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前所未有的ESG(環境、社會及企業管治)浪潮湧入亞洲,越來越關注可持續投資的私人投資者有望成為監管機構以外最大的推動力。── 區倩怡;編輯 鄧詠筠

「相信大家已經見到大量資金正流入與ESG相關的資產及ETF,」站在位於香港的共享辦公室中,ESG及可持續金融初創公司恩博資本(GoImpact)的合辦人陶懷方向「影響力投資及可持續發展大趨勢」課程的學生介紹道,「我們意識到在投資者和企業方面存在ESG領域的知識缺口,透過這些課程,希望我們能夠一起努力,實現聯合國設定的碳中和目標⋯⋯」這堂課看似普通,但在螢幕後越洋上課的卻非一般學生,而是來自大型銀行、跨國企業、保險公司和上市公司的高級管理層 — 他們希望透過課程,了解席捲全球的ESG投資趨勢。隨著前所未有的ESG浪潮湧入亞洲,越來越多私人投資者和企業高層已經意識到,ESG已不再是流於表面的投資理念,而是會實際影響企業表現以至資金來源的大趨勢。推動落實ESG目標的真正推手,亦因此由過去的監管機構,逐漸變成手持250萬億資產的私人投資市場。

對歐美市場而言,ESG並非新鮮事。早於2004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金融倡議機構的報告便已提及過ESG,但直到近年才錄得爆炸性增長。根據基金分析公司理柏(Lipper)的數據,2019年全球範圍內流入ESG基金的資金為2850億美元,到2020年快速增長至5420億美元,而2021年僅僅前11個月就已達6490億美元,兩年來的增長幅度高達128%,速度驚人。路透社更形容2021年為「ESG投資年」。然而,在ESG迅速發展的背後,持份者對這個概念的認知是否充分?曾在菲律賓、印尼、印度等地參與融資工作的陶懷方表示,亞洲金融市場對ESG的認知較匱乏,導致以往的ESG推動過程較慢,加上部分投資者視野未必足夠寬廣,也是無可避免的事。他指出:「ESG這個範疇比較長遠,如果投資者只看三個月的回報,可能會有一點影響,但對重視企業營運而非這間公司下星期股價的中長線投資者而言,ESG其實是風險緩釋(risk mitigant),可以預知或管理這些風險的話,中長線回報也會比較穩定。」但現在來自投資者的壓力正推動企業前行,「很多私人投資者和公司覺得,如果再不從可持續發展的各個方面推動業務或者投資,就難以向社會交代。」

「需要向社會有所交代」的壓力除了來自監管機構,更來自對可持續發展極有興趣的年輕亞洲投資者。曾任職私人銀行的陶懷方表示,不少亞洲家族已經傳承至第二、第三代,部分資產和投資也交到了年輕投資者手中:「一些企業家起步的過程比較艱辛,看待投資的角度純粹是回報有多少,但到了下一代,當然(財務方面的)回報是重要的,但他們也覺得自己要對社會負責,希望得到影響力方面的回報。」根據瑞士百達資產管理與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的「香港投資者ESG取態調查」,71.8%受訪者願意投資年回報率約13%、獲利較低的ESG項目,多於投資回報高達15%但非ESG的項目,反映投資者願意為ESG投資犧牲回報。縱觀過去幾年的數據,在ESG投資大受關注的環境中,現在投資可持續產品已不等於一定要放棄財務回報。根據晨星(Morningstar)的數據,截至2019年的10年間,超過58.8%可持續基金表現比一般傳統基金好。晨星去年10月分析了30多隻五年回報的ESG股票基金,表現最好的聯博-美國可持續趨勢基金更錄得21.27%的5年年率化回報,反映只要選擇得宜,投資者未必需要為了影響力回報而放棄經濟利益。

恩博資本(GoImpact)的合辦人陶懷方

豐厚的回報勢將吸引更多投資者,為了爭奪大批流入的資金,企業高層必須真正理解公司內部的ESG決策及長遠方向。「有些投資者也對我說,覺得現在ESG歸ESG,公司商業策略歸公司商業策略,兩者好像是分開的。」德勤中國華南區風險諮詢主管合伙人馮文珊說,投資者期望ESG策略能真正融入公司的商業策略,因此企業中、高層對ESG的認知和重視程度尤為重要:「所謂『重視』就是你要投放公司的內部資源,如果只派給公司秘書或會計部做,則未必可以推動這件事,因為他們沒有這樣的權力。如果企業高層都不了解ESG,或者只是覺得交功課、合規的話,其實無法推動這件事。」
根據馮文珊的觀察,以往進行併購交易時,企業通常只會準備財務、運作方面的盡職調查,但現在香港的投資者會在併購時要求加入ESG盡職調查。「監管機構為整個行業設定了一個合規的底線,但背後付錢的是投資者,如果他們的要求更高,就可以將整件事推動得更快。」馮文珊表示,具前瞻性的投資者越來越著重公司對ESG的長遠計劃:「有一些公司設定好目標之後,似乎很快就完成目標。投資者就會和他們討論:『你做得好呀,可否再設立另一個更有野心的目標? 』」因此,不少投資者亦期望企業的ESG委員會或相關管制架構能夠真正監察公司逐步達到ESG目標,而不單單是設立相關內部架構、向監管機構提交ESG報告就足夠。

