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不會被機器取代的人】|Caii咔喉咿智能語音

Caii咔喉咿 AI智能語音
Caii AI
Published in
11 min readDec 10, 2019
不會被機器取代的人|銀翼殺手2049

「根據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的報告表示,美國有 40% 的工作職缺在未來 10 年可能會因為自動化而消失…」

「權威報告示警:AI將帶來矽谷失業潮!數據顯示工程師比藍領更容易被AI取代…」

「飯碗不保了?「AI律師」讀訴訟文件只需幾分鐘,lawtech將搶走3萬律師工…」

這類AI取代人類工作的新聞想必你已不陌生,隨著AI人工智慧的時代離我們越來越近,人們發現不管是體力勞動、腦力勞動還是創造性勞動,似乎有越來越多工作人工智慧都夠勝任。

那麼身在這個趨勢中的我們又該怎麽辦呢?換句話問:

「有哪些工作是人們不願意(不需要)讓AI替我們做,而只希望人類去做的呢?」

在正式開始闡述前,小編先告訴你答案:和人際交往有關的工作。

談到這個問題,除了學者研究外,絕不能跳過的就是這本由《Fortune》資深記者Jeff Corwin寫撰寫的《不會被機器替代的人》(Humans Are Underrated: What High Achievers Know That Brilliant Machines Never Will)。(台灣沒出版,僅簡中版)

《不會被機器替代的人》(Humans Are Underrated: What High Achievers Know That Brilliant Machines Never Will)by Jeff Corwin

《不會被機器替代的人》,副標題是「智能時代的生存策略」,小編想要談書中提到的兩個問題:

1. 哪些事雖然可以被機器替代,但是我們還是想要人來做?

2. 面對AI盛行的未來,我們應該培養哪些技能來適應時代?

而這三個論點基於兩個假設前提:

1. 一個是未來社會的運行最終要由人掌控,並且為人服務,機器不會成為社會的主宰者。

2. 在未來,機器人不會跟人類一模一樣,總是能看出差異的。

一、〖哪些事雖然可以被機器替代,但是我們還是想要人來做?〗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儘管許多工作「機器早就能替代我們,但是只要和人際交往有關的事情,我們就不願意被機器替代。」例如:

  1. 決策相關的工作:公司CEO、國家領導者…我們在關鍵決策上不會想去聽機器的意見,我們相信一個成熟的領導者做出的判斷。
  2. 服務性的工作:比如我們經常提到的醫生,盡管機器可能對病情診斷得更好,但是我們在生病的時候,還是想要找一個資歷豐富的醫生確認一下,這和診斷的準確性無關,我們就是有這種需求。

兩點有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的數據:

從2001年到2009年,美國的事務性崗位和生產性崗位,一共減少了340萬個,包括出納員、結賬員、技術工人等等,這些工作都需要一定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但很少跟人打交道。相反像醫生、教師這種,既需要專業知識,又強調與人交流的工作,卻增加了480萬個。

數據表明,只要是和人際交往有關的工作崗位,就不會因為計算機飛速發展而減少,反而工作崗位會有所增加。

現在最常聽見的一句主管罵人的話是:「你有沒有帶腦袋來上班啊?」

有趣的是,幾十年前福特汽車的創始人亨利・福特曾這麼說:「為什麽我每次只想要一雙手,但總是還要來一顆腦袋?」

前後一對比,剛好可以作為兩個世代的對比:「人模仿機器的年代」與「機器模仿人的年代」。

A. 人模仿機器的年代

因為工業化與流水線生產的趨勢,生產流程需要人把自己訓練得像機器一樣高效,隨著效率越來越高,人類變得像是機器的延伸,然而隨著技術的發展,當機器能做的事變多了,也就不需要人了。

B. 機器模仿人的年代

隨著工業化發展到一定的程度,人們為了進一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開始試圖用機器來模仿人,機器成為人的延伸,然而隨著機器的發展,機器能做的事越來越多,一樣也就不需要人了。

從「人模仿機器」到「機器模仿人」,我們經歷了從一開始的模仿機器,到機器成為我們的一部分,再到機器變成另外一個自己,替代我們工作,這樣一個演化過程。

那問題來了,當最終人們能夠覆制自己,而且覆制出來的機器比我們更強時,模仿機器的這條路似乎已經走到頭了,那麽然後呢?人類以後就得朝相反的方向發展,也就是回歸人的本性,做更有人味的事情:

也就是說,在未來,我們說一個人優秀,不是說他做事的效率多高,不是他掌握了多少知識,而在於他的所作所為更像一個人。

那什麼是人類與機器最大的區別呢?

