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香港人見證流行文化浪潮再起 — — 由《全民造星》出身的 MIRROR 與 ERROR 掀起了香港久違的追星浪潮,林家謙、Serrini、岑寧兒等人在頒獎典禮和音樂節目上嶄露頭角,網絡短片創作團隊「試當真」、「小薯茄」、「啱Channel」及「熊仔頭」於YouTube 四台聯播的節目也引來討論。在香港,怎麼造一隊新星?還有裡裡外外的造星工程?撰文 劉修彣;編輯 鄧詠筠

7月23日中午, 香港人氣男團MIRROR及ERROR全員現身屯門市廣場,出席奧運宣傳活動。當16位團員踏上舞台、一字排開,跟現場人士揮手打招呼時,Mary正擠在商場三樓的玻璃圍欄旁,用力揮動應援手幅,大喊偶像的名字:「MIRROR,我愛你! 」

大學三年級的Mary追星「年資」不到一年,最愛MIRROR中年紀最小、22歲的姜濤。她住在距離屯門約一個半小時車程的港島東區,幾天前收到宣傳活動消息時,便與朋友一起在屯門市廣場附近租了酒店房間,方便提早到場「霸位」。這大概是她為了追星做過最瘋狂的事。但當天與她一起的,還有過千名粉絲,有些人為了見偶像一面,甚至在商場裡通宵等待超過30個小時。

Mary說,香港這兩年因為反修例運動、新冠疫情、移民潮社會分裂等原因,氣氛十分死寂,但追星意外地為她帶來許多快樂。「追星好像成為我生活的寄託,我很久沒有這麼有動力做一件事情,」她說。「見到他們那麼努力,我也受到鼓舞,覺得要更努力生活。他們爆紅對香港本地文化和音樂界來說好像是個奇蹟。」

2021年,只有5年歷史的香港本地電視台ViuTV打造的兩隊男子組合MIRROR和ERROR掀起了香港久違的追星熱潮。

通過ViuTV 2018年選秀節目《全民造星》而誕生的12人偶像團體MIRROR,今年5月初在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舉行演唱會,門票開賣一小時便售罄,尾場的黃牛門票更一度被炒至天價10萬港元。4月,成員姜濤生日,粉絲們花費數十萬港元,重金買下多個位於銅鑼灣的廣告牌和電車廣告為姜濤生日應援,令銅鑼灣被稱為「姜濤灣」。另一成員「教主」盧瀚霆(Anson Lo)最近參演熱播愛情喜劇《大叔的愛》人氣飆升,粉絲「神徒」們7月在尖沙咀碼頭租下巨型廣告牌為他送上生日祝福,甚至有郵輪在他生日當晚在展版上打出祝賀字樣,並於維多利亞港巡遊。

同樣出自《全民造星》的四人搞笑組合ERROR也大受歡迎。2019年10月,ERROR在麥花臣場館以《人到中年口不擇言》為題舉行棟篤笑演出,數盡中年人心酸事,台下座無虛席。綜藝節目《ERROR 自肥企画》中大膽的遊戲和整蠱環節,更讓許多香港人重拾晚上打開電視追看節目的習慣。

8月6日,ViuTV母公司電訊盈科公布2021年上半年業績,報告中提到ViuTV上半年的免費電視及相關業務的收益達2.56 億港元,比去年同期增加近一倍,虧損多年的廣告業務亦發展蓬勃,收益增加66%至1.88億港元。「在2021年上半年,ViuTV的廣告業務發展蓬勃,源於我們獨特的本地內容以及由我們培育的人才,例如MIRROR,吸引新客戶及現有廣告客戶增加廣告支出,」電訊盈科表示。報告同時指出,在不久的將來,集團的免費電視及相關業務有望盈利。香港大學社會學系講師黃培烽研究香港媒體與亞洲流行文化,他觀察,受社運及疫情影響,近年香港社會普遍瀰漫著一種「什麼事情也做不了的無力感」,加上新冠病毒令娛樂方式受限、待在螢幕前的時間拉長,人們更容易將希望與目光投向本地流行文化。

但他認為,娛樂圈的成敗,很難用一個公式解釋,也不能夠過度放大社會狀態的影響。「娛樂圈是商業世界,一個行業本身能否持續、成功轉型,要視乎他們是不是已經準備好,用自己的方式製造出一個商品 — 明星,」他說。「這幾年,我們觀察到的是,ViuTV 的商業模式好像漸漸成熟了。」