德勤中國華南區風險諮詢主管合伙人馮文珊

除了強制上市公司提交ESG報告外,亞洲的監管機構也正逐步擴展ESG規例覆蓋範疇。以香港為例,由香港金管局、證監會、港交所等監管機構組成的「香港綠色和可持續金融跨機構督導小組」早前已宣布,擬於2025年或之前強制上市發行人披露符合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工作小組(TCFD)建議的氣候相關信息。在監管機構的大力推動下,私人市場的取態也正逐漸改變。「以前我們合作的公司都比較著重合規,總之港交所叫他們做什麼,填完、報完就可以。」馮文珊表示,部分企業在金管局和證監會未公布相關規則時,已經主動推行相關規則,而且越來越多公司想做「同行標準」(peer benchmarking)評估,希望知道自己在同行之間的表現,「這反映管理層越來越重視ESG,而這種重視背後有幾個原因,最主要的就是投資者、股東的要求。」馮文珊表示,在ESG方面表現良好,有助公司吸引投資者入股、向銀行借綠色貸款、推出綠色債券,甚至可能降低貿易融資的成本。因此現在不少公司不再想停留於做好ESG報告的階段,更希望能夠獲得MSCI、道瓊斯等第三方機構更高、更好的ESG評級,因為這些正正是機構投資者衡量公司ESG表現時最客觀的指標。

過去亞洲監管機構及投資者都較關注環境方面的影響,譬如電力、水泥、造紙等行業的投資者會特別注重企業碳排放、用水或用電量的趨勢。然而,隨著環境方面的監管取得一定成效、各國相繼訂立碳中和目標,投資者的視線開始轉向以往被忽略的社會和企業管治問題。根據資產管理公司資本集團的調查,有41%投資者擔心社會相關議題會因為大眾對氣候問題的高度關注而被忽視。馮文珊認為,在社會方面,投資者會審視公司在負責任採購(responsible procurement)方面的表現,例如公司的範疇3排放(scope 3 emission,意即企業供應鏈或價值鏈中可能產生的所有非能源排放,包括挖掘原材料、生產及運輸等)。

由於範疇3排放涉及整條供應鏈,企業的視野將從內部轉向外部,它們越來越重視供應商在ESG方面的表現,其中最受影響的將會是在可持續投資方面仍處於起步階段的東南亞國家。恩博資本的陶懷方表示,不少東南亞的中小企是跨國企業的供應商,披露相關資訊的規則正推動這些中小企開始可持續投資:「如果不做這件事,就無法得到向綠色經濟轉型的融資,繼而無法滿足大公司、跨國企業的要求。」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及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的數據,如果要在2030年之前實現聯合國的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SDG),發展中國家每年的融資缺口將高達2.5萬億美元。顯而易見,公共資金並不足以填補如此巨大的資金缺口,於是全球資產管理公司是否願意向有需要的ESG項目注資,便成了非常重要甚至決定性的因素。
資產管理公司資本集團今年就ESG投資策略訪問了來自19個不同市場的1130名全球機構和中介投資者,包括家族辦公室、組合型基金、零售或私人銀行,該調查顯示,採納ESG的投資者比例增至高達89%,有63%投資者更傾向使用主動型基金將ESG整合至投資組合中。該報告又分析,全球專業投資者似乎越來越願意將ESG納入投資策略,並傾向讓主動基金管理人作出關鍵的投資決定。至於資產管理公司根據什麼原則作出ESG投資,德勤的馮文珊表示,資產管理公司在負責任投資上分幾個層面,最簡單的是負面篩選(negativescreening),譬如絕對不投資煙草、賭博等行業;再進一步的是正面篩選(positive screening),由基金主動尋找並投資一些環保、負責任的公司,譬如綠色能源或者能夠推動環保的科技公司。

此外,全球60多個國家的2500多間機構已經簽署聯合國責任投資原則(Priciples for Responsible Investment,簡稱PRI),它們需要根據PRI六大原則投資,包括要求所投資的企業適當披露ESG資訊、促進投資業界接受及執行PRI原則等。因此,除了透過教育及監管正面推動企業及投資者更為關注ESG外,資產管理公司還能透過「懲罰」推動ESG發展。英國最大資產管理公司Legal & General Investment Management(LGIM)早前因為投資對象沒有充分回應氣候變化挑戰,宣布撤出在美國國際集團(AIG)、蒙牛乳業、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等十多間公司的持股。這些公司將被排除在LGIM的主動管理基金以外,涉及的主動管理基金持有資產高達約580億英鎊。如果更多簽署PRI的機構均根據以上準則審視投資對象,將對私人及上市企業造成一定的壓力,推動被「懲罰」的企業加速改善ESG表現 — 今年6月,LGIM表示,由於早前被撤資的日本郵政「於多個領域取得進展,包括披露與投資相關的範疇3排放」,LGIM已恢復投資該公司。

在亞洲監管機構、投資者和企業均希望在ESG領域大展拳腳的背景下,ESG教育亦大受歡迎。恩博資本與新加坡管理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及位於泰國的亞洲理工學院等機構合作推出不同課程,至今參與人數超過7000人,而且2023年上半年的課程已經全部額滿。但除了推廣ESG教育,恩博資本的陶懷方還有另一個願景,希望引導亞洲財富回流亞太區:「老實說,我有點失望,因為我發現很少有亞洲資金投資者為了未來的主人翁而投資亞洲的項目。誰最了解亞洲的風險?一定是亞洲的投資者。」歸根究底,要讓亞洲ESG得到真正、實在的發展,最大的希望似乎將是真正相信ESG價值的私人投資者。

總之 ESG潮流正在席捲全世界,而在亞洲,推動落實ESG目標的真正推手,由過去的監管機構,逐漸變成手持250萬億資產的私人投資市場。

--

--

《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編採團隊
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 Bloomberg Businessweek/Chinese Edition

我們會不定時在Medium分享重要報道及周刊精選文章。如欲閱讀更多精彩文章,請即到https://www.bbwhk.net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