根據人類學家唐納德·布朗在1991年編纂出版的人類共性列表,裏面列出了一些人類共有的特性:同情心、反對吝嗇、會哭、愛笑、在乎平等、理解互惠、人人都有自尊等,這些特質是人類共有的特征,沒有例外。

而這些這些特質都涉及「人際交往」,換句話說,科爾文認為,人際交往技能是人類社會普遍高度重視的一種技能。

從行為心理學的一些例子裡可以得知,即使模型分析很準確,但我們天生不喜歡從冷冰冰的數據中得到結論,雖然是謬誤,但這種偏好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好消息。為什麽?因為這意味著,在即將到來的人工智能時代,「即使在許多層面機器比人更聰明,很多工作我們還是希望由人來做。」

我們希望和真實的人發生聯系,我們需要在面對面的交往中建立信任。

基於上述的需求,我們的思考就可以轉換一下課題:

舊思維:「哪些工作不會被機器人取代?」

新思維:「哪些工作即使機器比我們做的好,我們也還是希望由人來做?」

“我真希望我是真的人類。”|銀翼殺手2049

二、〖面對AI盛行的未來,我們應該培養哪些技能來適應時代?〗

說到與人交際的能力是重點,那「什麼是與人交際的能力呢?」

有三項技能格外重要,他們分別是:

  1. 同理心
  2. 團隊合作的能力
  3. 講故事的能力

A. 同理心

作者給同理心的定義是:「理解對方的感受,並做出恰當的回應。」

我們在跟別人交往的時候,理解對方的感受並不難,難就難在如何做出恰當的回應。Jeff Corwin引用了一項研究表明:「同理心強的醫生更了解病人,做出的診斷也更準確。」同時如果護士或看護有較強的同理心,願意花時間與病人相處和交流,病人會更願意服從醫生的治療方案。

另一項涉及2100多名糖尿病人的研究表明,那些由同理心強的醫生主治的病人,能更好地控制血糖和膽固醇水平,急性並發癥發作的概率也更小。

從這點我們可以發現:同理心不僅有助於構建良好的醫患關系,還能切實提高治療效果,換句話說,同理心已經成為醫護人員的重要競爭力。

之於組織來說,同理心還能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比如世界上最大的旅遊服務公司美國運通公司,他們對Call客部門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有一條是:「對於新進員工,最加分的經驗是有沒有在高級旅館或郵輪公司工作過。」

他們的想法是,這些從事高級服務的人除了懂得細節外,多半富有同理心,喜歡跟別人打交道,可以更好地跟客戶建立聯系。

從上述我們可以得知:因為所有的產品和服務都是面向客戶的,因此…

「同理心可以幫助企業理解客戶的真實感受,從而優化產品和服務體驗,提升企業競爭力,這可不是一個AI機器人可以提供的。」

我好喜歡她…|雲端情人

B. 團隊合作

團隊合作這件事說起來簡單,但想做好可不容易。實際上,只有少數團隊能做到高效率的產出。

由麻省理工學院等3所院校組成的研究團隊,就對這個問題進行了研究,他們發現:「影響團隊效率最關鍵的因素,不是團隊成員的智力水平,也不是明確的職責劃分,而是團隊成員的交往行為,符不符合『思想流動』模式。」

什麽是「思想流動」模式呢?就是每個人的想法都能在大家的腦海裡共享。

這有三個特點:
1. 每個成員在發言的時候語言很簡練,但是貢獻的想法卻很多。
2. 團隊成員能對他人的想法給出即時回饋,不斷的用“這個想法好”,“你說的對”這樣的正面語句鼓勵對方。
3. 所有成員都會貢獻想法,人人說話的機會均等,這就保證了想法的多元性。

總的來說,高效團隊裏每個人就像往一條河裡注水,每個人都貢獻一點想法,最後就能匯聚成一條思想的大河,碰撞出精彩的點子。

你可能會想,現在不是流行遠端工作嗎?事實上遠端工作有根本性的殘缺,他卻乏面對面交流時的「視覺信號」,比如手勢、語音語調、表情等,這些訊號對於建立團隊成員之間的信任很有效。

