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更新的飲食文化

Miu Lau
RHK供稿Testing
Published in
2 min readAug 22, 2018

在歷史的洪流當中,當不同的飲食文化匯聚一地,有些食物便會融入當地,成為當地飲食文化的代表。當我們提及「蚵仔麵線」、「烏魚子」、「滷肉飯」……你會想起哪裡的食物?對,就是台灣。原來,台灣菜是在各地食物文化交流碰撞出來的火花。

香港電台第五台《考飲考食》主持杜婷與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教授張展鴻,最近便為大家考究了台灣的飲食歷史。張教授指,台灣的四大族群在不同時期相繼把各自的飲食文化帶進台灣,互相融會下,慢慢建構出台灣飲食文化的四大支柱。這四大支柱分別為台灣的原住民、17世紀荷西時期來到台灣的閩南人、日治時期的日本人以及中國內戰時期遷居到台灣的外省人。

台灣原住民善於就地取材,狩獵採集,山中的蕨菜、瓜葉、野豬等天然資源,也是他們的鍋中之物,用以烹製出具地區特色的食物。而隨著地理環境的變遷,他們也會取用非原有生態環境所捕獲的食物(如非洲鰂),再用自己的方式烹製美食。

直到荷西殖民時期,西班牙人招募一班閩南人到台灣,開發蔗糖種植業,他們將自身不同的美食小炒,例如羹、米線及蚵仔煎等帶入台灣。時至今天,這些小食仍在台灣飲食文化中佔一席位,深受旅客及當地人歡迎。

日治時期,日本人把魚類的烹調方式引入台灣,令台灣食物增添了一層日本風味。自日本的刺身文化流入台灣,台灣人也開始把他們所捕獲的魚製成刺身。在兩種食物文化交流下,偶爾還會出現一些罕見的刺身,例如鯊魚刺身。

最後,中國內戰時期,大批外省人遷居台灣,帶來不同省份的菜式,促成另一場交流。這場交流促使了前所未有的「川揚菜」出現。現今,「川揚菜」更成為了台灣飯店中高檔的菜式之一。

今天廣為大眾所認識的台灣飲食文化背後,隱藏着台灣近數百年的發展史。

香港電台文教組節目《考飲考食》由杜婷、張展鴻主持,從飲食文化看人類、社會與大自然的相互關係,節目逢星期四晚上9時至10時於香港電台第五台(AM 783/FM 92.3天水圍/FM 95.2跑馬地、銅鑼灣/FM 99.4 將軍澳/FM 106.8 屯門、元朗)播出,港台網站(radio5.rthk.hk)同步播出及提供節目重溫。

整理:阮蔚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