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策思考三兄弟:假設、風險、驗證

增加達成目標的機率

先前寫了一篇Lean Canvas的文章,裡面提到「風險」在 Lean Canvas 和Business Canvas 中並沒有被交代清楚,但是風險無論對於產品經理、專案經理、或是我們的人生都會造成重要的影響,所以決定再來記錄一篇我對於風險的看法。

在我們產生想法,做出決定的背後,充滿了各種風險,也因此處理好風險是人人都該有的能力。

▍一、風險是什麼?假設是什麼?

風險從何而來的呢?往上追溯到一切的源頭:問題。

所謂問題,就是一種不想發生的情況。

當我們碰到一個問題,會試圖產生想法,去尋找方案來處理問題。方案可能會是多個,在決定哪一個方案乃至採取行動的過程,背後都有不同程度的風險。

風險是一種可能發生的壞事,是你不想要發生的情況。

換句話說就是你選擇的方案沒有達成你的目的並解決問題的話,就不會發生你預想的結果。

我們想出來的方案,都是一種假設,「假設」這個解決方案可以解決問題。但危險在於,每一個解決方案都各自帶有不同大小的風險。

假設是你預期會發生的事情。

在產品管理上,一般談論到假設,一般指一種想要發生的結果。所以當假設不成立時,也是一種風險,因為你投注了時間與精力,但卻沒有發生預期結果。

假設與風險,是一體兩面的。

▍二、風險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要怎麼避免風險發生?

風險會造成損失,無論是時間、金錢、甚至是生命,所以才有保險產業,目的就是處理未來可能發生,但你會無法解決的重大風險。

如何減少風險造成的損失、增加假設預期發生的可能呢?驗證大概是最好的解答。

驗證的目的是降低或消除風險,確保假設成立。

產品管理大師 Marty Cagan 曾說過:「要用最快、最便宜的方式來做驗證。」

假設、風險、驗證對我而言就如同是三位一體的存在,要同時一起思考。當列出能夠採取的行動有哪些選項後,要思考假設決定行動的話,結果是否能達成目的?這些行動背後存在的風險是什麼?要如何驗證方案有效?

尤其是做重大決策時,絕對要審慎評估。

之前在「用 7 種常用的產品探索驗證方式,降低做出爛產品的機率」這篇文章中,寫了一些產品經理常用的驗證方式。處理好風險,就是變相的增加成功的機會。

另外,前陣子剛好聽到朋友在說《快思慢想》這本書,裡面有一個事前驗屍法:「先假設失敗,再進行決策。」也是一種在事前先想出可能導致失敗的原因,按重要度去處理,來降低失敗風險的技巧。

▍三、產品設計和人生決策中,有哪些風險、假設、驗證的應用例子?

前面提到碰到問題,在評估任何要行動或下決定前,都必須做好風險評估。以下從產品設計和人生決策兩個面向來探討,我們平常是如何處理風險的。

從產品設計來看:

例子1-打造產品

Marty Cagan曾提過產品製作三大經典關鍵風險:Valuable、Feasible、Usable。

(備註:產品管理全書中,還有提到一個風險:產品有助於事業發展嗎?)

  • 假設

(1) 假設顧客會買你的產品

(2) 假設團隊做得出所構思的產品

(3) 假設顧客會用你的產品

  • 風險

(1) Valuable價值風險:顧客會購買或決定採用你的產品嗎?產品沒有價值的風險是,客戶根本不會買你的產品,結果做出沒人有興趣購買的東西,浪費時間和開發資金成本。

(2) Feasible可行風險:產品能打造出來嗎?設計了一個超棒的產品、有超凡的價值,但團隊製作不出來也沒辦法上市。(就是在做白日夢。)

(3) Usable可用風險:顧客知道怎麼使用嗎?產品有價值且團隊製造的出來,但顧客不會使用,也等於沒有價值,因為產品價值無法順利交付。這是有很棒的點子、但是設計失敗的例子。

  • 驗證

(1) Valuable:如何驗證顧客會不會購買或採用你的產品?常見的方法有透過Landing Page、Fake Door、募資等方式來測試顧客是否對你的產品真的有興趣。

(2) Feasible:驗證做不做得出來?可以製作Spike來探索。除了技術可行之外,像是可調度的人力資源、法規、政府政策、行銷資源等,也都會影響產品做不做的出來,或是能不能順利上市並推廣到使用者面前。

(3) Usable:驗證顧客會不會用?包含如wireframe、原型、綠野仙蹤、UAT測試等等,都是為了確保產品的易用性,以及能夠順利交付產品價值給顧客。

例子2-解決現有問題

  • 假設

推出新功能或修正bug可以解決某個目前存在的問題。

  • 風險

有可能推出功能後,問題沒有被解決,導致做白工,或者問題根本不重要,抑或是影響的範圍太小,解決問題的成本和結果不成正比,浪費時間、人力。

  • 驗證

我自己很喜歡的一個簡易判斷方式是,反問自己和團隊「不」修正這個問題會怎樣嗎?常常最終發現其實不會怎麼樣。

從人生決定來看:

例子3-是否要花錢購買某個東西?

