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諮詢與人生際遇的啟發-Bess 文章2.0-不斷進步的根本之道

從2022/10/23發佈文章的總覽連結後,超過一季沒有發佈新文章,這也是我自2020年每月穩定產出文章後,第一次間隔這麼久才發佈新文章。這中間究竟發生什麼事情呢?

10月我開始針對讀者諮詢酌收費用,因此跟讀者有更多的互動,但問題不外乎都跟怎麼進入FP&A這個領域有關,以學歷、證照、實習這類篇資格型的東西為最大宗,但…這些事情讓我不得不思索我究竟是不是用正確的方法在幫助讀者,雖然我對我文章的內容還是很有信心,而且我也告知FP&A這個領域在台灣的職涯發展可能會發生的問題,但觀察來諮詢的人的心態想法絕大多數還是為了"外商、科技業、財務分析"這看起來高大上的Title而來,其實跟想進入管顧業、投資銀行的心態是一樣的,只是催眠自己應該非常適合這個職缺,其實內心是為了外表的光環與比較高的薪水。

我觀察幾位讀者進了這個領域的狀況,很快就出現瓶頸的原因就在於以為進去大公司,受大公司訓練就可以變得很厲害,但反而因為大公司分工很精細而視野變得很狹隘,根本沒有所謂的拓展視野這件事。這些讓我覺得如果我是一個更有使命感的人,我應該要像大人學的老師一樣,告訴大家”道”而非”術”,這樣進入這個職缺才會真的變得厲害,甚至還可以被別部門挖角。

如果沒有在思維與能力的根本面打好基礎,即使靠著學歷、證照、實習這類篇資格型的東西進入了這個職缺,之後還是很難進步與突破,然後就會遇到後勤的薪資天花板。如果很不幸地遇到市場下行、經濟疲弱、老闆有問題、組織變動…等非你能所控制的事情,那原本看似光鮮亮麗的科技業財務分析師的Title將脆弱的超乎你的想像。

還記得大年初一看LinkedIn,看到去美國念MBA的大學同學被Google裁員,內心還是非常震撼,但也馬上開始思考在經濟下行之際,公司縮減預算,什麼樣的職缺會先被裁員,當然是比較不重要的職缺,所以Google平均6%的裁員,工程師裁員比例其實是5%以下,剩下的當然是其他職缺。同學是做strategy & operation,這個被裁真的機率很高。如果你還很憤恨不平的覺得公司策略這麼重要,怎麼可以裁呢? 那表示你還不夠了解現實世界的運作方式。

此外,這半年應該是我28年光陰中變動最為劇烈的一段時間,讓原本安安穩穩在軌道上行駛的小車忽然轉了一個大彎。不過究竟發生什麼事可能要等年中以後才能跟大家說。

而這些人生際遇也促使我去思考我的文章方向,2022年原先的規劃是建立個人品牌,透過知識變現來增加第二個收入來源,所以當時每月也在LinkedIn上發文,讓自己的專業能見度可以擴及公司以外的地方。不得不說在台灣LinkedIn發文相對不盛行的狀況下,有發文就會讓人留下印象,明明一個月只發一次文,結果去參加大學朋友婚宴都會被說在LinkedIn上很活躍,看來LinkedIn真的很值得好好經營呢!

經過深刻的反思後,2023年的文章調性會逐漸改變,我認為扎實的基礎能力的重要性才是對抗所有變動因素的最佳解,而我自己重視的基礎能力:

  1. 自主學習與建立學習地圖的能力
  2. 抓大放小的能力 (把心力放在重要的事情上)
  3. 規劃與佈局的能力
  4. 對事情的推估與調整能力 (俗稱Rolling Forecast)

*第3與4點就是FP&A的核心精神

而上面幾個能力的養成來自於

自我覺察

未來的文章調性與內容會更偏重這部分,文章標題可能會一點也不sexy,但內容會更踏實。本來已經規劃好要好好學習文案相關的能力,增加流量來擴大自己在業界的影響力,但歷經這些事後選擇回歸初心,與其靠外商、科技業、財務分析這種看似fancy的字眼來吸引流量,還不如把我這一路如何探索、學習、判斷背後的養成方法跟大家分享。

可能很多人以為我一路上都遇到很厲害的主管,或是待到訓練制度很好公司,所以可以突飛猛進。但實際的狀況是,我出社會的這些時光絕大部分都是獨自一人摸索,還因為公司學習資源不足,所以自己花錢去外面找學習資源,而其中最幸運的莫過於與大財務長等級的前輩學習(2020/03–2021/08),部落格的文章中的內容也大部分是我摸索後的心得分享。

因此,我想分享思維脈絡的心法,讓大家可以在工作中觸類旁通才是對讀者最好的內容,雖然這個真的滿難寫的,但我會好好努力的! 希望大家可以多多幫我拍手,每次看到通知訊息有人幫我的文章拍手,心情都會很好,讓我有滿滿的動力,繼續創作下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