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 612 本書中)留下來的 80 本書

--

2014 年左右我曾經清理過一次書櫃,當時賣掉了 100 多本書。即使如此,大部分的書仍然被保留下來,有些「喜歡的」躺在舒適的玻璃門木櫃,其他「沒什麼感覺的」則被密集堆進便宜的開放式置物櫃。

這些書的時間就這樣靜止了。之後幾年我沒再多看它們一眼。

直到今年二月初我看完 Netflix 的《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體悟到近藤麻理惠最實用的整理技巧就是「一次只要整理所有同一類型的物品」,心想拿點什麼來實驗看看,瞬間就想到了我的書。

因此我過年回老家不放假,硬是從書櫃挖出自己所有的書堆在地上。原以為無法忍受凌亂的媽媽看到此景會抓狂,結果居然得到好評:

「你終於要處理那堆書了!」

對媽媽而言,書是「bô-lōo-īng(沒用)」又「liáu-tsînn(賠錢)」的存在。我想打從我在網路書店買第一本書開始,他每年的三個生日願望其中之一必定包含「希望女兒不要再花錢買書」吧。

記憶中媽媽唯一看過書的時刻,是在他位於市場的服飾店開幕前。當時他不知道店名要取什麼名字,跑來向我求救。

我指著書架,跟他說:「不然這些書名你隨便挑一個好了。」

他深受鼓舞,「好,我來看看⋯⋯」

媽媽唸了幾個不太適合的名字,像是鯨向海《精神病院》、莎拉・華特絲《華麗的邪惡》、賈德・戴蒙《大崩壞》,最後總算挑中心儀的名字。

「我要叫『好預兆』!聽起來很吉利!」

⋯⋯希望尼爾・蓋曼不要太介意。

言歸正傳。獲得媽媽的讚賞讓我整理得更加起勁,我很快就集全所有書,進入第二階段:挑選。

我將想留下來的書放回書櫃,不想的繼續堆在地上。在這個階段我發現,挑出「想留下來的」比挑出「不想留下來的」簡單——雖然我並沒有逐一拿起書喃喃自語「Does it spark joy?」啦,我問的是:

「我記得這本書的內容嗎?」
「我會想再看一次這本書嗎?」
「我喜歡這本書的設計嗎?」

上面有任何一題答案是「Yes」的話,那本書就會被留下來。即使標準看似寬鬆,不過我留下來的書比想像中少很多。

下面是我最後決定捐出/賣掉的書(詳細可見:〈努力賣書|我最近又賣了什麼書?〉)。

整理完只有一個爽字可以形容。一是空間上的爽,原本兩個書櫃都塞得滿滿的,如今一個全空,一個甚至還有空位;二是心境上的爽,現在我擁有的所有書都是我喜歡的、我想再看第二次的,沒有一本是雞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