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smos 核心驗證者及企業導入技術實戰者眼中的跨鏈技術

Tiffany SU
Blockcast Lab & Research 區塊客研究室
12 min readJul 29, 2019
“Øresund Bridge” 松德海峽大橋,一條連接兩個國家的完美設計,促進了海岸兩國及周邊國家的經濟及文化交流。

“Øresund Bridge” 松德海峽大橋,一條連接兩個國家的完美設計,促進了海岸兩國及周邊國家的經濟及文化交流。

Cosmos 要做的,不只是連接丹麥和瑞典,而是在區塊鏈的世界鏈接起一條條獨立的區塊鏈孤島。

由「區塊客研究室」舉辦的 Cosmos Meet Up 技術小聚於 7/24 晚間順利完成,現場邀請到 Cosmos 知名驗證節點 Forbole 的兩位創辦人 Kwun Yeung 及 Terence Lam 以及區塊鏈模組化服務提供商 FST Network 的 CTO Noel Bao 來為大家講解 Cosmos 及跨鏈技術,現場互動反應熱烈,對於跨鏈技術做了相當深入的討論。

Forbole Co-Founder — Kwun Yeung

首先由 Forbole 的 Co-Founder Kwun Yeung 開場,向大家介紹Cosmos的技術架構跟應用。Kwun 表示 Cosmos 希望建立一個區塊鏈間的網絡,稱作「Interchain」,用去中心化的方式讓不同區塊鏈間可以互相交流。就像是現行的網際網路,將各個封閉的網域串連在一起,形成不同網域間也可以互相交流溝通的全球網際網路。

並介紹了 Cosmos 協議 Tendermint BFT、程式語言 Go、其獨特的 Zone 跟Hub 概念,以及 Cosmos 上區塊鏈間的溝通協議 Inter-Blockchain Communication (IBC),使不同結構的區塊鏈間也可以互相傳遞代幣及數據,目前還沒有其他區塊鏈框架可以實現這種級別的互相操作性。

Cosmos 藉由將不同塊鏈串連在一起以增加區塊鏈的擴展性 (Scalability),是另一種改善區塊鏈的擴展性的方式。

Forbole Co-Founder — Terence Lam

第二位講者是同樣為 Forbole 的 Co-Founder 的 Terence Lam,他則從自身驗證節點 (Validator) 經驗來跟大家分享 Staking Economy。

Cosmos Hub 是 Cosmos Network 上的第一個 Hub,而 Atom 則是 Cosmos Hub 上的原生代幣。持有 Atom 就像是有一個許可證得以對安全性、治理權做出貢獻並且獲得獎勵。Atom 持有者可以將手中閒置的代幣委託 (Delegate) 給驗證節點,成為委託者 (Delegators),但需要仔細小心的選擇優質的節點,以免當驗證節點作出不當舉動時被逞罰而被消減代幣 (slashing) 時損失他委託的 Atom。

Atom 每年有 7% 到 20% 的通膨率,這樣的通膨在 Cosmos 生態系中是一種推力,讓手上有閒置 Atom 的持有者更有動力將他們的代幣委託給驗證點,以免自己的代幣被稀釋。

Terence 分享在 Cosmos 的驗證節點社群中很多是對於去中心化有高度認同的信仰者,有些排名前面的大節點,甚至會將自己的 Atom 委託給其他較小的優質節點,促進他們參與驗證的機會,以提升 Cosmos 的去中心化程度,充分展現對於這個理念的堅持。

圓桌討論及問答時間

最後的圓桌論壇跟提問時間,FST Network 的 Noel Bao 也加入一起來討論跨鏈,並由區塊客研究室的研究及商開經理 Terry Huang來主持論壇,台下觀眾也熱烈提問,整個討論時間長達一小時,以下為大家討論的議題。

講者們對於 Polkadot 和 Cosmos 這兩種跨鏈的見解?

Noel 表示兩者相較起來,Polkadot 限制很多,跨鏈的過程的太多細節都要按照 Polkadot 的方式,而且有過多的鏈上角色設定,導致個角色的參與者必須要很多名,因此為了做跨鏈而鏈的感覺會比較深;而 Cosmos 是非常地去中心化,跨鏈的過程只關注 Message 與 Value 的傳送與一致性,其他則不受限。另外就算前面幾名的驗證節點佔據了幾乎全部的算力,但是當他們做出壞事時還是會被社群看見,所以代幣持有者可以去影響這些節點。節點自主權就是 Cosmos 上去中心化的底線。因此 FST Network 很想採用 Cosmos 技術,因為 Cosmos 有高去中心化以及高技術彈性的感受。

Kwun 則指出 Cosmos 其中一個非常吸引人之處,就是有一群很好很積極的社群參與者,使做壞事的節點很容易被看到。例如之前在 Cosmos 舉辦的主網上綫前的預演比賽「Game of Stake」,有參賽者使用女巫攻擊 (Sybil Attack) 建立多個節點以取得優勢,因此另一群參賽者成立了一個工作小組,商討應付這潛在攻擊的各種方法,一起保衛比賽的公平性,可以說是這些社群參與者共同努力保障了 Cosmos 的安全性。

當前最大的 Dapp 平台以太坊,上面有許多致力於跨鏈技術的項目,例如 Layer-2 跨鏈項目 Loom Network,目前已經完成對 Tron 與 Binance Chain 的跨鏈發展,請問你們怎麼看這些在以太坊上的跨鏈發展?有哪些潛力與限制呢?

