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業設計師求職上好用的媒合與資訊平台(& 實際使用分享)

Itsuki Lin
文學少年 & 神話少女
9 min readMay 21, 2022

--

這次來整理 & 分享一下個人多年後再次求職時,有用到的媒合與職缺資訊平台。其中包括可以投履歷的媒合平台,與沒在上面放履歷,單純用來追蹤、觀看職缺資訊的平台。

由於我之前也有短暫當過面試官用過人力銀行的企業後台,因此分享內容除了實際使用心得與推薦功能,也有一些個人以企業角度用過後的分析。

本篇會介紹的平台一覽

  • 104 人力銀行
  • Yourator 新創人才求職平台
  • Cakeresume 人才媒合平台(& 線上履歷編輯器)
  • Indeed 職缺搜尋引擎
  • Glints 東南亞與台灣的人才招募平台
  • Glassdoor 海外企業評論 & 職缺搜尋引擎
  • Linkedin 工作者的社群網路服務網站

104 人力銀行

104人力銀行

104 是大家都知道的台灣最大求職平台,雖然在求職時可能會聽到某些傳說如:「好公司都是內推或自己徵人不會登上 104 啦!」,但其實因為 104 實在是太大也太多人使用,職缺的曝光率對人資來說不可忽視,因此不管是大企業還是小公司其實都會放上把職缺公開到 104 上面,就算是有自己的徵才平台或頁面(比方說多半銀行職缺都會請人上自家網站投遞履歷),也還是會在 104 上進行刊登。

而且有以企業身份看過 104 後台就會知道,104 上搜尋人才資料庫的功能與界面呈現真的非常好用,對 HR 來說主動找人很方便,也會很習慣透過 104 發訊息邀人面試

不過 104 缺點就是因為太多人用、太多公司開設職缺,在我找設計師工作時,會被很多其他雜七雜八的設計職缺淹沒,對使用者的資訊認知負荷很重,需要花比較多時間去篩選適合的工作機會

推薦功能

我自己實際上使用後覺得 104 的會員中心→專屬工作裡面的「智慧推薦」開放給我的職缺都很不錯,我在求職期間都會定期進到這邊,並用日期排序來看最新刊登的職缺,我自己條件組出來的搜尋職缺反而會常常顯示工程師職缺給我,反而沒有智慧推薦那麼精準。
另外在看職缺時,右方 Sidebar 的「這些工作也很適合你」和「相似公司」的推薦準確度也很高,值得參考。

Yourator 新創人才媒合平台

Yourator

Yourator 是專門針對新創人才的求職平台,雖然連台積電也有在上面徵才,但 Yourator 其實就是解決 104 上太多雜七雜八職缺的這個痛點,在上面的職缺多半都是跟新創或資訊業界相關的職缺,因此能更快找到適合的資訊業界設計職缺。
但不要太期待 Yourator 上會收到 HR 主動邀約,因為有以企業身份用過 Yourator 就會知道,雖然在這邊徵才收到的求職者履歷雖然適合度跟素質會比 104 好,但其人才搜尋功能非常之差,很難找到適合的人選,所以 HR 也不太會用 Yourator 去主動邀請。

推薦功能

在「職缺」功能中選擇要看的「職缺分類」就能快速看到職缺資訊,比方說像我就是只看「UIUX / 視覺設計」這個分類下的職缺
我在求職期間都會定期進到這邊,並以預設的「最新更新」去看有沒有新的職缺釋出。

注意事項

Yourator 有做一個叫「Teamdoor」的功能,讓企業可以快速做出自己專屬的徵才頁面與管理系統。如果企業有使用這個工具,在 Yourator 投遞職缺時就會把你轉到 Teamdoor 去投遞職缺。
這邊會產生一個問題,用 Teamdoor 投遞職缺後,目前從 Yourator 的求職者後台的「應徵紀錄」看不見自己的投遞記錄,當然也就看不到投遞進度(已讀/未讀),得要自己另外記好自己投過什麼職缺。

Cakeresume 人才媒合平台(& 線上履歷編輯器)

Cakeresume

Cakeresume 除了有很棒的線上履歷功能以外,也是很不錯的求職投履歷網站。對資訊業求職者來說跟 Yourator 類似,比較不會看到太多雜七雜八的職缺。 我自己觀察發現 Cakeresume 上的職缺獨特性比其他平台都高,我自己歸納的原因有兩個:

  1. (純屬個人心得)推測部分資訊業公司可能因為從 104 上收到的應徵履歷素質太雜亂,會不屑在 104 上刊登所有的職缺,因此儘管該公司有開通 104 服務,但有一些職缺只有上 Cakeresume
  2. 基於 Cakeresume 刊登 3 筆職缺是免費的理由,有一些小型新創團隊就只有在 Cakeresume 上刊登履歷。

以企業角度來說, Cakeresume 的人才搜尋功能和私訊功能都做的比 Yourator 好很多,所以也有機會透過 Cakeresume 收到 HR 主動聯絡,我自己身邊的工程師大大們都有反應有收過 Cakeresume 獵頭的邀約與媒合。

