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數位環境:媒體環境(Media Environment)

Julian Liang
Bitmark Inc.中文專欄
11 min readMay 18, 2018

以前記者的工作像是「貓抓老鼠」,等待半天捕獲一隻大獵物;但現在卻像「打地鼠」,哪邊有動靜就要趕快反應,大海撈針般地撈著網友會喜愛的資訊,「但多數時間撈到的只是垃圾。」 — 《自由時報》工會理事鄭鴻達

2018年時,民眾對媒體的信任處於歷史最低水平。自由多樣的媒體是民主進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們提供了多元的聲音和意見,也是政府和大眾溝通的管道、影響意見、引發政治辯論、促進討論等等,這就是觀點的形成和討論政策的過程。任何爭論和辯論需要符合事實,而媒體業就是可信任的中立仲裁者。因此,新聞媒體在民主進程上的角色極為重要 — 任何健康民主必須擁有的多元的聲音。

(Image: Target Career)

21世紀的媒體環境:

“The primary purpose of journalism is to provide citizens with the information they need to be free and self-governing.” — Bill Kovach & Tom Rosenstiel, The Elements of Journalism

傳統上,新聞媒體業主要依靠用戶訂閱和廣告收入的組合。但網路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切。從世界各地的人們「首頁」都變成了Google,Yahoo或Facebook,到因為免費的資訊和內容變得氾濫,用戶開始拒絕付錢給有品質的內容。這種轉變在過去20年給了新聞媒體業的商業模式巨大的壓力,也成了新聞媒體業在數位環境下,最根本的問題。而現在,媒體的商業模式以及假新聞的傳播成了媒體環境中最大的問題。

點閱率為王?新聞媒體的商業模式

網際網路已經是新聞媒體最重要的戰場。在點閱率和速度為王的時代,新聞媒體業生產新聞內容的流程已經全然不同。

現在的新聞媒體業主要收入都來自「廣告」,多以「收視率或流量」作為廣告費的衡量標準;但也因為新聞或出版商與廣告收入直接相關,所以編輯的決策和操作必須依循收視率、流量和點擊率作為主導的遊戲規則,進而影響到其出產的新聞的水準。

而為了抓住用戶的眼球,媒體為了刺激點閱,越來越多影音圖文、低俗化、聳動、農場標題、求快而不求深入、缺乏查證等現象發生。至於客觀報導、平衡多元等專業新聞則是越來越不受重視。新聞只好越做越小,到最後就是大事不報。[1]

從華盛頓郵報到CNN最終都要面對的事實:現代新聞業廣告收入為主的商業模式削弱了人們對新聞媒體的信任,也讓新聞媒體的品質降低。

假新聞的時代

過去20年的數位革命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美好,但它同時也因為過多的資訊,讓真實和虛構的資訊混在一起,讓我們很難去分辨。每當看到我們的手機時,都充斥著各種新聞和評論,不管是Youtube還是Google,大部分算法傾向於確認我們現有的偏見,讓我們只待在自己的「過濾氣泡」(Filter Bubble)之中。如果只一味的接收資訊,沒有評估所有資訊的可靠性和真實性會很容易迷失方向並且得出錯誤的結論。

根據Pew Research Center的數據,62%的美國成年人都從社交媒體上獲得新聞。但是,臉書上沒有看門人會審核你看的文章的準確性或客觀性。在沒有人去辨認真偽的情況下,謊言可以被快速傳播、分享。例如,在2016年美國大選中,俄羅斯專家通過數百個社交媒體賬戶傳播傾斜和明顯的虛假故事,通過許多在臉書上的假帳戶,他們成功地散播了數以千計偏頗且惡意的「假新聞」,而這不可能是單一事件,現在因為不管是臉書還是新聞媒體業,都依賴著點閱率來維持營收,使傳播錯誤資訊已經成為必然的趨勢,而這個趨勢除了讓新聞媒體的品質持續低落外,甚至可以被用作操縱和破壞民主的進程。

什麼是「假新聞」?

