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我不是Jo March

CHEERYOUGO
bycheeryougo
Published in
4 min readJan 29, 2020

在Little Women (2019) 的第一幕,Jo先是站在出版社門口,從背影就可以看穿她的緊張,然後她深吸一口氣,走進去跟編輯介紹她(或說她「朋友」)的作品。下一幕是Jo跑跳的離開出版社,在街上欣喜若狂的狂奔,在那一幕我深刻感受到既視感,就好像眼前難掩欣喜之情的Jo跟最棒魯蛇Frances融為一體。後來我想,如果用什麼數學等式來量化計算,

Frances Ha=Greta Gerwig=The creator of the new version of Jo=Saoirse Ronan’s version of Jo

Hence, Frances Ha=Jo

etc. etc.

撇開我胡說八道的等式,Jo跟Frances的確有某種程度的相似:她們不在乎別人的看法、她們懷抱著對某件事物的熱忱往前衝、她們對現實生活完全不妥協(當然後來我們會看到這種不妥協讓她們吃足苦頭,於是她們稍微妥協,可是卻不快樂,最後決定還是一點都不要妥協)。這種人其實很少見,就算不限於電影,在現實也不太容易遇見這樣活在自己世界而且是以一種好的方式甚至讓人羨慕的樣子自溺的人。

如果我不解釋一下其他姐妹的個性,就沒辦法繼續這篇文章了。我很小心的沒有暴雷,請安心服用。

大姐Meg是個相對傳統的女孩,因此接受當時女性的命運,也就是結婚生子;二姐Jo如上文提的是個較為「男孩子氣」(警告!這邊政治不正確但總之)第三個姐妹Amy介於Meg和Jo,她似乎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但她沒辦法像二姐一樣這個放手追求;小妹Beth是最乖巧也最善解人意的一個。

當我在看電影的時候很自然就把自己投射到Jo身上,畢竟我真的希望也努力成為一位作家,可是當我發現很多人都覺得自己是Jo,就讓我開始思考真的嗎?我是說,我真的是這樣的人嗎?

結論是,與其說我覺得自己是Jo,毋寧說我希望成為Jo,或者也可以說,在我心裡我的確是Jo,但表現出來的、在日常生活的、讓別人看到的一面,大概並非如此,也許在他人眼中我更像是Meg或是Beth,總是小心翼翼、總是讓別人替我做決定。是生活環境、是社會架構、是儒家思想,總之有太多原因讓我們壓抑自己,形塑成一個不敢替自己說話、害怕讓別人受傷的人。但是像Jo這樣個性的人也並非這麼美好,儘管電影呈現出來的樣子似乎令人嚮往,換個角度想,她其實很自私、很魯莽、而且肯定很容易做出讓自己後悔的決定,總而言之,無論擁有什麼樣的個性,都難免有另一個面向會造成生活的不甚理想。

所以我真的是Jo嗎?如果不是,我應該要努力讓自己成為Jo嗎?那你呢?

當我想著關於這部電影裡角色的各種事情時,產生了另一個想法。當然,Greta拍的這部Little Women一定會留在電影史上,一面倒的好評價也不用多說了,不過她使用的文本本來就相當出色,讓我在這裡定義我說的好是指什麼:這個作品無論電影或者原著,利用四個性格相當不同的主要角色,讓讀者可以投射自己或是反映出自己的慾望,所以很多人在Jo身上看見自己對夢想的熱情,在Meg身上看見不得不做出的妥協,等等、等等,當你投入在這個故事裡,你既是旁觀者又是其中一個角色,你在這個故事裡也在自己的故事裡。不是很多作品都可以投射或反映的,但是似乎非得要讓讀者觀者能夠投射自己和反映自己,才能夠在故事結束之後留下任何一點什麼。

這個故事在我身上留下了,以故事本身來說是希望成為Jo/Frances Ha的慾望和期許,以後設角度來說我好像知道為什麼連我都不能被自己的故事感動。

故,這真的是一個很棒的作品,更別提它呈現了女性在那個年代甚至到今日都還面對的困境;就算你不是女性,這個成長故事可以讓所有人共感。就讓我以對Greta的敬佩結束這篇文章(也許其實我是想成為Greta)。

--

--

CHEERYOUGO
bycheeryougo

Writing down the stream of consciousness/手寫意識之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