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與會計工作在大外商的天花板以及轉職的風險

這邊的大外商的定義就是"名字唸出來你會知道是什麼公司的那種大外商",算是很多人心心念念想進去的公司,但我自己的觀察這類公司出來的人在職涯上會有些限制,倒也不是要唱衰這種公司出來的人,或是自己酸葡萄心理自己沒在這種公司上班就開始酸別人。這篇文章比較像是做某種程度成的"溫馨提醒",希望即使進了這樣的公司也要隨時留意外面的人力市場需求變化,以及自身競爭力是否還足夠,不然等你發現發展遇到瓶頸的時候,恐怕就已經來不及了。

在之前的工作,我任職的外商算是美國上市公司中的"中型公司”,全球約兩千多人(我認為五千人才算大型公司),跟一般人講我們公司的名字,大家都是一頭霧水,但如果是講給IC設計產業的人聽,他們就知道是一家滿厲害的公司,我在公司任職的期間剛好遇到晶片荒,加上公司在市場的布局也滿好的,成長速度真的是非常驚人,從我進去到出來,公司股價漲了約3倍,這樣的狀況下開始吸引很多大公司的經理人來公司任職,為了就是股價的成長性。所以剛好有機會觀察這些大公司來的人的實力,而到了現在的公司也是有滿多外商大公司來的人,而這些形成了這篇文章的論點基礎。本篇是分享我的觀察,而且特別是針對財務這個領域(工程師、業務可能就不適用),也許大家有不同的看法,也歡迎加我LinkedIn或寫信跟我交流喔!

大外商的管理架構與財務體系

大外商在世界各區域基本上都有辦公室,進而形成了3層的管理架構,總部、區域(洲)、國家,在這樣的架構下,財務部分的分工我目前看到的狀況是

會計

成本會計

比較常會依照製造部門分布的地區去成立團隊,以亞洲來說,中國常常是一個成本會計很重要的區域,因為工廠最多,但隨著中國人力成本上漲也逐漸有轉移的現象。而台灣因半導體業發達(尤其是晶圓代工),所以半導體的成本會計部門也有不少大外商設立在台灣

總帳(GL), AP(應付帳款) & AR(應收帳款)

看公司狀況,滿多大公司基於效益考量,在人力成本較低的低方設立share service center,把全球的帳都集中到一個地方去處理。在share service center裡基本上就是純會計作業,你可能會問AP對到成本相關的帳,AR對到營收相關的帳,我如果都有做過,AP+AR的會計經驗,我不就可以分析營收和毛利,然後就可以去做FP&A? 世界的運行如果這麼簡單,就不會有人一直卡在會計都無法轉進財務分析啦! 這個之後再寫另一篇文章說明XD

稅務

這塊我相對不熟,如果是當地稅務,大部分當地的會計主管就會被要求對這方面要有基本的能力,而很多會計都是四大會出來的,稅務基本上都不會有太大問題。不過,如果是全球稅務架構設計,這種就一定是在總部才有機會,而這種人才絕對搶手,因為要通曉很多國家的稅務、移轉訂價以及實務操作經驗,這真的很不容易,但想靠進入外商的一般國家辦公室而學習到,應該是不太可能,台商相對有很多機會。

財務

FP&A-財務分析(或是管理會計、經管分析)

