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你的害怕會——

CHEERYOUGO
bycheeryougo
Published in
Dec 8, 2021

「你的害怕會成為我的害怕,你的軟弱會使我軟弱。」

在美國女孩中有這麼一句飄忽而過的台詞,依然縈繞在看完的隔天應該沈澱下來的腦中。美國女孩說到底是母女間的愛恨情仇,沒這麼嚴重啦,或者說是年少時代拙於表達情緒,也無能為力於分辨細膩的情感,所以擔憂變成了厭惡,恐懼只能用憎恨表達,關切到了嘴邊聽來像挑釁,愛只能藏在心裡。

愛與恨是一體兩面嗎?

很多人把美國女孩和淑女鳥相提並論(沒想到幾年過後這個荒謬片名似乎聽起來也還好)的確,經過那個愚蠢時期的我,真切感受到對母親的期望,想要她再努力一點當個我心目中的母親,同時也感受到她對我的期望,希望我成為她心目中的女兒,但是我們都不知道所謂心目中的那個形象,到底是什麼。不是言聽計從、不是乖巧可愛,大多時候只能指出不是什麼,全然說不出該是什麼……可是難道你就不能更好一點嗎?只能這麼想著。

我愛你,但是我不喜歡你。我不喜歡你並不代表我恨你。

在一部英國影集Patrick Melrose中(我們的BC擔綱主角,值得一看!),這種既愛又恨的情感在父子關係中描繪,不過更複雜一點,因為兒子從小就被父親性侵害,這個事件摧毀了他的人格與人生,讓他對父親恨之入骨(可想而見)但是他又是曾經愛過、深深依賴的父親,受傷的恨意也無法完全抹煞曾經濃於水的愛。

那麼愛與恨似乎全然分離嗎?

也許是、也許不是,只是這兩種鮮明又分明的感情,好像總是勾肩搭背出現。

這一次金馬影展看的《憂傷西西里之歌》是五姐妹之間的故事,夏日豔陽燦爛的西西里,最小的妹妹因為意外去世,這起意外牽扯到其中一個姐妹,在剩下的四個人之間切割出一道無法假裝看不見的裂痕。即便如此,每個人依然照顧著三姐(牽扯到意外的那一個姐妹,長大後變得古怪,大概因罪惡感生出心理疾病)其實每個人也都照顧著每個人。在未明言之中,大家想著不再存在的妹妹,各自悲傷,某些時刻怪罪著對方,其中一幕這個責怪在一場大吵中被嘶吼出來,言語像利刃刺著彼此到血流不止,然而就算在那個時刻,我們都知道她們只剩下彼此,她們永遠依靠著彼此。

同時擁有著愛與恨,令人頭疼,讓人心痛。也許轉到另一面,就發現極端的那一邊。

這種愛恨的矛盾不只在家庭中,在宛如家人的朋友間也屢見不鮮。《憂傷西西里之歌》讓我想到《那不勒斯四部曲》,同樣在明媚的南義,同樣在盛陽下刻劃出殘破敗壞。女主角/敘事者艾琳娜有一位從小就認定的好朋友莉拉,那是她聰明出色的好友,也是因為莉拉的聰明出色,搶盡了艾琳娜的風頭,無論她再怎麼努力,永遠比不上絲毫不用努力的莉拉,小時候是這樣,長大也依然。艾琳娜懷抱著對莉拉的深愛,卻無法在輸了的時候不產生恨意,類似嫉妒。我們大概多少都遇過這種朋友。

如果沒有愛,還會有恨嗎?如果反過來呢?

講了那麼多的愛與恨,講到這兩個字都失去意義了,就像不認識那個看太久的字。日常生活不太使用如此極端的字眼,鮮少提到這麼飽和的情感,要是說到,頂多也是開玩笑或是偏離真正意涵的用法(例如:愛你喔,裝可愛而已)

但是誠如那句話「你的害怕會成為我的害怕……」我學到年幼的孩子很容易受到成人的情緒影響,如果大人有點不確定,孩子就會躁動,如果大人有自信,孩子同時會感到安心,不過想想,即使是成人對成人也是這樣,不是嗎?我是個極度敏感的人,你的憤怒即使不是面向我,也會讓我內心想要扭來扭去逃跑,你的快樂會感染我讓我也變得外向開放,大多時候,就算不是極度敏感的人,也或多或少感受得到。然而,唯有在被愛(也許以及恨)聯繫著的緊密的人之間,害怕會像複製貼上,全然地傳遞過來,而軟弱也是剪下貼上,讓對方也失去勇氣、失去力氣。

你的愛,也會讓我能夠愛;我的恨,或許總有一天會成為對我的恨。

《美國女孩》和《俗女養成記》一樣,忠實又生動的描寫了台灣家庭的複雜情感與過度保守的情緒表達,後者的爭吵戲完全就是我跟我媽的爭吵場面(我是陳嘉玲的角色)。故事結束,人們成長,和解達成,而我們還沒停下的宛如故事的人生,我們成長,和解,卻會一犯再犯,這也是一體兩面,既好也壞。

有時我想,希望永遠不要擁有這麼激烈的情感,脆弱的心靈根本無法支撐。我是祈求中庸和平的天秤,同時我想,就是不願意擁有這麼激烈的情感讓自己受傷,才會不恨誰,卻也不愛誰,可惜了身為人,是嗎?

--

--

CHEERYOUGO
bycheeryougo

Writing down the stream of consciousness/手寫意識之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