這裡剛好可以說說我自己原本想買 Remarkable 2 這台電子紙筆記的故事。

  • 假設

我的假設是買了 Remarkable 2,我可以透過它在通勤時,記錄點子或以圖像化來協助我思考。

  • 風險

如果買了以後沒有使用,或是久久拿出來一次,變成3C垃圾又浪費錢。

  • 驗證

除了一開始先爬文、觀看評價後,因為台灣沒有這個產品,所以先找到類似尺寸的電子紙試用。用完發現尺寸雖薄但大小不是太方便攜帶,而且檔案傳輸上也是個問題,所以重新設想了我是在什麼情況下會用這個產品?

最後發現我用手寫主要是用圖像和流程發想點子,並把它們記下來,因為平常不一定會一直攜帶筆記本或平板,所以,帶有觸控筆的手機 Note系列手機,反而變成我考慮的方案。

我先找了周圍有用Note的朋友來試用,發現幾乎就是我想要的,唯一的問題是,不知道每天是不是真的會這樣使用。而且,兩年前才換旗艦機的我覺得頻繁換手機太奢侈,因此決定先買一支可兼容所有手機的觸控筆adonit來試試看觸控筆搭配手機的感覺。

雖然不如Note手機原生的S pen方便和靈敏,但一個月跟著我通勤上下班使用下來,發現這個搭配真的滿足我日常的需求。

所以整個過程過程變成 想買 Remarkable 2→試用他牌電子筆記本→試用Note → 買adonit觸控筆試用一個月 → 決定下次換手機買 Note,目前就先用觸控筆+目前的手機。

關鍵點在於我釐清問題和使用場景的過程。發現除了繪圖思考之外,我還有很重要的考量是攜帶、傳輸資料的便利性,而且我大多在大眾運輸及沒有紙筆的情況使用;此外,手機是一定會攜帶出門的,也不會有要使用時,工具不在身邊的問題發生。

例子4-換工作或創業

  • 假設

有更高的收入、適合的工作地點、有挑戰的工作內容、開發創新的組織文化,或者做你喜歡做的事情。

  • 風險

換工作後收入變高,自己的時間是否變少?能否有時間持續進修成長?或陪伴家人伴侶?如何衡量工作內容適合自己?如何衡量組織文化是否如預期?

  • 驗證

最快最準的方式是看看是否有人脈在該公司甚至該部門,可以得到準確的情報。

再來可以透過ptt或求職資訊平台參考,大公司通常比較容易找到,但可能因為部門而有不同結果,小公司則透過面試中,試探性的詢問比較可以得到答案。

關於工作內容,可以試著詢問這個職位最重要的任務是什麼?或者,這個職位一整天的工作大概會像什麼樣子?

一般小公司越難找到開放資訊,所以要在面試時透過禮貌性的對談去了解你所考慮的風險。不必害怕問面試官,因為面試是雙向溝通,以我自己過去面試人的經驗來說,我反而很愛問問題的人,通常代表你很認真考慮這個位子,也可以降低彼此認知誤差,避免到職後不適應組織,人又要重找。

例子5-嘗試新事物

  • 假設

增加自己的技能組,或是培養興趣與第二專長調劑生活。理想的情況下,還有創造第二份收入的可能。

  • 風險

探索是好事,不嘗試永遠不知道喜不喜歡,但是當你決定學習某樣事務時,同時也代表你正在犧牲你的主力和其他技的學習時間。

以前聽過一句話是這麼說的:「個人技能樹要是點多但沒點深,是點不出大樹、更點不出叢林,而是只點出一堆雜草。」呼應了所謂的 T 型人才或 π(Pi)型人才這些現代名詞,除了橫向探索外,一定也要有自己專精點深的技能。

  • 驗證

怎麼知道想學的是不是自己想要的?最棒的方法就是去看看那些做這些事情的人,當他們做到什麼程度時,大概過什麼生活作息、什麼收入、什麼人生,就大概八九不離十是你未來樣貌的預期。

現在網路很發達,從google、Facebook社團、Linkedin等地方,很容易找到相關的前輩,去觀察甚至想辦法認識他們、或做線上線下的交流,都可以得到實用的參考與解答。

寫到這,主要是希望透過這些例子讓大家知道假設、風險、驗證存在於我們人生中的各處,如何習慣在做決定時把這三兄弟一起思考,對下決定時會有很大的幫助。

不過如果過度害怕風險而不去行動也不是一件好事,行動為王,人生的方向不是想出來的,而是試出來,就像是做實驗一樣,當風險能承受時,要盡快驗證自己心中的想法。

--

--

Brandon Fang
Brandon Lab | 布蘭登的思考術

Medium 主要分享產品設計、創業思維、品牌行銷、學習成長、音樂與吉他。 新文章主要更新在我的網站《布蘭登思考中》→ https://writed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