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青年永續領袖營】從循環經濟商業模式工作坊看見設計力 — 下篇(3/3)

boooozhi
boooozhi’s ocean
Published in
21 min readOct 6, 2020

本篇為筆者於2020夏季時參與青年永續領袖營循環經濟工作坊所淺談學習成果以及自身反思,提供給讀者作為一種參考方向!

👉🏻前情提要

在循環經濟商業模式工作坊 -上篇 中,筆者簡單整理一般常見的商業模式九宮格,以及如何以視覺化的方式更清楚的理解商業模式的幾個技巧,包含Business model kit以及圖解商業模式 2.0 的方法論,還沒看過的讀者朋友們可以閱讀下列這篇文章!👇🏻👇🏻👇🏻。

而在 中篇 則開始介紹由線性經濟逐漸轉為循環經濟的過程、包含循環商業模式圖、物質流及循環鏈,以及設計思考、服務設計觀點協助討論的初步心得,還沒看過的讀者朋友們可以閱讀下列這篇文章!👇🏻👇🏻👇🏻

本篇將透過工作坊實際執行之題目作為練習,前半段實際套用於循環經濟商業模式畫布圖後,透過設計思考迭代討論每一格的項目及梳理物質流、循環鏈圖關係,並在後半段引用《啟動循環經濟》書中作者對於設計觀點,以及筆者參加工作坊後以設計師視角參與的觀點、心得作為本系列文章收尾。

👉🏻工作坊實作_以”CHARGE 100 — 共享行動電源循環經濟“為例

工作坊題目來自Circulab及主辦單位中鼎教育基金會之業師共同出題。一共11道題目由參與學員進行志願排序後分組而成,筆者參與提案主題為透過資訊或通訊科技(ICT)、物聯網(IOT)來建置一個虛實整合的共享平台,思考我們一般所使用的行動電源、手機內部的電池、或是電子產品(如電腦、平板、電動車……等)”電池“的相關議題作為循環經濟之題目。

可以想像若手機使用至多3年的話,所留下的舊機該如何處置呢?或者每位使用者是否手機換新機後,舊手機放置於抽屜或是櫃子的某一角落呢?這些沒有在使用之手機內部電池或許已經失去原有使用手機的電量健康度,但這些所廢棄的、沒有使用的電池是不是有其他更有效的運用方法,來將電池的價值效率極大化,並從中減少對環境影響及自然資源浪費呢?因此筆者與其他夥伴以此為出發,展開進行四天工作坊。

筆者參加工作坊抽取到之題目,資料來源:Circulab&主辦單位中鼎教育基金會
與組員實際討論過程,照片來源:筆者拍攝、右下圖:大會拍攝。
工作坊成果其一:循環商業模式畫布。左起:貝思、婷雅、筆者本人、指導業師陳奎亨老師、皆錫、佑祥。資料來源:活動參與學員協助拍攝。

一、正片開始:定義題目

在本專案執行時分為下列七點進行報告,依序介紹:

1.前言與動機、提案內容、2.產業現況與機會分析、3.價值主張、4.物質流循環、5.商業模式評估、6.結論。

依照原始提案內容我們可以大致先整理為以下四點要點:

1.透過通訊科技建置一共享平台
2. 透過共享充電器,提供以租代買的服務
3. 由廠商管理電池的壽命,將其極大化運用
4. 減少環境影響及自然資源的浪費

二、動機與前言

透過設計思考的發想以及迭代、挑選後,本專案以“行動電源”進行切入及探討,將其電池議題重新定義方向。如下圖所示,前期次級資料搜集階段,可以發現台灣一年約消耗300萬台行動電源,並且以全球行動電源銷售量來看,年成長達25%。由於現代人對於手機、3C仰賴度提高,各式軟體App也試圖攻佔使用者對於產品/服務、品牌更高的黏著度,達到更頻繁使用手機或平板、電腦、耳機、電子手錶等等;在此同時,對於手機、平板、電腦的電池耗電比起過去更快非常多,且容量太小的行動電源都逐漸被消費者購買超大容量所取代,而處現閒置擺放在家的現象。因此,本專案希望透過以租代買、產品即服務的方式以減少浪費,設法提出使用再生能源與再生材料結合循環經濟商業模式的方法提出一些解方。

動機與前言,資料來源:筆者繪製

三、產業現況與機會分析

根據前述一些社會現象及數據所示,我們試圖提出一些問題或是找出現有解方:

  1. 現有的共享行動電源品牌:
    放置於餐廳與街頭的場域,透過以租代買的方式滿足民眾需求。
  2. 現有的行動電源在健康度逐漸衰退之後,電池該怎麼處理?
  3. 光是產品服務化是不夠的!實現產品服務化並不完全代表實現循環經濟,若要真的循環起來還有很多需要努力的地方,例如:材料選擇、回收再利用。

因此,我們最終方案發想及內容簡述(議題任務)主題命名為『CHARGE 100』,標榜只要其中1%的人使用CHARGE 100產品/服務,不但可以滿足他們的需求,也可以延長行動電源的使用年限,並且達到綠能減碳的效果。使用CHARGE 100後,比起其他競爭品牌更能將電池效率提到最高,並減少碳足跡及還能RE(環保回收)100。

根據動機前言及產業現況分析後,所制訂出兩大要點。圖片來源:
1.https://www.flaticon.com/free-icon/rent_2590584
2.https://www.flaticon.com/free-icon/store_869636?term=store&page=1&position=6

四、價值主張

經由循環經濟商業模式圖討論後以下兩點為本專案之提出價值主張:

  1. 提供方便的行動充電服務:能夠在不同情境下也能有行動充電服務,本專案先以高速移動之鐵路上進行舉例。
  2. 使用再生能源與材料:可以將太陽能板安裝於車站天花板或大廳等等,透過太陽能板儲存電力到行動電源租借機台,並且提供電力給租借的行動電源電力,更多電力能夠進行儲電販賣電等行為。
根據循環經濟商業畫布進行設計思考討論後得出價值主張。資料來源:筆者繪製。
討論過程。照片來源:筆者拍攝。

五、物質流循環圖

如下圖電池物質流循環圖所示,製造商從大自然中獲取資源,CHARGE 100跟這些製造商購買電池,將其透過平台租用給消費者做使用,而根據循環經濟蝴蝶圖的工業循環層面,當產品再被使用後,CHARGE 100可以透過維修、再利用、回收,來讓資源在迴圈內生生不息。

並且根據物質流與循環鏈的思考及討論後,我們提出以下三條迴圈作為CHARGE 100創意重用方法:當CHARGE 100的電池租賃給消費者使用後,因為模組化我們的產品,可以去方便「維修」這些行動電源,這是我們電池的第一個迴圈。而第二個迴圈則是因為當電池被多次使用後,儲能能力會些幅下降,為了不浪費這些電池報廢,可以將其製作成儲能設備,其儲能之設備也能夠進行電力出租,例如應用於警急照明系統等。最後第三層迴圈,我們希望當電池健康度小於30%以下時,能再與製造商接洽進行回收動作。

創意重用及物質流循環圖、三條循環鏈。資料來源:筆者繪製。

六、目標客群、關鍵活動、關鍵夥伴

將行動電源租借給主要及次要客群,分別為:

A.主要客群:使用情境為鐵路運輸上,是個重度3C使用者如商務人士、自媒體等。B.重製客群:將再製而成的儲能裝置租借給周遭車站、商店、百貨商場⋯等。

鎖定目標客群。圖片來源:
1.https://www.flaticon.com/free-icon/team_476761
2.https://www.flaticon.com/free-icon/store_869636?term=store&page=1&position=6

而關鍵活動以硬體及軟體兩大方向切入:

a.硬體:透過設定機台如裝設太陽能板、設計機台及行動電源產品設計、重製或是回收電池所需技術與活動。

b.軟體:設計租借系統、資料庫系統、app租借系統、人力維修管理等。

硬體及軟體關鍵活動。圖片來源:1.https://www.flaticon.com/free-icon/vending-machine_2928024?term=vending%20machine&page=1&position=52.https://www.flaticon.com/free-icon/infrastructure_3043543.

關鍵夥伴部分也分成內部及外部夥伴。內部夥伴以公司內部營運為例,推出CHARGE 100的產品即服務時,首先要先找到搭建太陽能板的陽光伏特家廠商夥伴、內部工作人員、行動電源充電殼的製造商、電池廠商、電池回收的廠商等;而外部夥伴為搭建系統所需的政府相關如鐵路局電務處找到相關搭建在車站天花板的方法、廣告贊助商等等。

內部及外部夥伴盤點。資料來源:筆者繪製。

七、資源(自然/技術/能源資源)、行銷通路

在資源盤點階段,技術層面的資源為機台系統的檢測、維護、清潔等要素、軟體App技術問題及模組化的行動電源。能源及再生能源就是太陽能囉!