過去幾年,香港的電視節目吸引力大不如前,人們開始轉向Netflix、YouTube及其他網絡串流平台,香港本地製作漸漸沒落;香港免費商業電視台中,於1967年創立的無綫電視(TVB)多年來「一台獨大」,憑藉八成的觀眾比例獨佔市場,於2016年4月開台的ViuTV,當時面對的便是這樣的收視環境。

ViuTV董事兼總經理魯庭暉接受《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專訪時回憶,當年剛起步的ViuTV,面對最大的挑戰便是如何改變香港人的收視習慣。「有些人可能已經習慣看某一個電視台,甚至只看On Demand(隨選節目)、不再每天9點半在家裡一起看電視劇,」他說。「另一個習慣是,香港仍看電視的觀眾好集中在看電視劇,但這個世界上的影像娛樂多姿多彩,應該仍有未被滿足的需要,而我們有機會知道怎麼做。」

經過數據分析、市場調查、焦點小組討論等研究後,魯庭暉與團隊發現,香港的市場缺口在真人show。ViuTV開台後首個焦點節目《跟住矛盾去旅行》,便打破香港人對旅行節目的想像。第一集找來政見對立的民建聯創黨主席曾鈺成及時任社民連立法會議員「長毛」梁國雄,二人平日在立法會辯論、唇槍舌劍,但一同到波蘭旅行也發生許多溫馨有趣故事。另一個節目《煮吧!換咗我阿媽》找來三對母子,讓他們交換母親進行廚藝比賽,背後希望談論的,其實是親子關係。

「大部份的真人show是有劇本的,但是我們的沒有,」魯庭暉解釋。「分別在哪裡呢?分別在監製拍攝的時候,他的重心就不是在劇本,而是專注在他要創造什麼event (場景)才能讓參加的人能夠給出故事情節或者情感。」
魯庭暉解釋,不論有沒有事先寫好的劇本,電視節目製作的核心都圍繞著一件事 — 情感。2018年播出的選秀節目《全民造星》,便承襲著這樣的製作核心。ViuTV的節目敘述上這樣寫:「99位男生接受不同類型的歌舞比試,由各媒體代表票選汰弱留強,出線選手有機會與電影公司及唱片公司合作,最終誕生一位終極偶像,個人奪得100萬港元獎金,成就造星傳奇。」

準備期間,團隊研究美國、韓國、中國大陸、台灣等地的真人選秀節目,發現電視台「販賣的東西都很polished(經過修飾)」。 魯庭暉分析:「不論多少人的選秀,是男生或是女生,他們走出來的樣子已經很好看、跳舞很厲害、舞台很大,有300支燈射著你,好像第一天就已經準備好做明星。」
但香港資源、市場、觀眾都相對受限,魯庭暉打了個比喻,如果外國投放100元製作節目,ViuTV的預算大約只有30元,就算盡可能增加製作費用至60元,仍然只會做出「一個C級的節目」。

「選秀是一個形式,我們要想的是,你和觀眾建立聯繫的到底是什麼?如果參照國外的形式,連結的就是靚、技術,但這就觸及了我們的限制,你會需要極大量的錢,還有很多男生。但當現在的觀眾已經看到這麼多好節目的時候,為什麼要看一個C級的東西呢? 」

因此,《全民造星》以大篇幅記錄參賽者的練習過程,呈現他們在條件限制下仍然努力追夢的過程。「很誠實地跟大家說,他們就是還沒有準備好,就是沒有99個靚仔,但是他們一定都非常努力去進步。如果用這樣的宗旨,他們應該可以是觀眾喜歡的明星,」魯庭暉說。方向確立後,為了在沒有劇本的前提下更仔細地捕捉參賽者的情緒和真實故事,製作團隊將重心放在添置鏡頭與後期製作。「有很多細節,像是參賽者表演完從現場好多人、好多鏡頭、好多燈,一去到後台就拉你入一個黑幕,你突然之間與全世界隔絕,好像只有自己和自己講話,透過這些設置,參賽者容易講出真心話,大家就會覺得這些有血有肉。」

回看《全民造星》可以發現,節目只有約一半時間是舞台表演,中間穿插導師評語、參賽者自白、準備過程、人與人之間的矛盾與衝突。「除了廁所以外,每個人去到哪裡都有一個鏡頭跟著。」節目甚至會刻意剪輯參賽者對製作團隊或評審的不滿。

