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想進入FP&A領域(公司財務分析)讀者的話

這篇是庫存已久的文章,主要是想幫助想轉來FP&A這個領域的讀者。先前因為這篇文章,開啟了我2020年的奇妙旅程,認識了很多財會領域的朋友。但跟讀者交流後,如果要以一句話總結,會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憂

喜的是很多讀者覺得我的文章寫得很詳細,對他們很有幫助。憂的是發現讀者有一些對FP&A不正確的想像。因此自我反省下,決定要寫這篇文章把一些事情講清楚,不希望我的文章造成太多的誤解,然後也希望有意願往這個領域發展的人可以有多一些的方向,少走一些冤枉路。

讀者比例排名

會計>學生>金融業>FP&A同業

比較讓我驚訝的是會計的比例是最高,本來我寫文章的對象是學生,主要希望他們在探索人生時可以有除了四大會、金融業以外的選擇。直到跟我FP&A同業的學妹(也是透過這該文章認識的)吃飯,她的給我的回饋是”這是寫給工作經驗1–3年的人吧!”,我才發現文章裡面的東西真的要有工作經驗才能體會。尤其是最後一段,關於那些美麗的哀愁,而這篇文章我會寫更多的哀愁,這不是潑大家冷水,是讓大家更知道真實的狀況。

因此我會依照我上面的讀者比例順序寫下我想說的話

針對會計人

針對會計人想轉FP&A的部分,從跟讀者聊天的過程我發現,會計領域的職涯非常固定,四大會 — ->一般公司會計 — ->資深會計 — ->會計經理,做的事也滿固定的,幾乎不外乎作帳和報稅。

當然你會說不是做到主辦會計就會管結帳,就可以看到3表,然後就可以分析了? 如果有實務經驗的人會知道如果公司大,集團化的公司內部資金調用,或是收入認列會很複雜,不一定會剛好在一家公司。而跨國公司基本上每個國家要依照當地公司法設立法律實體(Legal entity),但公司要在哪個entity認列收入、費用、成本,這有很複雜的因素要考量(尤其是稅務問題),因此滿常見的狀況是海外entity認費用,然後總部再撥補。在以上2種狀況下,結帳時跑出來的3表其實不會反映真實營運狀況,也因此大部分的企業都會編制管理報表給各事業部,方便事業部主管了解部門財務狀況。而會計結帳的3表變成是給會計師查帳用,然後再依照稅法做調整,進行報稅。

你也可以繼續挑戰,如果當到主辦會計的主管(可能是會計協理),這樣我不是全部都可以看到了嗎? 是可以這樣說沒錯,但如果你們公司的管理報表是會計經理負責,而不是專門的財務經理,這樣極有可能你們公司的財務部其實沒有FP&A,且及高機率只有會計。這樣FP&A就會被歸到營運部門來做,所以這樣的狀況下,財務部的功能變成管報產出部,而不太有分析的部分,因為平常的工作都是會計,其實對部門營運的了解也很有限,很難去分析。這也幾乎是台灣公司的現況。

而對於商業運作或是公司經營領域有興趣的會計人來說,這樣真的會局限一個人的能力。這部分也是我為什麼喜歡FP&A的原因,至少可以從財務面去了解公司營運,會有一個全局觀(前提是至少管一個事業部的損益表,太大公司拆分太細也不太好),而且因為要做差異分析(跟預測比、上季、去年同期比),會知道市場變化狀況,更深的可以探討產品組合…等。

台灣科技業的FP&A的要求,很多都要有3年工作經驗,而且是相關工作經驗,這是滿詭異的地方,誰來培養3年以下的新手呢? 後來我有發現HP和Dell有類似的缺,但也是相當稀少,不一定每年都有新鮮人的缺(供應鏈的缺多則是到不行),TI有Finance & Operation的儲備幹部計畫,但不保證可以做到FP&A。