圖片來源:
1.https://www.flaticon.com/free-icon/sun_3050031?term=sun&page=1&position=10。2.https://www.flaticon.com/free-icon/cpu_900618?term=technology&page=1&position=13

而行銷通路上,則以行動電源B2C方式進行使用,在通勤的重度3C使用者的情境下,行銷的思考方向就有很多可以舉例,像是品牌視覺、KOL商務人士代言人、YT方式行銷,或者進行實體拜訪公司洽談。而在儲電裝置上,則可以採取B2B策略進行經營,將其販賣電力給予不同店家。

圖片來源:
1.https://www.flaticon.com/free-icon/sun_3050031?term=sun&page=1&position=10。2.https://www.flaticon.com/free-icon/cpu_900618?term=technology&page=1&position=13

八、盤點收入組成及成本結構、正面效應及負面影響

我們可以再次回顧一下上述列點的循環經濟商業模式圖。大致上討論了價值主張、使用者目標客群及使用情境、接著探討關鍵活動是什麼?所需要的夥伴是誰?自然資源、技術資源、能源資源要素後,接著如何運用物質流及循環鏈思考可以進行的再利用、回收系統、維護方法等以及行銷通路要點。

資料來源:筆者繪製。

最後,將透過下列圖片快速檢視每一直條所盤點出來的可能正面或是負面影響、收入怎麼來?成本花在哪。

盤點關鍵活動及夥伴的收入、成本及正負面效應影響。資料來源:筆者繪製。
盤點自然資源、技術資源、能源資源的收入、成本及正負面效應影響。資料來源:筆者繪製。
盤點價值主張、使用者及使用情境的收入、成本及正負面效應影響。資料來源:筆者繪製。
盤點物質流及循環鏈的收入、成本及正負面效應影響。資料來源:筆者繪製。

綜合盤點以上,大致將循環經濟商業模式談討完畢,接著綜合以上提出商業、科技、人文、自然的創新特點。經由四天工作坊訓練後,所提出的四大特點不再虛無飄渺的空談,而是更能以具體、可行、可落地的方向思考。

綠色創新四特點。資料來源:筆者繪製。

九、小結:

為了達成共享行動電源的循環經濟,本專案CHARGE 100提案時試圖達到以下幾點:

  1. 產品服務化:以租賃取代購買
  2. 使用100%永續的能源與材料:再生能源、塑料
  3. 增加內部迴圈,建立循環經濟模式:將舊電池重新製作成儲電裝置、再度使用
  4. 減少碳足跡的排放
  5. 滿足聯合國永續發展的17項SDGs中第七(永續能源)、第九(工業、創新基礎建設)及第十二(責任消費與生產)共三項指標。

當然,在評審及業師給予的回饋中,我們其實也要思考,真的使用情境只有在高速移動的場域嗎?若是缺電的深山或是偏鄉地區將會是如何?顧客的旅程圖該怎麼重新再設計?透過服務旅程挖掘痛點及爽點?或是人類學視角透過質性研究、場域田野觀察挖掘出更深層的厚數據來作為改善方向?或對於循環鍊怎麼更拓展的方法?透過本次工作坊的學習,相信能夠給予未來進行循環設計、循環經濟商業模式的思考上重要的基礎及啟發。

CHARGE 100提案榮獲第三名佳績。資料來源:大會拍攝。

👉🏻後記與心得:循環經濟 — 影響與角色

循環經濟的工作坊的確帶來我們不同思考未來的觀點,培育年輕學子在未來五到十幾年後所要承擔的責任。可以看出主辦非常具有前瞻性,也找來這麼年輕、優秀、有潛力的人才大家聚在一起討論,透過共創活動、設計思考、優質師資來培訓我們!筆者能夠在今年參加到此工作坊真的非常幸運,雖然只有四天工作坊所訓練出來的提案內容仍然會受挑戰及破綻百出,但在工作坊中各大講者、企業們所提出對於產業趨勢、未來趨勢、循環經濟商業模式圖以更細緻、更具體的執行方法,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工作坊作為一個起點,累積軟硬實力來解決未來困難的陌生問題。

領袖營大合照。圖片來源:大會拍攝。

工作坊的內容告一段落,而在文章後半段,筆者閱讀完《啟動循環經濟》一書後也稍微整理重點內容及自身看法。從《啟動循環經濟》兩位作者Nicolas Buttin, Brieuc Saffré來看對於循環經濟提出什麼主張,並且也發現能補充工作坊不足之處。

比起過去只考量商業可行性及技術可行性、經合理性之典型創新開發(p.100)。逐漸導入使用者需求,強調合理、設身處地、創意三要點的創新模式(p.103)出現。到作者提出綠色創新四元素演變(如下圖所示),除了商業、技術、使用者需求外,還要加入“自然永續性”的要素,包含向大自然學習仿生學及生態系統、注重生產流程等內容……