目前還沒有對於假新聞有普遍的定義。BBC媒體編輯定義了了三種假新聞,赫芬頓郵報的編輯約翰遜博士則定義了五種,而非盈利組織First Draft和哈佛Shorenstein中心現在的研究總監Claire Wardle博士則定義了七種。而根據數位鑑識實驗室DFRLab定義:假新聞就是「故意將虛假資訊呈現為新聞」

假新聞傳播更快速

4月23日,來自安大略省的25歲男子Alek Minassian在多倫多開著白色的車故意衝撞行人,造成十人死亡,還有十多人受傷。在發生的襲擊不久之後,加拿大記者Natasha Fatah很快趕到了襲擊現場,他在推特上針對兩名目擊者對襲擊事件的說法寫了兩則推文。

第一則:目擊者聲稱開車撞人的司機是憤怒的中東人。

第二則:第二位目擊證人聲稱司機是一位白種人。

她的推文代表了一個社會實驗。結果顯示錯誤資訊的傳播速度比正確的推文比起來快很多。如下圖所示,最初的推文 — 錯誤地將攻擊者標識為中東人 — 在攻擊發生後的大約五個小時內獲得轉推的數量是另一個推文的好幾十倍。

(Image via LawFare)

目前,推特、Facebook和YouTube一樣,因為用戶的流量就是他們的收入來源,為了吸引更多的廣告投放,他們依賴深度學習演算法,透過高的參與度來優先考慮內容,以創造流量為主要的目的。人們的偏見幾乎扮演最重要的角色:由於我們更傾向於對現有不滿情緒和相信的內容作出反應,因此情緒化或有故事性的推文較容易與人產生連結,如果推文被轉發,收藏或回覆,則推送演算法就會將假新聞向更多人推送以促進更多的參與。

德國跨年難民性侵事件

(Image: 東網)

2015年,在歐洲發行量最大的德國報紙《Bild》刊登了一項難民的性侵案件,在當時敘利亞難民湧入歐洲、引發爭議的敏感時期,這個性侵案件引起全歐洲的關注。當時的報導指出,約50名疑似難民的阿拉伯人,在除夕夜的法蘭克福市的一條高檔購物街性騷擾女性,並且亂丟瓶子和施放煙火。文章指這群攻擊者來自赫森(Hesse)中央難民營。報導採訪了美食街上的餐廳主廚 Jan Mai 以及一名27歲的女性。Mai 宣稱這群男子毀了他的餐廳;而那名27歲的女性則控訴自己的雙腿及胸部都受到了侵犯。此報導一出,隨即在右翼的新聞網站及社交媒體上廣為流傳,甚至在主流媒體上也有報導。英國每日快報(The Daily Express)及每日電訊報(The Daily Telegraph)也隨後轉載了此事件。

當時,德國已經接收了數百萬難民,早已讓許多右翼傾向的民眾和居民深表不滿。仇外者更以此事件大為宣傳「穆斯林男性是歐洲女性的威脅」之說。在媒體的應和之下,德國一般民眾對難民的支持度大為降低。右派組織更是趁機大反穆斯林 — 動員了上百名種族主義份子,舉着「難民我們不歡迎你」的牌子示威,甚至破壞少數民族人士經營的商店或並襲擊難民。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也在輿論的壓力下只好拒絕讓奧地利邊境的敘利亞難民進入。而早已加強邊界管制的歐洲各國,更是抓緊機會,限制難民人數。

然而德國警方之後的調查卻表示,他們認為這些指控「完全沒有根據」,經過調查後,確認為「假新聞」。隨後《Bild》公開道歉,為其沒有查證就報導的新聞感到抱歉。《Bild》和其它報社不僅違反了新聞的職業道德和準則,這樣的假新聞也等同於和反難民的右翼人士一起打壓難民,用輿論操控民意,因為這讓反難民人士有藉口可以加劇對難民的仇恨、讓無辜的難民因而受罰、更是帶動仇恨和分裂族群的一個最不良的示範。

解決方式?

最近的一項研究史丹佛大學的研究根據7000大學、高中、國中學生回答有關數位環境的問題。該研究的結論是:總體而言,年輕人推理網路資訊的能力非常差。中學生甚至不足20%的人能夠區分「贊助內容」和「真實新聞故事」。

要解決媒體環境的問題,最核心的就是重建產業的獲利模式和商業模式,讓媒體業回歸公正客觀。這種改變需要時間,不是一蹴可及的。但是,還是有很多事是我們能做的。

檢查來源和數據

很多人都說:「數字不會說謊」。雖然有統計數據會使論證更具說服力,但也很容易被誤導。例如,一個親俄羅斯的媒體宣稱,美國在東歐部署了3,600輛坦克要來對付俄羅斯。然而,當大西洋委員會透過與陸軍報告來調查時,他們發現雖然有3,600輛坦克放在歐洲,但實際上只部署了87輛坦克。當數字放在顯微鏡下時,很容易被放大和誤導和製造恐懼。

