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心得】《安娣,給我一份摻摻》帶你透視進擊的新加坡

林宇軒
聽語軒.聽宇軒
7 min readJul 25, 2018
Photo by Chen Hu on Unsplash

問起對新加坡的印象,大多數人會想到規劃良善的整潔市容、高薪高競爭力的工作環境,新加坡基本上被認為是進步的象徵,柯P上任台北市長之後,還曾說過8年內要超越新加坡。先不論超越新加坡這件事到底有沒有可能,我們常常把新加坡當作目標,嚮往星國各式各樣的優點,卻忘記去思考新加坡的發展模式是不是只有利沒有弊?

而這本書──一如副標所說──要帶你透視這個進擊的小國,了解新加坡各種不同的族群文化交織的結果、政策推動之後的發展。如果你好奇在新加坡這麼多不同族群他們究竟如何共處、各族群的語言如何演變到今天的樣貌的?如果你好奇新加坡現代化的過程,又或是好奇新加坡人怎麼樣看待李光耀一手建立的這個「新加坡式民主」?那麼我想這本書正是你所需要的,你可以在裡面找到許多的解答。

閱讀這本書,就好像跟著作者萬小弟(本名是萬宗綸啦,不過叫他的粉專名字比較親切XD)一起經歷他的一年星國留學生活。萬小弟用一種像是遊記的口吻在講述他遇見的故事,讀起來很輕鬆,就像在聽他講故事一樣。

雖然讀起來沒什麼負擔,卻不用擔心知識含量太低。萬小弟總能信手拈來許多新加坡的歷史背景,或是運用他地理學和社會語言學的專業,用我不曾想過的角度切入討論事情。他每每能在看似平常的對話或生活情境裡找到施力點,延伸討論背後的社會、文化、語言或政治彼此的交互影響。

Photo By Charles Haynes on Flickr

例如在《作伙呷飯》這篇,他提到了新加坡很常見的「小販中心(Hawker Centre)」,去過新加坡的朋友應該會注意到,這種小販中心或熟食中心幾乎是每隔幾個街區就會有一個,我第一次到那裡吃飯的時候,只覺得「哇!新加坡的規劃也太好了吧,連攤販都可以弄成這樣」,清潔與整齊度也是台灣的夜市不太能比擬的。

我對這種小販中心的印象與感嘆大概也就僅止於此,但是萬小弟卻能告訴你小販中心的由來。一九五〇年代的新加坡還是個能聽到小販叫賣的城市,而當新加坡要開始快速發展、邁向現代化的時候,他們對政府來說就是個扣分的項目了,從那時起政府和小販們就開始拉鋸,政府推動政策逼迫攤販們進入小販中心,小販中心的發展消滅了生猛有活力都市景觀,卻也創造了一個各民族飲食文化融合的機會,也才慢慢轉變為現今我們看到的樣貌。

幾乎篇篇都是這樣的深入,卻又是非常引人入勝。像我這樣很愛去在旅行時參加當地的Walking Tour、很愛聽那些城市發展歷史的人來說,這本書的每一篇文章,都像是在聽故事一樣,而作者就是那位Tour裡主講的導遊。

其中我最有感觸的一個部分,就是關於身分認同和兩岸間差異的部分,我想這是每一個在國外念書過的人多少都會碰到的話題,甚至是問題了。雖然我去瑞典交換學生時也是認識了幾位來自香港、廣東還有東北的朋友,但和萬小弟所遇到的衝擊,我相信我是少得多。

我很喜歡他用各種不同的對話來帶出這樣的主題,讓我重溫交換時和許多中國的同學們互動的衝擊,回想起那些片段不禁令我莞爾。例如:

「天啊!你講話好像台灣偶像劇裡的男生!」這個我也遭遇過。

或者被巴問是不是都怎麼樣說話,他朋友說「小S都是這樣說話的」,而我則是被問說:「你們是不是都跟周杰倫一樣講話?」真是哭笑不得呀。

他的福建朋友被其他中國同學說有「台灣腔」,而我也遇到來自汕頭的朋友被其他同學說講話很像台灣人。

另一個困擾他的問題,是在英語授課課程中遇到老師問這個問題:

“Who won’t identify themselves as an ethnic Chinese?”