Kwun 表示 Ethereum 上有很多的 Dapp 、很大的社群以及代幣,其實有些項目的想法難以在 Ethereum 上實現,但是有跨鏈之後他們可以將他們的社群帶到一個可以實現項目的平台上。Loom Network 是很多鏈之間的 Layer 2 solution,因此可以用 Binance Chain 上的代幣去買 Tron 上的遊戲商品,而 Loom 今年 2 月份也宣布希望成為 Cosmos 上的 Hub,相信對於整個 Blockchain 的生態都有好處。

Noel 則舉例過去在幫企業客戶建立私鏈時,就嘗試用跨鏈將以太坊公鏈跟客戶的私鏈連結。另一個例子是幫某家保險金融業的企業內部建立私有鏈。

那時候他體會到「問責性」是目前去中心化技術中最缺乏但卻是企業客戶最重視的,企業希望系統出事時能找出負責的對象來承擔事件的後果,所以系統本身的穩定性很重要,因此 Layer 1 的 Blockchain 越慢、越穩定越好。

而目前的 Layer 2 發展出了很多的代幣跟技術,但是在大公司在選擇導入技術時卻不會找這些項目合作或採用他們的技術,這現象提醒大家回頭思考,到底 Layer 2 的項目想要解決什麼實際的問題?

目前是跨鏈技術萬馬奔騰發展的時代,請問三位如何看待跨鏈技術未來的發展與挑戰?

Noel 表示,台灣過去曾要發展帳聯網,但是帳聯網的推進遲緩並不是技術問題,而是企業架構問題,企業通常不願將自己的重要資料被其他同業看見,因此要彼此信任才能建立合作。而要讓企業間可以接受,例如先在兩家企業的實驗性部門中各自建立 Zone 跟 Hub,兩個部門的 Hub 就透過 IBC 互相連結,從這裡開始實驗,減少企業的風險及疑慮,才能漸漸被企業接納。

Kwun 則請大家思考人類是如何在世界上發展現在全球的經濟?每一個區塊鏈都有自己的自主權跟社群,就像不同的城市跟國家有自己的自主權。如果台北跟台南想要做些交流,但只是一直待在自己的城市不走出去是無法達成的,人們需要跨出這一步,回到人類最基本的人與人之間經濟及文化的交流,而跨鏈技術就是要協助這樣的交流。

Tron 及 EOS 上的遊戲、Ethereum 上的 Dapp 和各種 Tokens、還有 Cosmos 近期開始有的 Defi,這些應用產生的經濟價值可藉由跨鏈相互融合,就好像不同國家及地區會產生不同經濟價值的活動,且彼此可互相交流。

越來越多人想成為驗證者,對於驗證者有什麼建議?

Terence 表示 Cosmos 像是高手林立的少林寺,要很投入、讓大家認識並且互相幫助,贏得其他人的信任,才能得到代幣持有者的委託。

Kunw 表示,今明兩年的項目大部分都是有委託者角色的 PoS 項目。其中的驗證節點需要在社群中讓大家認識,表現出自己對資安跟協議的瞭解,所以驗證節點沒辦法完全匿名,並且在問題發生時要隨時出現解決。

Cosmos 社群中更流傳一句話:「Validator Never Sleep」,代表他們願意隨時出來解決社群中遇到的問題。

是否有在 Cosmos 的 Protocol 層就解決 Privacy 的方案?

Kwun 表示 Cosmos 的 IBC 是讓不同的區塊鏈交換資訊,因此不該是在此Protocol 中建立隱私,而應該在 Application layer 上建立。例如一個也是用 Tendermint 技術的項目團隊 Oasis Lab,他們發現可以由 AI 大數據結果資料中的一些線索回朔找到某筆資料的個人身份,對於個人隱私是個隱憂,因此他們研究如何用智能合約去解決隱私的問題,將傳出去的資料去識別化,或是只傳送對方 Hub 上所需要的資料。

Noel 認為隱私問題是非常好的探討點,因為從有資料開始的第一天,資料的保護及隱私就很重要,例如,要如何知道兩個互相傳輸資料節點人的身份?現在大家在推行區塊鏈上的 DID (Decentralized Identity),時常會遇到為了使用者體驗而不合規的問題,像是無法符合歐盟個資保護法 (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 GDPR) 要求的去識別化。