檢查其他出口和多個來源

根據麻省理工學院的一項研究,假新聞網路傳播速度超過真實新聞。因為假新聞更新穎、更容易引起人的共鳴並使得人們分享,但是更有共鳴或更令人震驚的新聞不代表就是真實的新聞。讀者可以先在瀏覽器搜索新聞是否出現在任何主要新聞媒體或社交軟體上。如果沒有其他人在談論,那麼該新聞很有可能是假的。

使用事實檢查工具

有很多的事實檢查網站,例如BBC的Reality Check和Snopes,都會對故事或新聞的真實性進行調查。其他如烏克蘭的StopFake,則更專注於他們的地區政治。還有台灣的MYGOPEN也是假消息檢查網站。

支付高品質的新聞報導

網路媒體的興起,帶動爆炸性的資訊,人們可以很輕易的觀看免費的內容,以致於越來越少的人願意花錢去看高專業度的新聞報導。但這樣的背景無助於鼓勵媒體業從核心問題改變,只會讓媒體產業更加依靠來自廣告的收入來源。

停止從Facebook獲取新聞

我同意在這部分臉書CEO祖克伯(Mark Zuckerberg)的觀點:「Facebook不是一家媒體公司」的確,臉書不可能完全推卸他的責任 — 它擁有用戶和內容。但很明顯,臉書讓人分享、點擊、拉近朋友圈的距離,但絕對不是一個專業的新聞來源。

區塊鏈媒體創新例子

Civil:新創公司Civil提出了針對新聞媒體的結構化問題的解決方案 — 他們是一個基於以太坊的去中心化平台。他們強調「自治」新聞平台 — 完全透過自我管理的機制來運作。例如,讀者可以直接的付費給「編輯部」(Newsroom),而記者也可以以協作的方式來管理他們的出版(Publication);或是讀者用加密貨幣來付費並訂閱出版刊物(Publication)、任何獨立記者、調查或故事探訪,以建立一個新聞產生和傳播的協作模式。

通過在Civil的以太坊平台上,可以創建一個無廣告的出版經濟 — 記者或編輯部僅對其讀者負責,並且不受廣告商或其他中間商或任何形式的「影響者」的利益或規則的影響。只有讀者,為Civil新聞平台、記者以及新聞業提供資金。

我們的目標是建立一個自由的全球性新聞市場,不受廣告、假新聞和外部影響。-Matthew Iles Civil founder

結論:

“這部視頻的目的是提醒大家在假新聞的時代-即在社交​​媒體和傳統媒體上發布多重謊言-這個議題是非常嚴重的。”

近日,導演兼喜劇演員Jordan Peele與外媒BuzzFeed的合作,先是搜集了前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的演講並做出了歐巴馬的視覺數據;再利用最新的AI技術改變歐巴馬所說過的話,讓「假歐巴馬」在影片中告訴大家辨讀媒體的重要性。一切看起來都很真實,一直到後半段才揭開,原來是導演Jordan Peele發表的言論。越來越多新的科技能夠把「假新聞」做得更加徹底,甚至現在也有聲音的「Photoshop」,讓別人能夠輕易「創造」你的聲音。所以,如何培養辨別差異的能力和確保錯誤的資訊不容易被快速分享,變成了當務之急。

在今天的虛假新聞時代,知道在哪裡尋找可靠的數據 — 並且能夠區分客觀和偏見的來源 — 可能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重要但也最缺乏的技能之一。因此,除了媒體業要率先從結構上調整其商業模式和永續經營的模式之外,所有人都應該要培養「資訊素養」 — 阻止假消息的最大挑戰不是技術性的,而是人們改變的意願(The biggest challenge to stopping fake news is not technical but operational willingness. — Krishna Bharat)。

[1]:部分參考端傳媒:台灣媒體慢性自殺(上)

Bitmark 致力於數位資產(Digital Property)產權的推動,讓人們能夠擁有自己的數位資產所有權。

我們也樂於分享新知,想知道更多Bitmark動態請至:

Bitmark官網

Facebook Fan Page

Medium Bitmark blog

Medium中文專欄

--

--

Julian Liang
Bitmark Inc.中文專欄

Someone who cares about business trend, innovation, and the responsibility that it plays. Learn to be a more well-rounded per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