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海策略:開拓新市場思維模型

Gary Hung
BusinessClub.NTHU
Published in
4 min readApr 15, 2019

好像是上學期,在清華的麵包店開始有點不一樣了。開始變成在有些教室外面有麵包攤位,老闆會定時補貨,不過是無人的良心攤。有一次在風雲樓遇到老闆,我問他為什麼會想改成這樣,他說一方面是租約到期,一方面是節省人力成本。聽起來很合理,但這背後的思考邏輯是什麼?能不能把這個思考邏輯應用到其他領域?一直到近期讀了《航向藍海》一書,才發現這理論挺能解釋這個案的。想用貼近身邊的案例和各位分享艱澀的商業理論。

市場的概略劃分:

一般來講,可以將市場劃分為「紅海市場」和「藍海市場」。紅海,是指存在眾多競爭者的市場,大家彼此廝殺,所以名為紅海。藍海,指的是沒有人開拓的新市場領域。因此在競爭激烈的紅海市場中,新進者想跨入分一杯羹幾乎不可能,而既存的業者也面臨極大的被淘汰風險。所以開闢新的藍海市場,成為各家公司的生存策略。

清華大學小吃部有兩家店在賣麵包,一家是真的單純賣麵包的麵包店,另一家是小七。隨著小七麵包種類越來越多,人潮絡繹不絕,但麵包店經常門可羅雀。學生在小七買麵包,還有組合優惠,搭上一杯飲料是多棒的組合啊。但麵包店的店面就如此大小,飲料也不可能夠多種類。面臨強大的競爭者,麵包店勢必得想想辦法。

思考框架限制:

通常組織的領導人會接受兩個基本假設。一是「市場界線和產業條件已知,這些既定規律不能被改變,必須照著這些規則走」;二是「在激烈的紅海市場中要脫穎而出,只能在價值和成本之間做選擇」。如下圖,通常人們都會陷入1號和2號的選擇,要嘛就是低成本但價值低,要嘛價值高的話成本就要墊高。

圖中黑色實線畫的是麥可波特的生產力前緣

在這一條黑色實線上,都具備相同的成本價值比。為了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勝出,你只有1和2可以選擇,不然是無法在紅海中存活的。這策略不是說錯,而是用在藍海市場中不適用。

回歸到麵包店的例子,每家麵包店的基本架設不外乎是「客人會到店內消費」、「要有人裝麵包也要有人結帳」。高級一點的麵包店,特別美味的麵包又特別貴;菜市場的麵包相對便宜很多,但也相對沒那麼好吃。不管是哪一種,你看到的每家麵包店都是客人停下車走到店內去買,然後再排隊等待結帳。

藍海策略:

藍海策略就是,同時追求創造價值和低成本,結果為下圖中紅色曲線的位置,箭頭就是你要採取的策略。這樣的做法,重新定義了成本價值邊界,顧及成本又能達到高價值。

清華麵包店後來採取的作法是「取消店員結帳的工作」、「到離學生更近的地方開店」。不僅降低了營業成本,也讓顧客感受到更便利的價值。他們直接把麵包先包好,投錢拿了就可以走,而且又設置在教室附近,根本不用再繞去小吃部買麵包。

如何實踐藍海策略:

藍海策略的實踐者,不將產業的既定情況當作已知條件,而是從新的角度重新假設,或者是從既定假設的反面來假設,進而思考在這樣的基礎下,策略該如何制訂和執行。

盧希鵬在隨經濟一書中提到類似概念。 馬雲說: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但後天很美好,但大多數的企業無法活過明天晚上。 因為企業都是從今天來看明天,所以大家都站在同一個假設之下,做出一樣的策略。

我是沒問過老闆是不是像這樣的邏輯思考,但自己覺得藍海策略的基本理論,可以解釋他所做出的策略。但如果這位老闆能夠釐清他做出這樣策略的原理是什麼,想必能在清大賺更多錢。

提出藍海策略的目的,並不是要否定在紅海競爭的企業,而是提出全新的價值主張,讓業者可以從不同層面思考。紅海市場雖然競爭者多,但反過來思考,因為競爭者多,才表示這個市場是有錢賺的。開闢新藍海也有個風險是,市場願不願意買單。紅海已經被市場驗證過了,你也許可以在裡面分得小小的一杯羹,但至少還可能分得到那麼一點點。藍海市場,是未被驗證過的,你要花更多力氣去測試策略是否行得通。

能講得出理論是一回事,能否實踐理論才是真正困難的。事實上藍海策略還有很多的模型和概念,在這邊只提出可以解釋這個個案部分的理論。

參考資料:航向藍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