因此你會發現,扁平化管理是這些年來的主流,其目的就是提高團隊成員的溝通效率,而機器人雖然在溝通效率上能幫助人類,但是啊…

「機器人在促進團隊交流,產生新想法上就無能為力了。」

機器人的故事,由人來賦予意義。|鋼鐵擂台

C. 講故事的能力

比起數據報表和單純的事實陳述,講故事是表達觀點的一種很有效的方式,更有感染力,也更容易被記住。

而寫故事其實是有套路的,一個生動的故事要有矛盾和衝突,也要有起承轉合。而我們也知道,現在已經有許多AI能做到「創作小說」這件事,那人類又有什麼優勢呢?

Jeff Corwin認為,故事的價值不僅在故事本身,更重要的是它是由人講出來的。

一個小故事:

「一位名叫丹寧的律師,曾在世界銀行工作,有天丹寧突然產生一個想法,他想利用工作的便利,通過自己的扶貧經驗來幫助世界上的窮人。

起先,丹寧拿著堆滿圖表的幻燈片講這些知識,發現幾乎沒有人願意聽。後來他轉變了策略,開始向聽眾講故事。丹寧的演講效果特別好,他的故事被廣泛傳播。在見證了故事的影響力後,丹寧決定更進一步,把之前演講時最有影響力的故事整理成冊。這一次丹寧發現,人們對這些印在紙上的故事根本沒什麽興趣…

人們喜歡聽人說故事。」

為什麼會這樣呢?兩個原因:

  1. 共鳴: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講故事與聽故事的人,大腦活躍的區域是一致的,這效應被稱為「神經耦合效應」,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共鳴」。
  2. 相信:從人口裡說出來的故事更容易被相信,因為聽眾可以通過演講者的表情、聲音和動作,判斷他的真實意圖,雖然這種判斷並不一定正確,但我們更容易相信。

總結一下,作者為我們總結了人際交往中最重要的三種技能:分別是同理心、團隊合作能力和講故事的能力。我們可以看到…

同理心有助於相互理解、團隊合作有助於思想碰撞、講故事有助於觀點表達。這些人際交往技能是人類特有的,同時可以為組織帶來巨大價值。

跟你說一個故事。|變人

三、〖我們又該怎麼運用AI人工智能呢?〗

舉Caii咔喉咿的AI智能語音服務為例,我們一想到AI智能語音、就會直接聯想到「取代傳統人工講電話的能力」,事實不然,因為「AI智能語音雖然能複製聲音、話術、自然的對應,但在技術的限制下,他終究無法判斷人類的情緒。」

A. 兩個場景

  1. 電話推銷
    AI智能語音能替與客戶進行互動(請聽下面的範例),做到「很像是人的程度」,但其做大的作用依然是初步篩選意願,而要到最後的成交階段,依然必須透過人來處理。然而,AI語音在推銷上最大的用處於焉揭露:替你節省篩選客戶的時間,節省人力。

2. 行銷互動
「嗨,我是阿妹啦。」
「阿妹?」
「張惠妹,阿妹啊?」
「阿妹?我還蔡依林咧。」
「我真的是阿妹,我打來是要跟你說,我在小巨蛋的演唱會開賣啦!」
「咦?你真的是阿妹…你…」

原本簡單的通知電話,現在可以增添互動環節,也增加消費者的印象,然而,「人」依然是主體,沒有人的IP,智能語音在行銷上也失去存在的價值。

B. 就算AI做得比我們好

講到這想必你已經有一定的概念,在AI年代我們需要掌握的是那些「就算AI做得比我們好、我們依然希望由人來服務我們」的行業與技能,而技能則包含了「同理心」、「團隊合作」與「講故事的能力」。

因此,也別惶恐,每個技術交替的年代、總會出現大量的專業被淘汰,同時,也會帶來許多原本價值沒這麼大的專業被需要。

而這些專業都有一個本質:能夠善用這個年代的技術,也就是善用人工智能。

by (很有同理心的)C編

別離開我。|AI人工智慧

如果有興趣瞭解「Caii咔喉咿AI智能語音服務」,立刻上官網免費體驗,和Caii的AI機器人Cara聊聊吧!(指下)

Caii智能語音機器人,徹底改變行銷的聲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