經過多輪淘汰,《全民造星》第一季結束後,12名成員楊樂文、邱士縉、陳瑞輝、陳卓賢、盧瀚霆、呂爵安、王智德、姜濤、柳應廷、李駿傑、江熚生及邱傲然組成唱跳偶像組合MIRROR,另外四名成員梁業、郭嘉駿、何啟華與吳保錡則以搞笑組合ERROR身份發展演藝事業。追求真實的情感,一直延續至ViuTV今天為兩隊組合所策劃的其他節目。《調教你MIRROR》談論組合12人的個性與心路歷程,《ERROR自肥企画》追求鏡頭上的真實感。香港大學社會學系講師唐嘉汶觀察,MIRROR、ERROR並非突然爆紅,從這個現象中,可以看出ViuTV「造星」手法的一套技藝。

「由全民造星一路到現在,看著他們由普通人,在比賽內一路成長,技巧不斷上升,這種普通人艱苦奮鬥成功的故事,能獲得觀眾喜愛,」唐嘉汶解釋。「另外例如《ERROR自肥企画》,他們好像在玩一些很無聊的東西,但是認真做無聊事不是我們想像中那麼容易的事情,當中有許多用心的設計。成員好樣衰、講粗口,與一些大台或是大公司製造出的新星有好多不同,也是觀眾覺得他們真實的原因。」

由《全民造星》出道的MIRROR及ERROR,自2018年年底成軍超過兩年後,開始人氣大爆發。MIRROR成員盧瀚霆與呂爵安(Edan)主演的《大叔的愛》為ViuTV創下超強人氣,掀起全城追劇熱潮,柳應廷(Jer)在樂壇亦取得不錯成績,憑著《物語三部曲》奪下新城勁爆新人獎、十大中文金曲新人銅獎、Chill Club年度新人以及叱咤生力軍金獎。源於追星現象而出現的Facebook專頁「我老婆嫁咗比MIRROR導致婚禮破裂關注組」在7月4日成立,至今關注人數已超過33萬人。

2020年底,MIRROR成員姜濤以單曲《蒙著嘴說愛你》鼓勵疫情下的香港人與前線醫護,奪得叱咤樂壇頒獎禮的兩項大獎「我最喜愛的歌曲」、「我最喜愛男歌手」,引發輿論。他上台領獎時說:「我知道今日得這個獎,有好多民眾一定會說『姜濤值不值得得這個獎』,但是無論怎樣都好,我以後會用作品說話,希望全香港市民都一直督促我們這些偶像,看著我們成長。」圍繞MIRROR及ERROR,由香港捧出來的年輕偶像,熱潮能持續多久,是否有機會如過去香港娛樂工業製造的眾多天王巨星一般「衝出國際」、在亞洲引領風潮,一時之間也成為關注焦點。

香港恒生大學社會學系講師陳嘉銘說,廣東歌的起落一直與身份認同互相關聯,1970、80年代香港人聽廣東歌,是一種身份認同與經歷轉化,在許冠傑、邵氏電影之前,香港樂壇以國語流行歌和西洋流行歌為主。「許冠傑用廣東話創作,大家開始聽廣東歌,是透過流行文化,開始擁有自己的歌和自己的語言。」他解釋,2019年社會運動後,政治氣候令人感覺失落,「有一個本土文化的爆發,唱廣東歌,是很讓人振奮的」。陳嘉銘說,現在的窗口十分特別,但不知道ViuTV 可以多繼續衝擊主流多久。「ViuTV是一個大眾媒體,也要做大眾娛樂,但他們有限的資金、小眾的性質,面對着大台取得成功,讓他們身在一個崛起的形勢當中。」他分析,MIRROR及ERROR走的是一條以廣告維持的商業模式。「他們十幾個人,每個人都有廣告,但市場上會不會多廣告到可以維持到幾隊偶像團體呢? 」

根據《明報》報導,電訊盈科集團董事總經理施立偉(BG Srinivas)表示,2021年上半年,因為MIRROR漸受歡迎,ViuTV的新增廣告客戶多達150個,並有340個廣告商按年增加推廣開支,當中與ViuTV獨家合作的廣告商達180個,帶動廣告收益增加 66%至1.88億港元。但黃培烽觀察,《全民造星II》的冠軍吳啟洋於《全民造星III》總決賽上宣布與歐鎮灝及葉振弘組成男子組合P1X3L,加盟環球唱片,其他同屆選手亦先後於環球唱片正式出道,背後顯示的或為ViuTV透過廣告模式造星也有其限制。