基本上依上述管理架構分損益表(P&L)並且再依產品線分工,所以台灣還是有機會做到這類工作,只是缺很少,而且基本上只能看台灣市場的財務資料。

資金

比較多是總部做控制,最多下放到區總部,我認為這塊是在外商最難訓練到決策和判斷的部分,因為大部分是聽總部的命令執行。

投資

幾乎都是總部在決定了,如果要走這塊地人大概只能選台商。

台灣財務人才在外商的狀況

有看過台灣人升大外商的大中華區或亞太區的總裁,但沒有看過台灣人升大中華區或亞太區的財務長(如果有案例也跟我說一下,謝謝!),有輪調的目前FP&A最多輪調到區總部,只有會計有輪調到總部,可見目前大外商並沒有將最核心的FP&A、資金、投資的工作釋放出來,讓一般區域的人也能輪調。我認為原因可能是錢這個東西實在太敏感了,而財務不太會因為知道這些資訊幫公司多賺錢,如果知道這些訊息反而會有機密資訊外流的可能性,而這些大公司都是股票市場關注對象,一般都會嚴加控管財務資訊,這會導致在大外商的財務做很久,但都不是做核心部位,比較多都是Follow總部的指示,沒有訓練到規劃跟做決定的能力,這樣其實競爭力會下降。

我這邊也想提一個其他function的案例,是研發這塊,因台灣半導體人才非常優秀,很多外商也會願意把重要的研發項目放到台灣,因為開發好的產品可以幫公司賺錢,如果可以幫公司賺錢,公司當然很願意栽培,而不會去管你是不是在總部,以我目前聽到有些大外商會把研發的教材讓全球的研發團隊都可以閱讀,希望可以產出更多優秀的研發人才。我之前任職的公司也是會讓工程師飛來飛去到不同office做交流與培訓。但如果是後勤單位,雖然跨國會議還是有,但平常要出差到別的office難度就比較高。

大外商的強項

優良的流程制度

這個應該是大外商和中小型外商以及台商的差異了,在財務的function每個東西幾乎都有模板與標準製作流程,其他單位也會依循正規流程跟財務單位做互動,但中型以下就不太是這樣,就很看公司有沒有重視財務單位了,如果不重視,用人精簡的情況下,很多東西其實不完整,要自己摸索。

完整的IT系統架構與支援

我覺得這是對財務工作者最最最重要的東西,尤其是會計,因為會計的工作滿多重複性工作,如果有系統整個自動拋轉結算,會減少很多工作的時間以及重複的動作。而有IT幫忙,協助把重複的事程式化,例如:E-banking,直接與銀行系統串接,就可以大批量做匯款,不用自己一個一個慢慢弄。或是B2B資料串接,直接將客戶或供應商的資料拋回公司,省得各種格式的資料還要人工處理,而如果離開了這個環境,在沒有好的IT的環境下,應該很多人會想哭。

而現在當紅的數據分析、數據轉型會使用到的軟體工具,如果公司不夠大不夠有錢,是不太可能花錢去買的,這樣財務會計工作就落回原本非常原始的狀態(用Excel搞定所有事),即便你是從名校畢業,你做的東西跟中小企業的會計也是沒什麼差別,所以如果要維持體面、輕鬆&錢較多的財會工作,最好待大外商。

這些發現主要都源自於之前在外商工作,因為當時公司的系統環境沒那麼好,很多從大公司來的人也只能用Excel做計算,想大規模從系統抓資料計算,根本排不上IT的工作清單,然後也不太會用數據分析軟體(公司有買),因為之前在大公司有商業分析Team會幫他們做,不用他們學。

我這邊想表達的是在這樣的大外商工作要認知到你現在的工作效能與成就其實是很多人以及公司體制的支援下才有的結果,並不代表個人的戰力,所以在轉職的時候一定要想清楚,不然會過得很辛苦。最終,我覺得還是要有終身學習的觀念,這樣到哪裡都不會倒。

後勤單位有一定的話語權與地位

當公司規模大需要以財務做控制時,公司基本上也進入比較願意認真看待營運風險的狀態,此時也比較願意花錢請專業人才來提升整個後勤的素質,在這樣的情況下後勤單位基本上都會被尊重,因為有整個組織架構在撐腰,但到中小型公司就會發現原本的在大公司有的權力可能會被打到近乎0,前線單位可能都會用是我們賺錢養你們的態度在看你,工作起來原本的意氣風發都沒有了,還要低聲下氣的去拜託前線配合。這時如果沒有轉變自己平常做事的方式,還是習慣在大廠那種可以對前線單位施壓的工作樣態,很快就沒人理你了,因為組織沒有賦予這個權力。