綠色創新的要點。圖片來源:筆者參照《啟動循環經濟》p.107重新繪製。

👉🏻生產流程

在書本中,產品設計師在設計物時也需要思考生產流程圖,那些可以進行再利用、維修、甚至如何啟動物質流或是循環鏈的思考方法,並且生產流程圖中每個環節更夠有不同產業鍊、產業別切入去思考及努力、共創的機會點。

生產流程圖。圖片來源:筆者參照《啟動循環經濟》p.187、p.215重新繪製。

👉🏻明日世界:向自然學習

我們已經處在「明日世界」中,數位與環境結合,同時經濟與環境不再站在對立面,談及總體或個體經濟時,也不可不考慮資源、能源的稀缺乃至於考量作為人類、生態圈健康核心議題。

因此在經濟面向碰上經濟面向交會之後開始出現典範的轉移,其中,仿生學就是一種新的典範。仿生學透過觀察、複製自然界的機制,從中延伸運用於大規模生產運作方式……(p.269)

近幾年,由頂尖國際設計公司IDEO所推出的仿生卡也能幫助進行循環經濟、循環設計思考靈感,幫助參與者在大自然啟發下,對使用的表現形式、材料或是運作方法、機制聯想產生新的想像,刺激更豐沛的思考方式及推動傳統企業轉型。

書本作者認為循環經濟只是作為大環境轉型中的一環。包含共享經濟、功能經濟等等也是一環的角色,同時,只要有人類生產製造的時候,循環經濟就將會是最核心的一環。

頂尖設計公司IDEO所出版仿生設計卡牌參考。資料來源:https://medium.com/r?url=https%3A%2F%2Fwww.ideo.com%2Fpost%2Fnature-cards

👉🏻那到底設計的價值在哪?

設計是作為我們在執行策略的工具,協助推動新的典範及改造舊有的觀念。它提供一種思考取徑,幫助我們重新審視世界,找出具體可落地方法。因此,設計作為一門橫跨多重領域的專業,幫助領域間建立更良好的合作關係。(p.18)

我們可以由上述得知《啟動循環經濟》作者對於設計思考、設計師參與循環經濟的一些主張。那經過工作坊結束後自己能夠有什麼轉變呢?筆者目前也沒有標準答案,以自身近十年的學習經歷來看,工作坊中能與不同領域逐漸開始展開合作,都在走出同溫層後每個人都挖掘出、發揮出最大的價值,自己也很像有個難以形容的價值被凸顯,但共同為專案盡一份心力過程十分美好。過程中筆者意識到自己只有自身專業是不夠的,要跨領域之前又首先要有自己的領域,如今種種看來之所以變得如此繁忙與勞累、做好多種不同領域嘗試,不斷跨界與碰撞產生新的激盪都是一種過程。

筆者於工作坊第二日提報。照片來源:參與工作坊學員拍攝。

👉🏻對於領域的淺薄認知

以下為筆者學習後還非常淺薄的認知:

A.商業與管理領域:商管人員也學習設計思考、顧客旅程地圖、對於顧客的描繪、市場趨勢數據化並求精準;

B.行銷管理:在口碑、媒體、社群中,討論在持續變形蟲市場變動的過程中掃描,找到市場區隔後精準投放;

C.社會學:對於解讀社會現象作為結構或是後結構性的探討、社會組織階層,利害關係人的社會網絡關係、其中不平等問題被凸顯出來;

D.文化人類學:對於場域田野、質性研究、親屬/宗教/政治/經濟探討社會性的人觀,有更多同理心以及反思性;

E.哲學與現象學:思辨掌握深層意義以及邏輯論證關係,時時抱持懷疑精神思考著;

F.社會心理學:從微觀(個體)到宏觀(群體),觀察人們服從、從眾、反抗或消費者行為的其中一個角色;

G.消費者行為(並非一門領域所構成):經濟學(看總體經濟學變化、股票、疫情;或是個體經濟學的供給需求等等)、心理學(微觀個人認知行為,決策購買行為)、社會心理學(群體、媒體塑造群眾心理、限量排隊)、社會學(文化、情節脈絡、階級、結構現象)、人類學(田野與場域、質性研究)、設計、行銷學(行銷管理)⋯⋯⋯

面對科技進步的時代中,創新無奇不有,各領域也逐漸彼此相互合作、誕生出新學科、次領域等等。筆者想提出的問題是:設計之於人文社會科學(甚至自然科學),未來將以何種樣貌求生存、轉化、定位?

