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樂部理論:夜店為什麼讓女生免費入場?「女生是產品」只說了一半

Oriel Sun孫大翔
CallDaddy摳老爹
Published in
8 min readApr 28, 2018

為什麼寫這篇文章?

這篇文章起源於今早我讀到了這篇文章 夜店為什麼允許女人免費入場?,內容大概可以用一句話講完: 「如果你沒有為此付出,那麼你是產品中的一部分(if you’re not paying for it, you are the product)」

其理論表示 提供免費產品作誘餌,通過轉化機制,將一個市場轉移到另一個市場,進而挖掘出盈利點。如夜店允許女人免費入場,因為女人越多,夜店就能從男人那獲得更多利潤。

對此我有另外一半不一樣的見解想要分享,所以寫下這篇文章。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當然可以說「沒有付出的人都是產品的一部分」

畢竟講出這個理論的人是拿到諾貝爾經濟學獎的Jean Tirole,我必須說,站在「經濟學」的角度,我是完全的認同,只是要解釋「提供免費產品作誘餌,通過轉化機制,將一個市場轉移到另一個市場,進而挖掘出盈利點。」這件事情,光從經濟學的角度恐怕是不夠的

原文稱夜店讓女生免費,是因為女生是產品的一部分;同理,球衣廠商免費贊助潛力球隊、壓寶潛力MVP的作法也是一樣。

會有這樣的詮釋是因為經濟學理論上把所有事情用「供給」跟「需求」來解釋的緣故,但事實上並非每件事情都可以這麼被二元的分割。

如今的商業模式已經不像過往單純,我想用社會學的角度來看這件事:事實上是,去參加lady’s night的女生並不覺得自己是「產品」,更精準的來說,他們樂此不疲,也獲得了他們想要的服務,

所以與其物化的稱他們叫「產品」,應該被詮釋的是「策略合作夥伴」。

夜店示意圖

俱樂部社交理論(Clubby Theory):市場上不再有點對點的供需關係,而是更宏觀的「群體需求」

產品和策略合作夥伴兩者不同的是,「產品」它是被消費的,但「合作夥伴」則是獲得利益的一方,當我們把「男人為了女人而去夜店」作為主體的時候,難免我們會認為「女人是產品的一部分」,進而得到「夜店給女人免費入場」的結論。

盲點在於,這樣的結論完全弱化了「女性也有狩獵需求、與飲酒作樂的渴望」

於是老爹我試圖把這樣的關係用較為複雜的「社會關係」來解釋,得到的就會是「夜店」、「男性」與「女性」三者平等的群體關係:三個不同的角色群體,為了各自的需求而匯集在一個俱樂部上交流互動,而在這個基礎上,他們彼此都是彼此的合作夥伴,我稱它叫俱樂部社交理論(Clubby Theory),以下簡稱俱樂部理論。

在俱樂部的關係裡,每個合作夥伴都有其價值的高低不同

同在一個俱樂部裡,每個獨立的個體卻有著完全不同的價值貢獻,

例如一個天使臉孔、魔鬼身材、人緣又好的「合作夥伴」,能夠產生的價值事實上遠比其他普通人更有價值。

換言之,當我們試著從「社交關係」來解釋這個理論,當社會影響帶來的利益大於單純經濟利益的時候,合作彼此會決定給出更多的「好處」

舉例來說,夜店發給社會價值更高的女性消費者VIP卡,能夠快速通關甚至較容易取得包廂優惠,甚至進一步付他薪水請他當夜店公關,喝免費、玩免費,還有錢賺;

而換到女生的立場,因為能取得更好空間的夜店、更多美酒及帥哥的夜店,使女生在參與這樣的俱樂部活動時更加用心打扮,穿得更辣;

而正因為匯集了更多更辣的女生,男生也願意付出更多的錢,並購買更高級的行頭去參與這些俱樂部。

把它拆解成兩造之間的關係時,都是供需可以解釋的;但是當它變成了三方或者更多元的關係時,就成了社會關係的範疇,也就是俱樂部社交理論(Clubby Theory)的核心。

俱樂部理論的延伸應用:媒體及社會關係

同理可以解釋到媒體關係,先前臉書爆發販賣使用者個資的爭議時,國外媒體做的統計數據指出,高達42%的人認為臉書應該要為使用他們的個人數據資料而付給他們相關費用。

這是一個媒體業爭吵很久的議題:到底我要付錢給媒體言,還是媒體採訪我要付我錢?