我自己除了只有 Cakeresume 才有的職缺以外,在 Cakeresume 看到職缺後,多半還是會跑回 104 / Yourator 搜尋並進行投遞。原因是我自己以前當面試官的經驗是104 的後台界面對 HR 閱讀與處理履歷來說比較友善,能讓求職者寫好很完整的履歷 & 很容易找到過往公司的資訊,Yourator 則是給 HR 會比較容易建立一個「這是一位對新創有興趣/有新創背景」的求職者。但這比較屬於是個人偏好的操作,僅供參考。

推薦功能

就是 CakeResume 的職缺搜尋功能,求職期間我自己會傾向切成「最新」而非「熱門」去做排序

Indeed 職缺搜尋引擎

Indeed

Indeed 主要功能是職缺搜尋引擎而不是求職媒合平台(雖然後來有追加功能能直接在 Indeed 投遞部分公司的職缺,但我沒用過),我以前都是用 RSS 訂閱搜尋結果來追蹤職缺資訊,就算沒有找工作的需求也可以會看一下最近市場上主要缺怎樣類型的設計師。

我日前求職是直接註冊帳號定期進去看最新設計職缺的搜尋結果。由於 Indeed 除了幾乎能搜尋 104 以外的其餘主流媒合平台的職缺以外,也能看到不少集團、公司官網上的職缺訊息,可以看到一般人力媒合平台不會收錄的職缺資訊。

Glints 東南亞與台灣的人才媒合平台

Glints

Glints 是滿新的人才媒合平台,跟 104 和 Yourator 等同類型平台一樣可以在上面放履歷 & 投遞。基於之前爆發的資訊安全事件我必須說給我的觀感是有點微妙的。
個人經驗上有一些外商公司會先在 Glints 上 PO 職缺,然後才會去 Cakeresume 、 Yourator 等其他網站 PO 職缺,所以對於第一手收到最新職缺資訊來說還是很有用的平台。但基於上述那個資安事件,我只把 Glints 當成獲取第一手職缺資訊用的工具。

Glassdoor 海外企業評論 & 職缺搜尋引擎

Glassdoor

Glassdoor 是找海外工作必備的平台,以找國內工作而言他和 Indeed 很像,收錄了多個媒合平台的職缺資訊、提供不錯的搜尋功能 & 可以直接投遞履歷,許多外商職缺也只有在這裡才找的到。我用 Glassdoor 的方式跟 Glints & Indeed 一樣,就是拿來追蹤最新職缺資訊的平台,看到有興趣的職缺還是回去 104 / Yourator 上投遞。

Linkedin 工作者的社群網路服務網站

Linkedin

眾所皆知的 Linkedin 好像不用怎麼介紹 xDD

雖然 Linkedin 把資料填好後也會收到不少職缺通知資訊,不過我用上面幾個平台就已經很足夠了, Linkedin 的推薦訊息對我來說反而有些擾民。

我自己使用方式是在其他平台看到有興趣的職缺時,會在上面確認公司近期動態,有不少公司 HR 都會在上面經營、分享公司活動與現況。
收到面試邀約後,也會透過 Linkedin 預先瞭解與我面試的團隊成員背景,這對我的面試準備非常有幫助。

免費版的帳號在搜尋與私訊功能上有流量限制,以我的使用情況來說是還沒有大到需要開通付費版,不過聽說海外求職會推薦開通付費功能來取得更多資訊做好求職準備。

結論

如果想要省時省力找到當前市場 80% 以上職缺,其實只要用 104 跟 Indeed 就夠了。而投遞職缺可以只用 104 跟 Yourator。

也就是平時只看 104 的推薦職缺 & 用 Indeed 搜尋最新職缺,看到有興趣的職缺再多方研究與評估,最後用 104 或 Yourator 去投遞履歷。

其餘補充

Facebook 上的設計師社團其實也可以找到很多職缺資訊 & 甚至可以直接與 PO 職缺的負責人私訊談談,而且會特別去社團 PO 文徵才的公司團隊其實也算是多一份用心,相較之下可以找到不錯的工作職缺。然而我自己非常非常非常少用 FB 也很少上 FB 社團,因此比較沒有什麼可以分享的內容。

最後是分享一下我求職期間為了加強 Routine 效率做的事情。 因為我積極求職的那段期間會定期開電腦,看有沒有新職缺要做研究,因此我Vivaldi 的「Saved Session」這個功能存下各個平台最新搜尋結果的頁面,可以非常高效率又快樂的刷完上述全部網站。

其他瀏覽器應該也有類似的功能或外掛可以做到類似的事情,但我覺得 Vivaldi 非常好用,大力推薦。

開始寫這篇草稿的時候,覺得自己其實是把這些平台當成工具在介紹,有點懷疑這樣的文章到底對求職者有沒有幫助,但回想了一下自己在求職上摔了很多坑後,後期的面試表現其實都還不錯(自我感覺良好),透過瞭解市場上的職缺狀況也幫助我在求職更能找到自己的落點,所以還是寫完跟大家分享。

預祝各位辛苦的設計師們都能順利找到適合自己的理想工作。

--

--

Itsuki Lin
文學少年 & 神話少女

好的創意跟設計是「結合多種領域並要求細節與規劃」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