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所長兼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馮應謙多年研究香港流行文化與亞洲各地的電視產業發展,他指出,從商業角度來看,投資流行文化的人,無論是TVB或是電影公司,都會選擇比較安全的手段,寧願去維持一班現有群眾,也不願意去開發新的市場。「TVB的廣告主都是一些保健產品、汽車,但新的ViuTV沒有包袱,又需要爭取一些新的觀眾,」他說。「剛好除了內容之外,市場上也有很多年輕的產品,比如虛擬銀行要賣廣告,很多消費產品的主要受眾是青少年市場,透過年輕的偶像,有效地接觸到了受眾。」

馮應謙指出,這種模式的成功取決於市場是否可以擴展到一定規模,同時將他們的知名度轉化為可持續的商業成功。他認為,現在香港還是在摸索的過渡期,長期的商業模式仍未出現。他舉例,過往的商業模式是「將音樂本身作為商品」,市場願意投入,一個藝人唱片可以賣幾十萬張,有穩定的收入模式,但現在藝人販售的已不是音樂本身,而是透過音樂,接觸廣告商、透過其他渠道賺錢。「最賺錢的也是其他商品,例如偶像的相片、簽名等周邊,」馮應謙說。「我們還未去到張國榮、梅艷芳、90年代四大天王的程度。」

然而可以確定的是,過去半年間,香港人見證了流行文化浪潮的再起 — — 由《全民造星》帶起風潮,MIRROR與ERROR的高人氣之外,林家謙、Serrini、岑寧兒等人在頒獎典禮和音樂節目上嶄露頭角,網絡短片創作團隊「試當真」、「小薯茄」、「啱Channel」及「熊仔頭」於YouTube的四台聯播節目也引來討論。

MIRROR團員柳應廷(Jer)的粉絲Groot說,正是因為追星,她才對香港本地音樂、歌手、電視節目和其他作品有了全新的認識。以前她追韓星,會特別去韓國看Super Junior演唱會,因為喜歡上柳應廷所以才重新再開始聽廣東歌。

「我開始研究廣東歌的歷史,詞曲拼音,原來可以這麼特別。」她說,在粉絲的Telegram群組裡,當有新歌發布,一班「柳柳粉」(柳應廷粉絲的別名)便馬上就歌詞用字、音樂結構、宗教意涵等層面作分析。「Jer對廣東歌有些獨特的想法,這讓我重新愛上廣東歌。」

Groot說,追柳應廷也讓她認識到一群交心的好朋友,她們除了透過網絡討論,也會相約聚會。Groot與阿樂、Luz、Yu、So便是透過網名相認,後來組成後援會,常常在下班後相約在位於觀塘的咖啡店見面,絞盡腦汁討論柳應廷新歌或是生日的應援計劃。

Yu說,她沒有想過竟然因為喜歡上同一位明星,在生活最困難的時候認識了一群可以深入交流的朋友。她們當中年紀最大的So 說:「我覺得我的青春好像回來了,在比較沉悶的生活、或是比較黑暗的環境裡面,有一個可以呼吸的空間,可以讓我忘記一些事,一起去做一些事情,是很有成就感的。」
追星都為她們的生活帶來變化。阿樂說,追星打開了她與媽媽之間的話題,「現在媽媽會把我傳送給她的影片轉發給她的師奶朋友」。Luz則說,以前她喜歡很小眾的音樂,會去live house聽樂隊演出,但沒有口味相近的朋友,常常只能一個人前往。現在因為追星,她多了許多社交聯繫。她也介紹了一些本地獨立樂團給Groot。

Groot 記得,在她還在讀書的時候,跟其他人說自己聽廣東歌是一件很落伍的事,甚至當MIRROR還沒紅起來時,她曾因追星承受過不少異樣眼光。「但現在我可以很自豪地跟別人說,是啊,我喜歡MIRROR啊,他們帶起了香港流行文化啊! 」

--

--

《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編採團隊
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 Bloomberg Businessweek/Chinese Edition

我們會不定時在Medium分享重要報道及周刊精選文章。如欲閱讀更多精彩文章,請即到https://www.bbwhk.net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