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美貿易戰對台影響

Gary Hung
BusinessClub.NTHU
Published in
7 min readApr 30, 2019

背景起因:

“貿易爭端源起於美國總統唐納·川普認為在中美貿易中,存在有補助等不公平競爭作法,他於是在2018年3月22日簽署備忘錄宣布干預,並依據1974年貿易法第301條指示美國貿易代表對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徵收關稅,以「懲罰中國偷竊美國智慧財產權和商業秘密」,涉及商品總計估達600億美元。”

當年8月14日,川普簽署備忘錄指示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針對中國在智慧財產權、創新、科技、法律政策,是否損害美國權益進行調查。“美方本年3月22日公布301調查結果認為中國大陸(1)以限制外資持股比例、強迫美商技術轉移;(2)以非市場價格要求美商技術授權;(3)政策性支持陸企在美投資以獲取尖端技術;(4)網路竊取美商營業秘密等。”

“第一波課稅清單針對包括機械設備、電機設備、醫療器材、汽車整車等約340億美元的產品加徵25%關稅;第二波清單針對半導體、電子電機產品、塑膠及製品等約160億美元的重要產品加徵25%關稅;第三波清單則擬針對動植物產品、礦產、化學、紡織、金屬、汽車零組件、自行車等約2千億美元之產品課徵10%關稅”

引爆中美貿易戰的原因錯綜複雜,除了表面上所說的貿易逆差、智慧財產權損失、工作機會流失,也可能有選舉考量,或者是要壓制中國在製造的領先地位。不論是什麼原因,兩大國之間的紛爭,已讓全世界的國家心驚膽顫。

影響範圍:

如上述所提到的課稅清單,這些產業都有許多台商和外商在中國設廠,原本中國製造美國銷售的方式,卻受到加稅而拉高成本,尤其是電子製造業衝擊最大。表面上看起來,只是電子業的製造成本拉高,事實上還會牽扯到非常多的產業。工廠轉移,部分台商回流,資金大量湧入,讓金融業者看到商機,也有帶動房價上漲的可能。面對這波回流,政府該如何設計合適的稅制,並藉機調整台灣製造業的體質,是個非常大的挑戰。

工廠轉移

隨著貿易戰火蔓延,科技製造業成本拉高,為了不讓代工廠低毛利率被關稅吃掉,蘋果供應鏈逐步將大陸工廠轉移,來降低成本和風險。

以蘋果重要代工大廠和碩為例,目前已轉往印尼設廠避險。執行長廖賜政證實,和碩正在東南亞尋找合適的地點,財務長林秋炭更表示,就算川普立刻取消所有針對中國而增的關稅,和碩也不會改變尋找、分散生產基地的計畫。鴻海董事長郭台銘,也許是很有遠見,早在貿易戰開打前,就先決定在美國設廠。

“廣達也為了降低貿易戰衝擊,將部分產線逐步移回台灣,與其他電子代工廠的策略不大相同。而且移回台灣成本勢必增加,要將什麼樣的產品移回來,都還要跟客戶討論,一同分攤成本。不過稅制相當複雜,什麼樣的產品才會被海關認定為中國製造還有待進一步討論。”

金融業搶商機

由於大量的台商回流,許多資金預期也會流回台灣。金融業看到此趨勢,紛紛推出台商回台的特殊服務。除了公司的借貸,到個人的財富管理都有。“玉山銀行成立「台商回台專案小組」,專責協助企業瞭解方案內容,提供上市櫃企業一對一專人諮詢。”

“為力挺政府「歡迎台商回台投資行動方案」,第一銀行配合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辦理總額度新台幣200億元「歡迎台商回台投資專案貸款」,只要是符合方案的適用對象均可與第一銀行聯繫,融資範圍包括興建廠房、購置機器設備與營運週轉金等,必要時可搭配移送中小企業信保基金保證方式,增加企業財務調度彈性,以最優惠利率與最迅速服務提供台商回台投資所需資金。”

“中信金控(2891-TW)旗下中信銀行響應政府推動返鄉投資政策,榮獲由行政院國發基金主辦之「加強推動臺商回臺投資專案貸款」第二期經理銀行,專案貸款額度新臺幣100億元,協助有意返臺投資之臺商企業取得專案融資貸款,促進國內工商發展,提高就業率並加速經濟成長,做返鄉臺商的最佳後援。”