所以到底要怎麼做,我覺得會計人也不要太氣餒,你們應該是距離FP&A最近的人了,畢竟有市場認證過的財會背景,只差營運與數據分析了。我的建議如下

工作上

  1. 讓自己的工作更有分析的樣子:雖然是掛名Accountant,但是也可以想辦法弄成Accounting analyst,一個是跟公司談改title,一個是把工作往分析的部分做,在寫履歷表的時候,主要寫分析相關的工作。我目前想到的是帳齡分析,如果是做AR(應收帳款),這部分是可以做分析的。如果你是做成本會計,你可以分析的東西就超級多的。
  2. 與事業部的人互動:我知道這個會有點難,就我所知財務部的辦公室是不會跟營運部門在一起,常常都是跟後勤單位一起。但我想一定還是有辦法認識一些人,像是參加教育訓練、公司社團活動、參加公司團購團、運動重訓團、茶水間的不期而遇(咦?)。建議先從閒聊開始,變熟以後再慢慢去問一些工作上。我工作上比較常直接接觸的是產品線的大老,但跟產品相關的問題實在不太適合直接問他們,畢竟他們很忙,所以我還是要認識一些產品端的工程師或是業務們,我自己有用過的招式有分享市場資訊(像是伺服器的市調報告)、揪他們一起參加電源晶片論壇、參加教育訓練、茶水間的不期而遇。不得不說閒聊也是一門重要的職場學問呢!

下班後的學習

  1. 學習商業營運知識:雖然商學院會教企管,但你也知道學校教的都偏理論,因此再次推薦商業思維學院,光是日更文章(2021年起改叫商業百科的樣子)就可以學到很多東西,2021年以各領域的專業課程為主,我相信品質會比2020年更好。
  2. 學習數據分析工具:這個應該是最容易的,網路上課程非常多。
  3. 看科技趨勢相關的新聞與分析文章:方法詳見我之前寫過的這篇文章

針對學生讀者

所以我在這部分就做很深的反思,未來我會撰寫更貼近學生需求的文章,尤其是大學學的東西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會用在工作上,哪些可能因為科系或現有教育體制的限制,導致沒辦法學到,這時可以從哪些地方補齊。目前我在文章中只有簡單的提到會計,但是哪部分? 三表、財務比率…等,究竟要怎麼用其實我沒有太多著墨,希望我之後可以產出有實際案例的文章,方便學生可以上手。

另一部分是社會回饋,雖然自己還是一名小小的財務人員,但希望可以多做些對社會有幫助的事,因此如果學生族群對於FP&A這個職能有想問問題的部分,除了透過寫信、Linkedin訊息外,也可以把問題列好,約線下或線上的coffee chat一次把問題解決,只要問題合理,基本上我都幫忙大家。除非人多到我無法消化,我才會把這段話從我文章刪除。不過,也希望問問題之前要把我寫的相關文章都看過,真的找不到答案的問題再提出。

給金融業的人

這邊我想提的是外界對科技業的迷思,我覺得會走金融業的人可能很多是為了光鮮亮麗的外表,畢竟金融業給人的形象就是穿者有質感的套裝,薪水高又高。如果你當初是被這美麗的外表騙進金融業,那我也會擔心你想轉科技業的FP&A的原因也差不多。近年來因科技顛覆很多產業,大家對科技業都有種莫名的嚮往,MBA有一堆人就是想進科技巨頭。總覺得科技業就是一個充滿創意、自由,但…不是所有科技業和職位都是這樣的,財務部尤其不是,也不是那麼適合。

什麼是科技業?

你覺得鴻海是科技業嗎? 它是台灣電子代工業龍頭,但大家該應想到的是流水線上組裝i-phone的作業員。

你覺得PChome和Momo是科技業嗎? 它是是知名電商平台,現在也用了很多演算法、大數據來掌握顧客喜好,推薦適合的產品給他們。但我們平常好像不會說他們是科技公司,但阿里和蝦皮好像就會。

所以科技業到底是什麼? 我想每個人心中有自己的定義,但我想會說"我在科技業工作的人",多少都希望享有科技業的光環,但我覺得可以在科技業真的做創意發想、產品設計的人比例不高,多少都要從學徒做起一點一滴爬上去。而一家公司的強大,絕對是需要各部門,各種職能的人一起努力,才能有好結果,如果知道了真實的狀況,就不會為追逐光環而進科技業。