畢竟在英文的用法裡面Chinese 可以是中國人或是華人,對我們來說這個情境大概就是一種充滿尷尬與不知道該怎麼解釋的狀態。老師說:

“We have people from PRC. We have Chinese Singaporean, and we have Chinese Malaysian.”

老師看了作者一眼,然後說:

“I don’t know if Taiwanese would identify themselves as Chinese.”

作者一時語塞,全班就哄堂大笑。接著一位馬來西亞大哥舉手,說他的台灣朋友跟他說:

“People from mainland China would identify themselves as Chinese.” 他講的大概是外省族群吧。

我讀到這裡也是覺得很有趣,我在交換的時候倒是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別人問都直接說台灣人,從來不會說自己是個「台灣華人(Chinese Taiwanese)」。不過卻讓我想起有次和一位日本同學在聊到香港的朋友們,他一開口就說了「Hong Kong-nese」之後就停頓了一下,我們接著相視而笑。大概是香港人都說 “I’m from Hong Kong.”所以我們就很直覺的幫他們加上字尾了,還好附近沒有中國同學,不然應該會一陣尷尬。

李光耀曾說:「我常被指控干涉個人隱私。是的,如果我沒做、如果我不曾做過,我們(新加坡)不會有今天。」圖片來源:CNN news

萬小弟在書裡面介紹的新加坡,除了社會文化的討論之外,當然也少不了介紹新加坡的發展歷程。從新加坡的殖民時期的歷史背景,到建國後李光耀治國的階段、甚至是近期李顯龍時期的執政態度,我們能在其中看到新加坡的務實。

政府的態度是為了經濟發展,限制部分的人民權益,也是符合大眾利益的。新加坡建國一代的思維尤其是如此,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新加坡是在敵人環視的情況下,脫離馬來亞聯邦獨立建國,他們意識到國家處於危急存亡之秋,他們沒有因為政府限縮人民權利就走上街頭,而讓社會維持穩定,讓政府得以專心拚經濟。他在書中寫道許多建國一代的想法:

新加坡的輝煌成就是建立在建國一代的犧牲與奉獻之上而來的,一個根本沒有參與過這段歷史的外國人,又有何資格來對新加坡說三道四呢?

他的新加坡朋友說,有些人認為不在新加坡的外國人評論新加坡無所謂;但是如果來新加坡讀書,領新加坡薪水,又用新加坡資源,你就沒有一面享受,又一面批評的正當性,否則「你就滾出去」。他說:

所以基本上,重點不在於外國人能否批評新加坡,而是外國人是否在得了便宜後又賣乖?

讀到這裡,我才終於了解為什麼「新加坡式民主」能夠繼續存在的原因。我想對於解嚴後才出生的我們這一代而言,以經濟發展為理由,要我們為了國家犧牲、「共體時艱」,真的是不太容易理解或接受吧。

讀完這本留學見聞,彷彿身歷其境,和他一起在新加坡待了一年一樣。我必須說並不是所有人的留學見聞能寫得如此知性,有深刻的主題,筆調卻又能如此輕鬆好懂。

推薦這本書給每個對新加坡社會文化想深入了解的朋友,親自打開這本書,去探索這個與我們有點像,卻又差異很大的島國!

謝謝你讀到了最後,拍手是我很大的支持與鼓勵,也是我繼續寫下去的動力!因此想邀請你利用拍手,告訴我你的想法:
「1個」拍手:我讀完了,到此一遊。
「2–10個」拍手:單純喜歡這篇文章。
「11個以上」:覺得「分享閱讀心得」的文章很棒!
越喜歡可以拍越多,讓我知道你對這篇文章有多喜愛~

--

--

林宇軒
聽語軒.聽宇軒

努力在科學傳播的領域打滾,正在練習如何說好故事。歡迎來到我的實驗場地,這裡記錄著我的閱讀和生活中的所思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