👉🏻角色定位逐漸模糊

筆者在思考設計師的角色時,想到在學習哲學推論的過程中,對於日常生活概念的詞語理解時常常具備所謂的『模糊性(vagueness)』一樣,指的是概念本身沒有明確、清楚的界線(e.g.定義設計師與我們要清楚定義正義、自由、勇敢、民主是什麼一樣具備模糊性質,有其困難度)。若我們將詞語界定於太過清晰,則會失去開放性;若界定過於鬆散,則會妨礙溝通造成誤解及曲解。但適當的模糊性反而會有助於保留彈性以及表達某種得體及謹慎的語詞,保留適當彈性反而有其新的觀點及看法。

筆者作為設計師,發覺近幾年我們對於設計師的身分認同越來越模糊。有些人認為設計師難搞又挑剔、有些人覺得是美編、有些人覺得在搞藝術我看不懂⋯⋯但對於自己出發去看其他領域的人時,對不同領域都可以跨入學習設計的威脅感說實話變得很強,但這個時間點處在危機同時也是轉機,設計師可以發揮自己視覺、產品、互動資訊介面的專長,也能開始參與像循環經濟的工作坊、學習人文社會學科進行接軌合作、執行跨領域合作專案等等。

👉🏻未來期許

或許將來,對於來自「XX界」也會改觀、也重新定義、詮釋,畢竟在不確定、強調合作、現有體制即將崩解、世代價值觀出現落差、流動性極高的狀態時,所謂的界或許不存在,也或許像《全面啟動》最終陀螺一樣不需要再被探討是否轉動,只活在當下的每一刻,在某個未來我們需要他人協助,他人也需要我們的協助。各行各業依然再不同領域持續探索中,對於眼界不夠寬闊的我們來說顯得有些無知,但就是如此像電影《天能》才告訴我們的:

無知並非最大的敵人,

而是我們最大的武器,

我們因為無知而去追尋

並建立未來的樣貌。

不論如何筆者還是會延續過去接觸的社會學所教會我的:強互惠原則(有條件利他)精神,因為不知道而持續學習、因為相信而持續懷疑、持續挖掘自己的價值所在,找到稀缺性與其不可取代性,持續努力下去開拓新的可能。

👉🏻加碼延伸學習:不同工具探討循環經濟的商業模式

還記得上篇 所提到的boardofinnovation公司所推出的 Business model kit嗎?後來筆者持續從網站上挖掘到boardofinnovation公司持續推出新版具有循環經濟的商業模式畫布圖給讀者作為參照,提供思考商業畫布時另一把好用的工具喔!

👉🏻特別感謝_每位給予筆者的啟蒙者們

特別感謝臺科大設計所參與工作坊夥伴:泰維、家維、培懿、刻墾推薦參加活動,以及在工作坊中兩隊組隊成員_TEAM A 台泥戰隊:品宏、奕萱、兆佑、彥江、長文;TEAM B CHARGE 100戰隊:貝思、佑祥、皆錫、婷雅共同達標完成工作坊完成指定任務以及建立超棒的團隊關係,同時感謝指導業師:陳奎亨老師及主辦單位:中鼎教育基金會給予本次工作坊活動機會。

設計所+財金所戰隊,左起:泰維、家維、筆者本人、刻墾、培懿、語萱。照片來源:大會拍攝。
左起:奕萱、筆者本人、兆佑、彥江、長文、品宏。照片來源:參與工作坊學員拍攝。

最後最後,我們不僅要累積硬實力,也要累積閱讀的軟實力,因此筆者後續也會在文章中不定期穿插影響自己或是改善工作效率、受到啟發的書單,給予讀者更多完善專案、工作術、不同的思考方式,將其分享給大家!

感謝你/妳花時間讀這篇文章,若能幫助到你,可以給「拍手鼓勵」喔!

1. 拍「10-20下」:表示你喜歡這篇文章,蟹蟹你!
2. 拍「20-30下」:表示你覺得這篇文章美賣、很可以!
3. 拍「30-50下」:表示給我最大的鼓勵,可以督促自己繼續輸出寫作!
4. 拍好拍滿「50下」:表示分享這篇文章能夠在您未來執行專案時提供幫助!且十分有貢獻的一篇文章:)

--

--

boooozhi
boooozhi’s ocean

現於 Web3.0 擔任UIUX用戶體驗、UR 研究員角色,透過定性和定量研究橋梁搭起社會、心理、商業服務創新於專案中,深層挖掘厚數據來理解用戶及消費者,彰顯設計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