大外商人才可能的弱點

大外商可以學到很多東西&有國際視野 vs 只專注在很窄的專業領域

以前我實在不能理解怎麼會有這麼矛盾的說法,但隨著工作經驗增加,我覺得這兩個說法都對,而關鍵就在於自己的心態,講前面這句話的前輩是當到大中華區總裁,而講後面這句話的比較多是在大公司卡關的人。

當然也不能這麼武斷的說講後面這句話的人很不努力,人生的成就有時還是有點機運成分在,前面的人剛好遇上公司擴張階段,後面的人遇到公司成長停滯、人力飽和狀態,在這樣的情況下,發展就會受到一些限制,但我還是想說,能不能學到很多東西真的有一半以上是自己的責任,如果真的想學什麼都擋不了你。

在我過去與大公司來的人合作的經驗中,在他自己擅長的領域中的確專業度都滿高的,可以感覺到分工精細帶來的優勢,不過跨出他熟悉的領域外,那…能力就有待商榷,可偏偏商業問題常常涉及很多領域,這樣的人看事情較難有全局觀。

但如果大公司的人很願意跨出自己的部門,認真學習其他部門的知識,能力會非常可怕。最近我工作上遇到一位非常優秀的IT,聽她在講解集團財務流程的時候,剛開始我還以為她是財務部的人,想說怎麼這麼了解系統的東西XD 後來跟他合作就發現她對財務的名詞與計算方式都了解的非常深入,跟她討論東西真的非常愜意,因為她很知道我們可能會遇到哪些問題,會幫我們把可能出問題的地方提出來跟我們討論,而且如果有聽不懂的地方,她也一定會詳細詢問我們這邊的狀況。從跟他合作的經驗印證在大公司工作也是有機會學到不同領域的東西,增加能力的廣度,只是這樣的人比例不太高就是了。

只會複製,而沒有思考制度的本質

很多中小型公司會請外商大公司的經理人來,最看重的就是希望可以導入外商大公司優良的流程制度,但是滿多卻是以失敗收場,或是根本無法導入。外聘的經理人來以後常常看這個也不滿意,那個也不行,就死命地想喬成他在之前公司熟悉的樣子。然而,每家公司的文化、組織架構、權力分配方式不同,無法完全直接套用。看到這樣的狀況,就會滿感嘆滿少人去思考制度形成的本質,就會覺得這樣待制度很好的公司只是學到了最外層的"術",而沒有通透"心法",實在很可惜。而這類的經理人一般也很難作制度的創新,到後面也常常是看看別家都怎麼做,再複製別人的過來。

不習慣混亂與模糊的指令

前面提到成熟的流程制度是大外商的強項,這個是讓大型組織得以運行順利的關鍵,但中小型公司經常是一片混亂,業務單位不守規矩是很常見的事情,也不太理會後勤單位,在中型公司邁向大公司的過程中,就會遇到業務開始要被約束,過程中與後勤單位相互拉扯的狀況,真的就只能用一片混亂來形容,如果過去都是待在流程制度十分完善的公司,來中小型公司真的會難以適應。

結語

說完上面這些風險後,我認為克服這些問題的方式真的就是"用心了解其他部門到底在做什麼以及對自己部門的影響,並思考萬事萬物的本質",這樣不管在大公司還是小公司、台商還是外商都可以如魚得水喔! 這篇文章算是我整理自己觀察到的現象,希望可以幫助大家在思考職涯發展時不會只一昧地看招牌,而是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公司與位置,發展順利喔!

有任何問題歡迎寄信到b01703030@ntu.edu.tw,或加我LinkedIn喔!

更多Bess的文章

附錄

如果想要多了解外商的狀況,建議可以找AY老師聊聊,老師有近40年知名外商人資經驗,對外商運作具有豐富實戰經驗

諮詢頁面連結:https://senior.104.com.tw/consultant/11435474/clas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