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Business sense/ thinking

Bryan Yang
A multi hyphen life
4 min readFeb 7, 2018

為甚麼所有人都需要具備商業思維

最近訂閱了游舒帆老師的職涯躍升的關鍵24堂課https://pressplay.cc/project/about/%E8%81%B7%E6%B6%AF%E8%BA%8D%E5%8D%87%E7%9A%84%E9%97%9C%E9%8D%B524%E5%A0%82%E8%AA%B2/89D1794DE0A4E6149ECCC6DCD8C696F5

放每次課程的心得,雜亂請見諒.

  • 為什麼會有不同部門之間的溝通落差?專業領域差距+組織層級差距.老師很厲害用兩維就把平常遇到的問題很清楚切成這兩個維度.但是個人經驗,這些差距背後也常常隱藏著部門之間的利益衝突關係.業務部門想要更多好賣的東西,但是對於開發團隊來說更多事情卻不一定反映更多的薪水.以前的老闆有想過讓後勤團隊也能分享部分的獎金,但後來也是不了了之.
  • 有沒有辦法透過商業思維弭平之間的障礙?
    技術端 -> 商業思維
    業務端 -> 系統思維
    理論上是這樣,從個人層面有可能做到,但如果要讓整個公司的部門有這種氛圍,恐怕要由上層親自帶領做才有可能.
  • 從代工走向商業思維:
    因為老師也是開發出身,非常能體會老師的舉例和立場.之前就有聽過,不管RD 或資料科學家,都是為業務部門搬磚的.在商業中的確如此,在新的發明或研究,沒有商業應用就白搭.但是要怎麼從被動的接收需求走向參與決策過程的確需要花很大功夫.

了解各部門業務流程,需求,怎麼幫助對方做得更好.RD 做的事情對各部門 KPI 有幫助,提高對公司價值,引領需求,同時也需要承擔結果.

對於業務來說,事情的好壞馬上就由下個月的薪水來承擔.雖然通常 RD 不會像業務一樣走業績制,但是在公司中做的每件事也都是對公司有意義的.難道維運對公司業務影響不大嗎?一秒幾千萬上下的系統,維運團隊壓力可不小.但是很多公司對維運的態度就是沒事就沒事,有事你們就完蛋.這樣的管理方式其實也抹煞了員工對於自己工作內容的認同.

數據力(看得深)

公司面:

收入結構,拆解收入結構,各渠道流量,都要攤開來.
成本結構,變動與固定成本.
觀察比例是否符合經濟效益.
客戶結構 (小編按:開發一個新客戶成本是維繫舊客戶的3倍RR)

很多公司在部門分工下,很少有人可以全面對這三件事有完全的了解,甚至可能只顧得到其一顧不到其二.但是這三個結構的確與公司的健康狀況息息相關.但是要能分得清楚這三者,也不容易:

  • 首先基本數據要搜集齊全,小公司可能沒顧不到太多,大公司資料太亂不好整理.
  • 公司有時候為了保密,也不會給數據部門太多權限去看到全面的狀狀況

個人面:

個人收入結構:有哪些技能可以賺錢,還有哪些投資?
個人成本結構:

策略力(看得廣)

很多人都不清楚公司的策略是什麼?無法掌握現在做的事情會不會有價值.專案做完有沒有辦法實現策略.

身為資深策略遊戲玩家,我個人相當重視大方向的策略和規劃.看過太多主管只會衝衝衝,哪裡有洞填哪裡,只顧得了今天顧不了明天.如話說將帥無能,累死三軍,可是一點都不假.

很多流行語(大數據,人工智能,AI)對於商業行為來說,都只是協助達成目的的工具,而不是目的本身.(如某中研院士,個人非常佩服他對於個人自身職涯發展的策略)

每個策略都要落實到具體的行動才有效果,老師提供了一個建立策略的策略供參考.

策略地圖的展開

  1. 長期策略議題(三~五年)
  2. 財務構面
  3. 顧客構面:顧客構面做了哪些事情能夠達成財務構面,有不同的客戶價值主張.
  4. 流程構面:有沒有相對應的流程去完成客戶價值主張.
  5. 學習成長:團隊人力和技術是否足夠?招聘或培養.

個人面:

  1. 如果有某個收入目標
  2. 有哪些來源可以增加收入?
  3. 需要透過哪些流程來完成?
  4. 個人能力是否足夠支撐?

敏捷力(跑得快)

一開始商業決策就要敏捷.如果一開始的決策就是錯誤的,就要多費一次或更大的成本.把敏捷拉到全公司範圍.一開始產品 MVP 可以用人工,反應變動可以很快,成本也相對低,做驗證;系統用於規模擴張.減少各部門溝通浪費,減少 tune 產品花費的時間.

個人認為敏捷最重要的精神是透過快速迭代,以適應快速變化的環境.這個原則放在開發團隊內就是透過快速迭代開發產品來面對市場.但是老師將這個迭代提升到公司層次.如果公司的目的是要面對市場變化,那當然不能只透過開發團隊來面對,如果能結合公司各部門組成敏捷小組,先用人工方式製造出 MVP 來試水溫,搜集市場反饋快速調整,再透過開發團隊加以規模化,可以讓整個公司走得更快.

我還是覺得這部分的主要瓶頸會在部門之間的利益衝突,如果公司又採取部門分潤獨立的模式,更難促成這種跨部門的合作.

產品力(走得長)

產品:能滿足特定市場,有定位,有區隔就算是一個產品.

什麼服務給什麼解決什麼問題.工作上的定位,什麼是能做但是不會去做的?我們做的事與其他人有什麼差別?

老師這部分還沒談很多,怎麼找到好的市場區隔也是做產品最難的事情.

--

--

Bryan Yang
A multi hyphen life

Data Engineer, Data Producer Manager, Data Solution Archit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