而跨鏈技術沒辦法用傳統資料庫系統的使用者權限 (Role-based Access Control) 來控管資料訪問權,因為 IBC 只紀錄在兩個 Hub 跟 Zone 之間傳輸的資料一致性、節點及時間等,並沒辦法自動進行鏈上資料一致性及資料去識別化,也就是說無法確定在兩邊的 Zone 上的角色是否一致。

但是為什麼想在區塊鏈網路做去識別化以及要如何做?因為一旦資料經過去識別化,人類或 AI 難以辨認去識別化過後背後的資料有沒有被竄改。區塊鏈可以簡單有效紀錄身份屬性驗證 (Attribute-based Access Control) 的稽核軌跡,並且同時擁有屬性去識別化。而傳統的方式則需要很長的時間建立資料庫與一致性的稽核軌跡,更不用說去識別化的對應。所以如果可以在 Cosmos 上建立更多區塊模組,就可以更加速企業用區塊鏈取代傳統資料庫的需求。

成為驗證節點需要付出很大的責任跟心力,如果可以重新選擇,你們會選擇做驗證節點還是選擇做一個 Dapp?

Terence 表示他覺得這條路走得很對,如果重來,還是會選擇這樣的商業模式。先藉由成為驗證節點讓社群認識他們,後來開發的 Dapp 在驗證節點上也可以用到。

在 Cosmos 上建立驗證節點就像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其他 PoS 鏈的團隊例如 Solana 等,因此主動來邀請 Forbole 參與他們的生態系。在這中間他們贏得了知名度,也賺得了驗證節點的獎金,更多是累積了經驗,在未來是會持續用到的。

Kwun 表示 Dapp 的用戶包含了整個社群,而驗證節點也是社群的其中一環,驗證節點也是有很多痛點需要被解決,所以成為驗證節點是很有用的經驗。

Atom 的交易量是一個揭露的資訊,有辦法不揭露這個資訊但一樣使用 PoS 嗎?

Kwun 表示或許當整個 Accounting System 不是用以太坊而是用其他方式去做,就能在 Account level 不揭露資訊,但是作為一個驗證者但不讓別人知道自己的代幣數量 Voting power 是很有問題的。PoS 原來是用來防止 Sybil Attack,若是想要解決隱私問題,可以用其他的工具,但不是在這個層面解決這問題。

Noel 也表示帳戶隱私是個場景問題或是架構問題,如果要增加隱私,可以用去識別化,大家可以知道這個 address 有多少代幣,但不知道 address 後面的持有者是誰,以達到同樣的目的。

最後講者們也討論到近期受到熱烈關注的 Facebook Libra 並提出他們的想法。

Noel 表示 Mark Zuckerberg 相信人是 Social 的動物,他不是為了建造一個網路上獨立的經濟體,Calibra 其實想要挑戰的是「數位國度」,他們的錢包再搭配上 VR,每個人只要使用 Calibra 就可以不出門就能維持生活。

而 Libra 是一個很簡單的 Ledger Technology,Libra 或許不缺流量,但缺軟體工程、更缺架構,他請大家不要小看 Libra,只要補上一些必要元件,就可以和 Cosmos 做整合,形成一個生態系的生態系。但可惜的是,雖然 Libra 表示他們的市場是非洲跟東南亞的小額支付,就算是這樣,未來一樣會面臨合規的問題,要完成這樣的挑戰還需要一段路。

Kwun 表示對於比特幣及以太幣的極端主義者來說 Libra 是一個很不好的項目,因為現在正是大家希望專注在開發、改善區塊鏈底層技術的時候,而 Libra 的出現引起了各國主管機關的關注,讓產業更早面臨到更多法規的限制。

Terence 則表示 Libra 使加密幣市場有機會加入 20 多億的使用者,對於加密幣世界來說是件好事,他樂見其成。

交流時間聽眾持續與講者們踴躍討論。

最後在大家踴躍發問及講者非常認真的回答中,圓滿了結束這場活動,未來區塊客研究室也希望可以針對跨鏈主題進行更多的討論,期待開發社群對這個主題有更多的發想跟應用。

沒參加到 Cosmos Meet Up 感到可惜嗎?

區塊客研究室的下一場活動「錢包與託管機制」技術小聚已經開始報名,現場請到各方知名技術大神及創辦人與大家分享,這次請不要再錯過囉:)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event/1907190805464229686470

用力地鼓掌拍很多下手和把文章分享出去,會是對一位文字梳理者,最大的鼓勵和寫下一篇文章的最大動力!

1 ~ 10 下 我看了。
11 ~ 30下 我喜歡。
31 ~ 50下 希望可以寫更多這類型的文章。

--

--

Tiffany SU
Blockcast Lab & Research 區塊客研究室

“Try to change the world by spreading and amplifying the knowledge of innovators.” Love: Dancing, exploring lands & new ideas. Hate: Alcohol and fizzy dri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