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成長末日」讀後感 (2) — 債臺高築終將引爆經濟危機

Bo-Yi Lee
Bo-Yi Lee
Published in
3 min readJan 1, 2018

放棄金本位之後的貨幣發行,改以債務為基礎。由於經濟成長依賴貨幣供給量的增加,故當提高貨幣供給量時,銀行等金融中介將錢貸放給家戶、企業與政府等部門從事消費與投資,在企圖增加經濟成長率的同時,也增加了各部門的債務。

不過,只要經濟維持成長,各部門都可以用賺來的利潤(例如產品或服務的出售、房價或證券等資本利得等)來償付本金與利息。基於「預期」經濟會無限的成長,信用(貸款/債務)的擴張才成為可能。然而,一旦經濟停止成長或出現衰退,每個個體都會發現再也沒有足夠的盈餘,來還清今天的債務與利息。泡沫於是破裂。

債務暴增的原因並不僅只於貨幣發行基礎的變化。美國的薪資成長於 1970 年代出現停滯,導致家戶降低消費、增加儲蓄,使得美國的消費市場出現飽和。另外,美國的原油產量也在同一時期達到高峰,開始自國外進口原油的同時也增加了本國的貿易赤字。消費動能的消失與入超的貿易,使得美國的 GDP 成長出現萎縮,而其他國家的經濟體也在美國打噴嚏之際,跟著感冒。

停止成長的 GDP 意味著獲利機會的消逝。當時以製造業為主的各大經濟體,資金紛紛出走至金融市場,導致證券化投資於 1990 年代興起。另外,英、美兩國在 20 世紀末大力推行去管制化政策,放鬆對金融業的監管,造就了「影子銀行體系」。這個富可敵國的金融巨獸,為了「極大化股東利益」,也從事許多「金融創新」(例如信用違約交換),使得「證券化」投資商品琳琅滿目、目不暇給,一時根本忽略了其標的物乃是良莠不齊、風險不均質的複雜衍生性金融商品。而這些以各式債務(房貸、車貸、學貸、信用卡等)為內容物的證券化商品,其需求就在大筆資金的投入之下日漸高升,也使得開發新貸款成為金融業的首要任務,以滿足顧客龐大的投機需求。因此,降低貸款標準成為可行選項之一,也埋下日後次級房貸風暴的種子。

美國政府為解決 2000 年的網路股泡沫、 911 事件、以及當時經常帳赤字飆升所帶來的經濟衰退,決定向國內外投資人發行高收益債券。而債券的收益與利率成反比,亦即與高收益債券相伴而生的是低利率的環境。低利環境有效降低當時的貸款成本,使得信用記錄不佳的家戶、企業等部門,都有機會用便宜的貸款借到錢來購買房產或機器設備。

這個泡沫,只要預期房價與其他資產價格會持續上漲,就不會破裂。但是, 2006 年開始,原物料期貨市場出現嚴重的炒作現象,油價、糧價無不出現飆漲的情況。高油價吹起了經濟向下修正的號角,率先回應的房價於是開始下跌。而下跌的房價,使得品質不佳的貸款面臨拖欠、甚至是違約、法拍等命運,最終使得這場房地產泡沫破裂。一場房產盛宴雖告一段落,但在這段過程中,早已借來消費與投資的債務依然存在。但人們早已無力償還。

債務危機,似乎是場不可避免的災難。國家債務這枚威力驚人的炸彈,已從希臘等國開始相繼引爆,而後續的地方政府債務、家庭債務、企業債務等問題,還等待着我們逐一面對。

Originally published at alternativeseeker.blogspot.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