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麼是導致了「明明懂了卻還是做錯選擇」

Ian Wu
6 min readJul 13, 2018

大家好,又到了從生活上的小細節中觀察到的思考新角度分享給各位的時候了!

在之前的文章不只要努力,還要努力在正確的地方以及不要因為害怕犯錯中,我收到許多讀者私下的回饋,其中一則回覆令我印象深刻,是一位已出社會的女子,她在看完文章後就開始著手嘗試改變自己,去盡量的不怕犯錯的大膽嘗試,但在郵件中她提到:「雖然我已經看懂你的文章,也知道自己該怎麼做,但常常遇到問題時我還是會沒想到要那麼做,不知道為什麼的就逃避了,事後也很後悔,但事情當下完全沒有什麼想法啊?請問我是不是不適合改變阿?還是我哪裡出問題了?」當下我才想到,確實我提出了改變的建議,但卻忘記提醒大家「改變」這件事情有多困難,還有在路上會遇到的困境為何?

在統整了回饋資訊後我發現有蠻多的問題是關於「到底為什麼還是會有錯誤的慣性思考」,像是明明在看完文章後卻還是不自覺的做了錯誤的決定這樣的案例,這到底是為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來淺淺的聊一下這個問題吧!

Photo by Anh Nguyen on Unsplash

究竟是什麼導致了我們一錯再錯、陋習難改呢?首先我們得先好好的討論一下「習慣」的本質,它其實是一項非常基本的生理現象,作用是幫助大腦省一點力,因為如果做任何事情大腦都得細細思考再做出決定,那動作必然會比較慢,而且也較難有餘裕的心思去學習新的事物,所以當一項行為被多次的「練習」並達到「成果」時,大腦就會幫這項行為設立一個「集組」(簡單來說就是一個簡易的自動化指令),而集組的形成過程中包含三個重要元素,分別是

  • 一、提示(cue):例如,回家覺得累。
  • 二、慣性行為(routine):洗澡或好好吃一頓。
  • 三、獎賞(reward):感覺放鬆了不少。

並且會讓另一個腦區「新大腦皮質」(neocortex)來監控這個習慣(這部分更詳細的論文可參考Scientific American(科學人雜誌)),所以當你又有要執行這個行為的念頭時,大腦就會直接性的啟動相對應的「集組」,接下來就是我們常常看到的「習慣動作」啦!

最經典也是最簡單的例子就是俄羅斯心理學家伊凡·彼得羅維奇·巴夫洛夫在1980年進行的研究「狗與鈴鐺」,當時他注意到狗在進食前會下意識地分泌出比平常更多的唾液,於是他就在每次餵食前都用鈴鐺來招集狗,並且觀察到實驗持續一段時間後,即使在搖鈴後並沒有給予食物,狗只要聽到鈴鐺聲就會開始分泌大量的唾液,他將此現象命名為非自願反射動作(involuntary reflex actions)這個現象並不僅限於動物,在人類身上也能清楚體現。

https://dribbble.com/Pauletto

例如工作是課服人員的朋友們即使下班了,在跟朋友講電話時,如果剛好也在回答問題就也會下意識的用上班的語氣回答,從而鬧出不少笑話,這就是非自願反射動作的典型也就是我們所謂的「下意識」。

從上述例子我們可以知道大腦是個複雜但單純的器官,它能夠將一連串複雜的行為簡單的整理成一個「集組」,但卻無法判斷那項行為到底是不是「好的」。 這個地方就很重要了!

舉例來說,一位失意的上班族在一次壓力極大的時候選擇了「喝酒」來麻痺自己好讓自己輕鬆一些,剛開始可能掙扎了很久,認為偶爾喝一次,但是在大腦中就已經開始整理「壓力大→喝酒」這樣的「集組」了。

只要多來幾次,很快的,只要面臨壓力,大腦就會為了「省一點力」直接給出了「喝酒」的指令,而且大腦並不擅長在同一個狀況下開拓新的「集組」,也就是說,它不喜歡在面對同一個問題時,有兩個不一樣的習慣,那樣不「省力」,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壞習慣老是很難改

https://dribbble.com/shots/4089636-to-Drink-or-not-to-Drink

因為當你在嘗試著培養另一個好習慣去取代原先的「集組」時,大腦壓根不想幫你,只能靠意志力去強行培養新的「集組」,並且就算成功的建立了新的「集組」,但在大腦習慣它、完全取代先前的「壞習慣」之前,就又做了那個壞習慣的話,就極有可能讓大腦再次把那個「壞習慣」放在選擇第一位,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好不容易改掉的壞習慣很容易復發,必須時時刻刻的提醒自己,直到某天發現自己真的下意識就做出正確的選擇時,就會深刻地感受到「我成長了!」

在上述的情況下,大腦的神經迴路要進行新的開拓是很辛苦的,所以各位如果在進行各種對自己有益的思考練習時遇到困難,並又重蹈覆轍時,請千萬不要灰心,因為這本來就是一項困難的挑戰,而且大腦又不是那麼合作,所以持續的練習,相信終有一天能夠克服並創造出可以取代壞習慣的好「集組」!

至於針對這個狀況,我有幾個建議可以給各位參考看看,希望能幫到大家

1. 請家人朋友提醒自己 :如果身邊有足夠信任的人的話,可以跟他們分享自己需要改變的部分,並且請他們在你沒意識到自己做壞習慣時提醒你,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但前題時要確定自己能平心的接受他人的勸告,不然傷了感情可就得不償失了

2. 每天自己寫日記 :當你開始嘗試各種改變時,請天天把今天發生的都記錄下來,失敗的選擇更要記錄下來,透過記錄「失敗的選擇」,可以幫助大腦提醒自己「意識」到那是不對的,下一次又要做壞習慣時就會有更明顯的連結去提醒自己囉!

3. 設立自我規範 (之前在 不只要努力,還要努力在正確的地方淺談思考上的「錯誤代償」提到的練習方式) :透過給自己設立條件來提醒自己,這個算是上面第二點的變形版,推薦一起使用!意識到自己做壞習慣後就給自己一點點代價,像是如果又下意識的賴床,起床後就得多做二十個伏地挺身,透過這樣方式在壞習慣上面再增加一個名為提醒的「集組」,相信可以有效的讓自己意識到壞習慣。

這次的分享就到這邊,希望能讓各位多了解一點點關於改變自己遇到的困難的原因,希望能幫助到正在改變的大家,關於這次的內容有什麼想法或是建議的,歡迎在下方留言,也可以寄email到我的信箱,我將一一回覆,謝謝各位的閱讀!

別忘了追蹤我們其他的平台!

--

--

Ian Wu

平時是一名補教英文老師,也是Boring Press的copywriter, 下班之餘研究哲學、心理學,喜歡激發大家的思考邏輯,我會分享各種從生活細節中體會的思考角度,希望能帶給大家刺激,也歡迎各位的回饋!我的email:ian2601770@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