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居家筆記

Bo-Yi Lee
Bo-Yi Lee
Published in
4 min readApr 12, 2020

走在倫敦的街道上,從沒想過會是這般的冷清與靜默。

原來,平常幾乎客滿到人們拿著酒杯在人行道上聊天的酒吧,會有熄燈、關門的時候。地鐵站內外,總是川流不息的餐廳、咖啡廳,不論是連鎖大品牌、還是小型個體戶,竟然也拉起鐵捲門,貼出暫時停止營業、或是僅供外帶的告示。而那些超市、藥局,調整了營業的時間,以及管制起入店人數;地面上,也用膠帶貼出一條一條相隔一大步的警示線,隨時提醒人們:保持社交距離。

我住在倫敦西邊、靠近泰晤士河畔的小巷裡。附近的公園仍然保持開放,但裡面的兒童遊樂設施區已拴起大鎖,已經很久沒有聽到小孩們嘻鬧、家長們聊天的聲音。河邊仍有人在慢跑、散步,伴隨著盛開的花朵和綠意盎然的草皮,這似乎是倫敦市內唯一讓人感到還有些生息的地方。

約莫是三週前,當時仍健康的英國首相親自宣佈關閉酒吧、餐廳、劇院、教會等人潮聚集之處,也不斷呼籲民眾Stay home,在可行的情況下在家工作。而隨著整座城市像是被按下暫停鍵般停止了繁華與喧囂,失業問題很快地被政府注意到,並推出史無前例的政府補貼工資政策。每日下午的記者會,各部會大臣輪流上陣,不只更新最新的數據,也接受記者們的連番拷問。

由於影響層面甚廣且深,幾乎是各行各業無一倖免,女王也罕見地在非聖誕節期間發表公開談話。雖然簡短,但簡單、優雅的文字與談話技巧,以及巧妙地連結許多深植英國人心中認同與記憶的詞藻,連身為外國人的我也覺得備受鼓舞。旋即,首相確診、沒幾天後進入加護病房的新聞也激起了許多報導和討論。幸好今天的消息已證實首相出院,不過英國整體因病毒而喪命的人數也來到五位數。

今天是復活節假期的第三天,從家裡聽得到、看得見一些鄰居趁著好天氣,帶著小孩出來走走、透透氣,但也遠遠不及過去假期期間的人潮。一位室友取消了前往其他城市度假的計畫,而另一位室友想起了過去每逢復活節連假就會出國的安排。如今大家哪裡都不能去,在家追劇、連絡在外地的家人和朋友、下廚煮飯,三週以來的日常也成為了今年假期的唯一可能。

看著自己的行事曆,許多行程早已在這幾週陸續取消。原本要看的表演、原定幾天後要前往發表的研討會,連退費程序都已經完成了。九月的研討會更宣布直接延期到明年。去年錯過的愛丁堡軍樂節,也是確定取消。To do list上列的清單,包含要去的地方、想看的表演,看來短時間內都是無法打勾、在自己的行事曆上貼上票根以茲紀念了。

相較於身邊一些朋友,這陣子我並不熱衷每天的確診和死亡數字。當一條條逝去或仍正和病毒搏鬥的人們,化作一個一個令人怵目驚心的數字,那簡直太殘忍。醫院裡戴上呼吸器,身邊佈滿各種儀器的病患、以及一個又一個穿上重重防護設備的醫護人員,若不是一些新聞記者冒著極大的風險前往捕捉畫面、進行採訪,我想我們是無法想像第一線的人們,是如何切身體驗著那些每天不斷增加的數字。

從去年底開始往外蔓延的病毒,至今仍無解藥,更別說是疫苗。前線的醫護人員,面對的是仍無法被完全掌握的敵人,只能靠著有限的設備與資源,從看不見的病毒大軍中一個一個搶回原是健康的人們。政府決策者肩負許多政治責任,卻也只能在高度不確定性下做出一個又一個動輒得咎的政策。勞工們有些面臨失業或無薪假的生計壓力,有些在家工作的同時也必須負起照顧孩童的親職與教職。小業主也面臨著營收瞬間歸零、或者大幅減少的困境,大業主們也對未來市場的情勢不免感到憂心。

但在這一片受到未知的恐慌與不安籠罩的土地上,有些人們也開始發揮同理心,自願地為鄰里老人或有需要的家戶購買日用品和食物,讓這些不便外出、高危險群,也可以渡過這場難關。每週四晚上八時的鼓掌,不只為在前線拯救生命的醫護人員表示崇高的敬意,也是讓鄰里之間的人們互相支援的機會。那些一直以來不被主流社會重視,卻仍在超市裡、貨運卡車或運輸工具上、農地裡、照護中心裡工作的人們,正在工作崗位上努力滿足所有人的生活所需。連同醫護人員,這些人們的工作環境、薪資待遇,往往是被低估與漠視的一群人,卻在危機當下成為了 key workers ,也不禁讓人反省與思考工作的「價值」與「價格」之間,究竟該有什麼樣的關係。

此時此刻,正是考驗著科學研究與研發能力、政府判斷與決策效能,以及人民心理素質與互信互助的期間。沒有人能斷言病毒威脅何時退散、疫情何時能結束、經濟活動何時能重回正軌,但可以確定的是,人們或多或少都有為他人著想、為更大的社會盡一份力量的能力。更善待那些平常被視為理所當然的服務和人們、更珍惜自己與家人、朋友和社區之間的關係、更把握每一個機會與可能 — 畢竟沒有人可以想像,原來那些永遠在那邊的劇院、博物館、學校、辦公室、餐廳和咖啡廳,竟然有無限期關閉的時候;也沒有人可以預料到,自己和身邊珍惜的人們,是不是在無聲無息中受到了感染。

無論如何,務必保重,也希望當我們再次見面、生活逐漸步入常態時,我們都可以用更同理、更感謝的心,迎接一個新的開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