論壇與社群活動

目前就我所知並沒有專門為財務人打造的數據社群活動,目前財會人最大宗的還是四大會計師事務所所辦理的各種專業性論壇,這類的活動我都是用公司教育訓練的名義去參加,之前有參加過勤業眾信的課程與論壇

課程的部分大部分是開稅務與會計為大宗,我之前有被台灣老闆送去上過IFRS16-租賃會計、美國會計與證交法新趨勢,去參加的人以公司的會計人員為主,現場就很像大學上會計課的感覺,只是多了比較多實例,上起來稍微有趣一些(不過會計的課本來就很難有趣),現場真的不太會有人在交換名片,頂多跟講師問問題,互動一下。這部分我之前也有問過前宏碁財務長Lilia老師,的確會計人是非常不擅言詞與交流的一群人,所以在這樣的場合可能期待不能太高,不過或許大家只是比較悶燒,如果有人願意起頭,可能還是有很多交流機會,等我之後再試試。

當然,四大會還是有辦一些財務數據管理的課程,目前我還沒參加過,不過價格真的都不便宜就是了,一次的課大多是3,000元起跳,而我看到的課綱都比較適合沒有經驗或是需要補充這方面知識的管理階層去參加,不確定是不是可以做到大家想像中的交流。

至於市面上無公司財務數據分析的社群交流活動,我自己的看法是因為財會的數據相對機密,不適合像行銷、軟體、數據科學這樣公開的去分享使用的方法。跟財會類相關的很多都是教你投資理財的,但這其實跟我們的工作不是這麼相關。2019年我參加的曼陀號計畫其實是偏行銷類的數據分析應用,因此我跟大部分的同學背景非常不同,大部分的同學都是做行銷相關工作,產業大多是2C的互聯網產業或是FMCG這種行銷為主力的公司,這也導致交流上的共鳴度較低,活動後其實也沒什麼在聯繫。今年我改變了方式尋找同產業或同工作職能的交流機會,發現效果相對好很多,儘管他們的工作跟數據應用的相關度低,但我想所謂數據其實都是營運所產生的結果,因此透過跟同產業營運上不同角色的人(產銷人發財),反而更有收穫,至於數據怎麼處理,其實上網找教學資源,其實都很容易補足,反而是營運的know how,很多是沒做過那個位置會很難知道。

國外管道

跟大神交流-專業財會部落格

我還滿推這個部落格的,不過裡面的內容偏難,沒有中會的基礎會看不懂。我之前也有寫信給部落格的作者,問他一些提升專業的方法以及許願一下想看的文章主題,大家也可以試試喔!

以下是幾篇我很喜歡且大家應該會有興趣的文章

In search of free cash flow — Amazon

Dot-com bubble accounting still going strong — Tesla (stock-based compensation)

Leverage and cash flow effects of supply chain finance (台灣有明顯供應鏈的產業-半導體&電子硬體特別適合看這篇)

公司財務職務趨勢追蹤-LinkedIn通訊

Here’s the Future of FP&A and Business Partnering

這裡面提到滿多FP&A工作的要領與這領域的發展趨勢,內容還不錯,私心覺得如果有更多更具體的實例會更好。

我之前也有跟作者請教一些問題,像是財務如何跟業務與客戶端有跟多的互動與連結,進而培養商業敏銳度,而不是只有在處理到跟財務相關的問題才找我們。作者給了我幾篇他之前寫的文章的連結,並提到最重要的是讓業務與客戶信任你是可以幫助他們達成商業目標的。但這樣的回答還是有點讓我難掌握到細部到底要怎麼做,因此目前我尚在精進的部分是問問題的能力,怎樣問才能問到自己想要的資訊,這個比想像中的難。

沒有特別推-LinkedIn社團

國外FP&A這個位置很普遍,自然就有相對應的社團,目前我有參加這2個,裡面都有人分享這個領域最新的發展趨勢,大家都可以關注。但內容偏雜,因此沒有特別推。

FP&A Club: Latest Trends in Financial Planning, Forecasting, Analytics and Business Controlling

Business Control | FP&A | Management Accounting | Finance Partner | Forecasting | Budgeting | CIMA

總結

感謝大家看完我神農嘗百草的歷程,雖然稱不上成功,且距離我理想的人脈拓展還有一大段距離,但也比之前完全沒有相關的人脈資源好很多了。我想這就是克服困難的過程,希望這些不錯的與失敗的經驗對大家有幫助,如果你有更好的方法,歡迎寫信跟我說喔! 如果對財會交流小組有興趣,也歡迎大家來報名。之後應該會出一篇科技篇的,希望可以順利產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