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師們必須了解的版權法(下)

Ian Wu
5 min readNov 25, 2018

--

不僅應該懂得如何設計,更應該知道如何保護設計,不論是自己的權益或是他人的努力。

在上一篇文章設計師們必須了解的版權法(上)中我們討論到了關於圖片引用合法的部分,那今天想跟大家討論的是另一個也吵得沸沸揚揚的議題「風格抄襲」,這個問題在多方面的業界引起了軒然大波,A畫師的圖片架構、腳色姿勢跟幾年前B畫師所畫的根本一樣嘛!C品牌的衣服根本就只是把D品牌去年的款式修改一點點而已,商標的相似度引起的爭議更是不計其數,到底該怎麼區分呢?以下就來好好討論吧!

Photo by James Pond on Unsplash

1. 長得像就是抄襲!

這其實是一個很大的迷思,許多看到兩個相像的作品就開始懷疑是哪個抄襲對方了,但其實在那之前我們得先釐清,法律定義上的「抄襲」到底是什麼?其實在著作權法只有保護「表現形式」,並沒有保護「概念與手法」,相似的想法其實是不構成抄襲的,不然或許台南就只有一間小吃攤可以賣滷肉飯了,這畫面想想都覺得可怕,更進一步的舉例我們可以拿大家所熟知的英雄腳色來說明,之前紅極一時的Marvels電影「復仇者聯盟3」中的大反派「滅霸(Thanos)」其實與對頭公司DC的反派腳色「達克賽德(Darkseid)」相似度超高,都是反派,外型也極為相像,但他們卻也沒有陷入「抄襲」的爭議,此外像是網路上許多的歌曲MV或是電影中,不論是拍攝角度、表現傷感快樂的手法也常常極為類似,但亦因為手法是可以自由使用的資源所以並不違法。

https://theultimatestrife.wordpress.com/author/iam2ryancoffman/

(Pic by Admin) (https://theultimatestrife.wordpress.com/author/iam2ryancoffman/)

2. 那什麼才算是抄襲?

這個問題其實發展至今依然有各種爭議性,但就目前的歸類方式來看,判斷方式分為三種方式。

1. 動機論 :判斷對方是否是在動機上就打算抄襲,比方說看到某某商品賣得很好,就蓄意的模仿出類似的產品混淆視聽,但透過「動機」來成功判定抄襲的案例極低,因為這類型除非當事人自己承認,不然法律上還沒辦法定義。

2. 手法論 : 手法論是相對客觀的判別方法,透過對方製作產品的時間點、花費時間長度、紀錄歷程以及製作手法等等判定是否為蓄意抄襲,比方說兩個有些相似的心理學課程,但其實都是心理學的應用,而教師雙方也皆是心理學上的研究者,並且兩個課程的教學方式敘述風格皆相異,那就不會被認定是「抄襲」,因為正如同上段所述,「概念」並不屬於著作權法的。

3. 結果論 : 這個就完全是看最後產品的呈現方式,通常較常用於判別圖像或是實體產品是否抄襲,而這之中最常引起爭議的圖片問題,其實有許多的誤會區,如果僅僅是動作相似,是不能算是抄襲的,因為只要是「能夠過觀察人體而繪製出的姿勢」,都不屬於著作權,因為對方可能確實請人擺姿勢讓他繪圖,但如果加上圖片架構也過於相似就有可能構成抄襲,拿以下圖片為例子,這是2016年發生的一個案例,學生楊明志抄襲了老師劉哲志的畫作並用在商業用途上,兩者相似度過高,重疊起來看更為明顯!這種就絕對可以算是抄襲了。

https://www.facebook.com/%E5%8A%89%E5%93%B2%E5%BF%97%E9%98%BF%E5%BF%97%E8%80%81%E5%B8%AB-%E7%9A%84%E7%95%AB%E5%BB%8A-468428749922094/

(Pic by 劉哲志/阿志老師 的畫廊)

3. 所以該注意什麼呢?

講了這麼多,我們來統整一下如果之後要設計或是創造產品時應該注意的點吧!

1. 學習「可以」從模仿開始,在創造前,請深入的研究想要發展的領域,剛開始的學習必然是從模仿開始,需要經過「模仿 — 仿效 — 內化 — 運用」(內有詳細文章介紹!)這四個步驟,才能算是把「理念」完全理解,再試著加入自己的獨特元素去以不同的方式呈現那個理念!

2. 請確保你的創作過程並不能與另一位作者步驟完全一樣,使用的素材(圖像、顏色、標語、架構、角度等等)也至少必須有三至四項是不一樣的,創作時也別忘了尊重另一位創作者。

3. 可以的話,也請跟你當初開始學習仿效的作者聯繫,說明自己的理念以及想法,如果能取得原作者的支持那自然是最無後顧之憂的!

以上就是簡單的關於風格抄襲的說明,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對於以上文章有什麼不一樣的想法或是有其他問題,歡迎在下方留言或是寄信到TBD的e-mail都可以,我們將盡快回覆您!
TBD e-mail : Thinkbeforedesign@gmail.com

別忘了追蹤我們其他的平台!

--

--

Ian Wu

平時是一名補教英文老師,也是Boring Press的copywriter, 下班之餘研究哲學、心理學,喜歡激發大家的思考邏輯,我會分享各種從生活細節中體會的思考角度,希望能帶給大家刺激,也歡迎各位的回饋!我的email:ian2601770@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