製造業升級

隨著台商回台,政府不僅可以祭出優惠措施,也可以做一些限制,來調整台灣整體製造業的體質。在國發會《歡迎台商回台投資行動方案》中可看到,政府期待回台投資的技術具備智慧化的設計,並且產業領域屬於5+2(綠能科技、亞洲矽谷、生技醫藥、智慧機械、國防產業、新農業及循環經濟)和其他4項者。雖然目前實際響應的還不算太多,但未來指日可待。

國家發展委員會《歡迎台商回台投資行動方案》

房地產利多

“普華國際不動產公司董事長劉博文表示,台灣房地產市場近幾年皆為房價、交易量的修正期,但如今中美貿易戰讓一些台商回流投資,帶動台北市的商辦房市、各縣市一般住宅與設廠的工業用地需求。劉博文分析,近幾年我國房市修正潮讓投資客陸續退場,可明顯看到房市剛性需求的自住買盤回升。而台商回流情況,他認為回台投資者自然需要廠房,因此工業用地近幾個月價格明顯上揚,且台幹回台也會增加一般住宅買氣。”

稅制改善

台商資金回流,要用什麼合法管道?繳稅又該怎麼繳?該不該立專法限制資金用途?許許多多問題都是必須先想清楚的,炒房、租稅公平、熱錢、炒股、反洗錢、資金能否順利投資國內產業等等。

“海基會經貿處饒仁宏處長表示,不僅大陸台商多次籲請政府解決資金回台問題,全球台商也是如此。目前尚無大筆資金回流,問題恐怕出在課稅方面,因有歷史因素,台商難以區分本金與利得,有台商會長提出如果將稅率降低,對於資金回台就有吸引力,用低稅率讓台商合法納稅,讓海外資金透明,這種方式就能達到資金回台一定的效果。”

台灣如何因應:

依據市場需求重新佈局

過去「台灣接單、中國製造、外銷全球」的長供應鏈模式,已經趕不上快速變動的市場需求了。企業必須要縮短產銷流程,設廠的眼光也必須從低人力成本導向,轉為以終端消費市場為主。把生產過程所有的成本(物流、稅務、原物料等等)加起來思考。最低的人力成本未必是最有利的。目前許多代工廠也依據終端品牌廠的要求,將產線移往東南雅地區。在品牌業者的要求下,確實讓品牌業者依然能保持較低的成本,但新拓廠的風險主要還是由代工廠承擔。若能早品牌廠一步發現市場變化,便能夠保有自我優勢。

加速自動化

當一地人口紅利用盡,再轉向人口紅利大的地方,不是個治本方法。要克服人工成本變動的因素,根本之道是提升生產自動化的比例。因此政府才會在《歡迎台商回台投資行動方案》中明定,回台廠商需具備智慧技術。

值得注意的是,過去品牌廠對高勞力的代工業務不感興趣,因此外包給亞洲廠商。但隨著科技進步,許多品牌廠商也逐漸跨入自動化製造,將工廠設在離消費者更近的區域,又能自行掌控生產需求。即使初期成本極高,但長遠來看成本確實會降低。不過當然也有失敗例子,像NIKE曾委託偉創力打造智慧工廠,無奈此計劃失敗了,訂單依然轉回台灣製鞋廠。

透過併購加速供應鏈建置

全球化的時代,各國之間的紛爭和關稅壁壘只會越來越多。為了應付外在難以預測的變動,分散製造是一種做法。但像大部分的台商都是自行前往當地設廠,耗時又得冒大量風險。建議企業可以採取併購方式,省去找地所耗費的時間。全球化佈局,掌握研發和關鍵零組件等技術,在產業鏈中占有更重要的位置。

因此廠商得加強跨國管理能力,如何掌控成本和提升效率,未來競爭關鍵。台商多是屬於人治色彩,但要做跨國經營,IT系統是非常重要的協助工具,可用來協助跨國經營仍然能往同一目標前進。

短期來看,往中國以外的東南亞設廠是分散風險的方式。但長期而言,可能是全球分工重新洗牌的機會。看似中美貿易戰帶給台灣不少挑戰,但相對的也出現許多機會等著我們把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