如果想多了解台灣科技業生態,我建議大家可以去看看PTT Tech版,多看幾篇工程師的靠北文,會讓你對科技業的想像跟貼近現實,當然,實際狀況倒也沒有裡面說的那麼悲慘,畢竟那裏整體的PH值比較低,建議也要多看一些正向的文章,像是程天縱老師的文章,除了可以學習厲害管理者的思維外,也可以建立對科技業比較正確的想法。

科技業的財務部

目前我的樣本並沒有很多,主要還是觀察我們矽谷總部的同事,滿多財務主管來自有名的科技公司(像是Axxxxx、Nxxxxxx、Dxxx、Txxxxxx),但我的感覺是職能的專業性強,但不是創意很多的那種人(大家對科技公司的人的想像),因為長期在財務部,所以基本上都會按照一定的規矩做事,這幾乎是必然,因為我們做的東西是要接受事務所的檢驗的,有監管機構在看。至於FP&A,雖然很多東西是對內部的,比較不像會計這麼一板一眼,比較強調分析能力,但基本上還是會以一個月為循環在做事,就是有Routine的事情要每個月做,只是數字會變。

曾經我有跟商業思維學院一起做hands-on project的同學討論過關於財務人不太有創意這件事,他們都滿認同的,而且也認為財務部還是以穩定公司財務為第一要務,如果財務部的人很跳tone,他們也會覺得很可怕。

科技業的財務部會不會比較科技?

我覺得軟體、互聯網這類公司比較有機會,這是因為會應用在財務部工作上的科技跟這些技術比較相關(數據流程規劃、資料庫建置、軟體與自動化)。至於半導體與硬體產業就要看公司的態度,原因是這些公司專精的知識跟財務部會需要用到的新科技相關度較低,很多公司知道要用資料庫與系統,但不知道怎麼用才能把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導致花了很多錢還被系統綁住,工作沒變的更簡單,反而增加很多手作的部分要去弭補系統的缺漏,但因為管理階層對這塊的認知程度很低,連目前主流的資料庫、數據分析程式技術可能都不清楚,這樣的狀況下就更難去讓財務部跟上最新的科技趨勢。

前面我雖然提到軟體、互聯網這類公司的財務部比較有機會跟上最新技術,但以下狀況會導致這個說法不成立,那就是財務部的人被自己的專業綁得太深,巴菲特的合夥人查理蒙格曾說:「在手裡拿著鐵錘的人眼中,世界就像一根釘子」。從我工作中觀察到的財務人,尤其是大公司出來的,還滿多人有這樣的問題,一種可能性是公司分工精細所以他只要負責他專精的部分,所以不懂新科技也沒關係,另一種是他的世界就只有財務,其他的他並沒有興趣,最後還有一種狀況是看不懂最新科技到底在講什麼,所以不知怎麼運用。只能說以上狀況真的是白去技術先進大公司了。

財務部的創新又會是什麼?

雖然上面說了很多打擊大家的話,但我覺得財務部還是可以做創新的,只是不是大家過往想的賈伯斯發明i-phone這種創舉,而是比較多流程或者是更好的support前端業務單位的方式,像是現今很流行的finance business partner,這個又比傳統FP&A更被要求跟營運單位有更密切的合作。

而近幾年因大數據的興起,我覺得在財務領域的創新會在於資料流程設計與自動化(RPA),以達到更靈活的財務模擬預測與調整,因為當今世界變化的速度之快,如果公司在系統與資料庫沒有完善的規劃,當大難來臨的時候是很難快速反應的,因為無法及時算出影響並做模擬,而看不清前面的方向。

給FP&A同業

謝謝你們給我的正面回饋(內容實在又遵守職業道德,不接露公司機密資訊),我知道我們有共同的焦慮,因為在台灣這個職能沒有像在國外有明確的道路(Financial analyst — ->Sr. Financial analyst — ->FP&A Manager — ->Finance director — ->CFO),也希望大家可以一同為這個職能努力,讓企業更重視FP&A這個職能。

結語

最後感謝請我吃飯、喝下午茶的讀者,你們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寫作動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