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rlottesville 事件兩週年

Bo-Yi Lee
Bo-Yi Lee
Published in
4 min readAug 14, 2019

本文寫於2017年,Charlottesville事發後

看到美國 Charlottesville 這陣子的事件(簡單說就是有一些認為白人至上的人遊行示威,有另一些反對前者訴求的人們也在附近遊行示威。結果有人開車衝撞那一些反對白人至上訴求的人,後來有人因此喪生),心裡面除了難過之外,更是焦慮。

我想對信仰平權的我們而言,「人們不應因種族、國籍、性別、性傾向、信仰等特徵的不同,而在發展機會上有所差異」如此的信念是再也簡單不過。不論是從道德上堅信平等的價值,或者從工具論上認為唯有平權才能解放所有人類的創造力,不同出發點的想法依然殊途同歸,讓我們一起在平權的路上風雨前行。

我們很努力地去說服那些也許還沒想得很清楚、或是立場還在搖擺的「中間選民」,運用各種管道、提供各種資訊,試圖影響更多人,加入支持平權的行列。在一個民主的制度下,當邊緣的意見逐漸成為多數、從被認為是可笑、不可能的主張,竟也慢慢地被推進國會並獲得被討論、審查甚至通過的機會,我們確實離平權的目標更進了一步。

像是40、50年前的美國,是在曾因奴隸問題爆發內戰的歷史脈絡下,通過了種族平等的法案;女性取得平等的參政權、教育權、就業權、財產權等過去只有男性擁有的權利,也是在社會依然認為男主外女主內的思維下獲得進展;更別說近年來才獲得婚姻權的同志們,在50年前的英國、甚至至今仍然許多國家,是認為同志是違法的。

歷史有太多太多的大聲疾呼、抗爭、甚至失去了許多的性命,才換來在法律上的一些進步。但是,我們看到了,那些高喊反對移民、認為白人至上、依舊覺得同志不配結婚的保守勢力,竟然還是如此活躍,讓許多人還是甘願為此舉起火把、轉貼錯誤資訊、或者對膚色略有不同的人怒罵fu*k off。

這才是我焦慮的地方。我們運用看似(或實際上)的多數,在法律或政治面上爭取到了許多的平權法案或政策,但社會上仍然有許多反對者,依舊堅持著根深蒂固的教義、偏見或刻板印象,拒絕迎接一個人人都能自由發展、發揮潛能的社會。

很多人說,要我去同理這些人;我也能理解,很多人可能因為這些措施或政策,原有的工作或就學機會變得更競爭、甚至因此失去本來可以比較容易取得的成就:美國之所以選出川普、英國之所以選擇脫歐,不正是因為許多從事製造業的白人工人,眼睜睜地看著努力大半輩子的工廠,因為成本考量、遷廠至開發中國家而關場,但當他們走去求職站的時候,又發現一堆移民搶了他們的飯碗?然後,民主黨和工黨卻告訴你,我們要支持平權、每個人都要有公平的機會、……。

我們很能清楚地看出工作機會的消失、移民和平權之間並沒有太直接的關連,但對這些失去工作的人、看著政治人物提不出半點解決方法的人來說,你又要怎麼去破解他們所普遍流傳的想法?如果他們一直領食物券、靠失業救濟付房租和卡債、買那些垃圾食物餵小孩,他們真的會有心力去做事實查核、思考因果關係、花更多的時間和精神去抵抗教義、偏見或刻板印象?別人有沒有公平的發展機會,又與我何關?

我所焦慮的,其實是無力應對的國家機器。它大可立更多的法,限制歧視言論、促進更多的平權設施和做法(像是要求公共場所要設性別中立廁所),但如果不去解決這些反對者的恐慌、不適應或根深蒂固的不舒服,再搭配越來越兩極化的經濟機會和所得、越來越被限縮的社會福利制度,這些得來不易的進步,很可能就此被迫消失。

在高度全球化、科技快速進展的時代,要實現一個人人發展機會均等的國度,必須仰賴強而有力的國家和公民社會,前者致力於維持經濟、社會、政治和文化機會的均等(例如讓那些因工廠外移而失業的勞工、或者所有因全球化而受害的國民,都有重新再次站起來、靠自己的力量從事尊嚴勞動的機會),後者必須積極參與公眾事務、討論政府作為、找出更多有效的溝通策略,讓少數意見漸漸成為多數看法。

如果我們都還信仰著平權,讓我們繼續在困頓中努力。也讓我們紀念不幸在此事件中失去性命的Heather He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