當我手上有非常具有社會價值的「獨家新聞」,媒體需要透過各種關係、資源甚至金錢的付出才能得到它,例如總統或知名企業家的專訪;

反之,商家為了徵求曝光則需要付出極大的廣告成本來購買版面曝光。

上面這兩段話我想大家都看得懂,因為它是簡單的「供需問題」:誰需要誰,誰就應該付出代價。

而套用在俱樂部理論(Clubby Theory)裡這件事就變成了所謂「公關操作」的手法了,

在俱樂部理論裡,我們把供需拿掉,加入社交價值,也就是時間與情感等等的變化因素。結果很有趣,媒體為了取得商家未來的廣告預算,在你最需要的時候提供免費的版面曝光給你,就如同臉書免費的自然觸及一樣。

俱樂部的本質是社會價值的交換,而非商業利益的交易

既然談到了免費的自然觸及,我最後想說的是「社群」。

社群媒體其實是最容易解釋俱樂部理論(Clubby Theory)的產品,很多人會一昧的以為,我們之於臉書這樣的新媒體「被當成了產品販賣」,

這樣的說法其實也只對了一半。

換在俱樂部理論裡解釋,我們當中的一些人何嘗不是「樂此不疲」的享受這一切,不只沒那麼在乎個人隱私,反而如同藝人明星一樣希望被更多人認識、找到、看見。

也許這些人從來沒有在臉書上面付錢買過廣告,但是這些人因為看重「線上社群提供的社會價值」,所以願意付出更多的成本來經營線上社群,而他們透過付出時間經營線上社群,來換取臉書提供給的免費自然觸及,這其實是一種社會價值的交換,而不單單只是商業利益的交換。

社交本身就有價值,營利只是價值體現的一小部分

站在一個更宏觀的立場來看,我的結論是:「社交本身就有價值。」

當有人要開一間牛肉麵店的時候,你不會問他要怎麼賺錢,

廢話,當然是賣牛肉麵啊!

當有人說要開按摩店,你不會問他要怎麼賺錢,

廢話,幫人家按摩啊!

但是當有人要做媒體,我們卻會說:

不好做哦…你要怎麼賺錢,賣廣告嗎?還是辦活動、賣產品?

奇怪了,既然要做媒體,我就是賣媒體啊!

如果站在商業經濟的角度來看,「媒體以賣廣告作為商業模式」是對的,但廣告的本質不就是媒體嗎?從做媒體的角度來看,無論是廣告、新聞稿或是專訪,真正有價值的都是「內容」,但是「媒體本質」不變。

那版面是什麼?用數位時代的角度來看,版面就是「流量的體現」而已,版面越大越多,意味著流量越大,

賣流量、版面的人不應該被稱為是媒體人,那另有專業的人在。事實上他們更像是貿易業,進貨一大堆版面,然後分批賣掉賺取差價,這群人到了這個時代就變成提供類似聯播網之類的服務。

世紀大問題,搞一個社交產品到底要怎麼獲利?

多數的社交產品都把自己定調成媒體,安插一些版面之類的賺取廣告收入,那是因為沒有人認真的去思考「社交的價值」在哪裡,

所以直至今日,我並沒有看到市場上有任何一個「社交產品」,充其量只是「通訊產品(IM)」或「媒體(Media)」而已。

呈前段,當我今天要做社交產品,大家第一句話問我「要怎麼社交變現」?

廢話!當然就是賣社交方式啊!

坊間也有一大堆社交課程,教你如何更快速、有效率、凸顯個人優點、創造自己的「社會價值」,這不就是大家期待的社交生活嗎?
給人更好的第一印象、在群體裡有所貢獻,並在貢獻中有所收穫,讓自己跟身邊的人變成更好的人,這就是社交的意義。

給人更好的第一印象、在群體裡有所貢獻,並在貢獻中有所收穫,讓自己跟身邊的人變成更好的人,這就是社交的意義。

因為現在還沒有人相信這是有價的,但如果我們去想想平常花了多少時間、金錢、資源在無意義的社交上,而如果有個工具更好的解決了這些問題,我們會發現,這個工具其實非常的「有價值」。

如果我們認同了社交本身是有價值的,為什麼還要去賣媒體(賣廣告)、賣流量(版面)或是賣課程活動呢?

另外一個選擇是,讓我們專注地把社交關係管理做好,

而社交不應該從商業價值出發去思考,應該要從「社會價值」出發。

其實根本沒有俱樂部社交理論,只有一個你應該知道的社交產品CLUBBY

俱樂部社交理論(Clubby Theory)是筆者自己提出來的,根本不存在,只有一個即將上線的俱樂部社交產品:CLUBBY

我們力求讓大家在網路上輕鬆地建立自己的私人社交空間,專注在社交上的「弱連結」與「資訊篩選」,

如果你有興趣參與,歡迎點以下連結或連繫我:

CLUBBY俱樂部社交- 在網路社群裡留下一點私人空間https://clubby.us/

同時我們也正在招募新夥伴,歡迎加入Clubby的行列:

後端工程師:C# 、.net、 SQL server、 Linq(加分)、 Entity Framework(加分)

前端工程師:Html、jquery、javascript、CSS

Email:service@unbiggie.com

--

--

Oriel Sun孫大翔
CallDaddy摳老爹

Branding Consultant、Businessman & Writer。媒體出身,以前做的是內容代工廠,寫的是別人的故事;現在我要做內容軍火商,專門生產能讓思想爆炸、社會翻轉的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