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都在用IG?決定投入前最好再想一想

Oriel Sun孫大翔
CallDaddy摳老爹
Published in
6 min readMar 2, 2018

--

為什麼寫這篇文章? 當老闆還看的不是很懂就要我投入大把大把的銀彈進去IG經營和廣告投放,談怎麼做之前先想想該不該做?

畢竟網路啊!它現在仍是年輕世代的產物,如果可以讓自己看起來像是個很懂網路的數位咖,就能讓自己的身心靈乍看之下都還年輕充滿朝氣,於是近幾年來研究或追逐年輕人的喜好成了市場上的顯學,就像是女人都想永保年輕一樣。

市調公司宣告Facebook過時已經不是新聞了,而媒體嗜血,看到這些數據,當然也就抓緊這件事情猛打,「年輕人現在都用Youtube、IG」、「老人才用臉書」,斗大的標題可把大家嚇壞了,怎麼學會使用臉書也才幾個月前的事情,一下子就說我過時了?而眼睛才剛望向經營IG,媒體又宣判了IG死刑,心想難道年輕人又要轉移陣地了嗎?

(延伸閱讀:反Instagram浪潮助攻?Vero一天突破50萬註冊用戶)

在緊張之前,也許我們先靜下來好好思考一下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畢竟廣告預算從傳統媒體到網路媒體,從Facebook再到IG,這樣的一窩蜂,你說大家真的看懂了甚麼?十個有九個大概也是霧裡看花,別人這麼說,我就跟著那麼做罷了。

編按:這裡談的是關於廣告行銷,不是那些為了年底選戰跑到IG上耕耘,好讓自己看起來很懂年輕人的案例。畢竟他們的重點是年輕的形象呀。

圖片截自創市際原文

這已經是2015年底的統計資料,可以看出當時使用者在Facebook與Instagram的發文比例正通過黃金交叉點,在那後來的兩年,IG推出了新的功能,也有了更長足的發展,更多的數據有興趣可以自己去找找。

然而上面這個統計數據是自己在跟自己比較的,也就是之於我自己這個人,我選擇發布照片的管道是IG或是FB。我找不到開放數據來驗證年輕人是不是都使用IG,所以今天就用商業策略的邏輯思考來驗證它:假設年輕人都使用IG是真的,那年輕人使用IG的原因是什麼?我們先從IG的崛起歷程開始談起:

1. Instagram的誕生,是一個從工具轉平台的發展策略

From tool to platform(從工具轉平台) 是許多平台性產品的發展策略,其中最為經典的莫過於Instagram了。

「2010年10月份推出,Instagram是一個濾鏡APP,讓使用者可以用手機拍下照片後,套上不同的濾鏡效果,並分享到像是Facebook、Twitter、Tumblr及Flickr這樣的社交平台去。」

如果有點想像力,馬上就可以從這段維基百科抄來的簡介發現這隻巨獸是怎麼崛起的:想像IG原本是一家「代工廠」,專門代工生產一張張美麗的照片,再賣給像是FB、Twitter這樣的「通路商」。剩下的故事讓我們用膝蓋去想,哪間代工廠搞到後來不想把通路也給吃了?如果不搞通路,也得想辦法生產個自有品牌的產品來大賺一筆(註:例如同期的競品像是美圖、美拍轉投入硬體開發),畢竟大半的利潤都被通路、品牌給吃乾抹淨了。

而濾鏡的產品特性,吸引到的當然是大批的年輕使用者。原因無他,愛拍照的都是年輕人,畢竟濾鏡終究只是濾鏡,既不能消掉臉上的皺紋,也沒辦法隱藏隨著歲月變形的身材,自然沒辦法打到40歲以上的族群。

2.發展在攝影需求及硬體技術高度成長的黃金年代

這十年來消費市場對於拍攝的需求有多大、成長的有多快,看股王大立光最知道。現在回頭來看,要是我有先知,怎麼會在2009年大立光還不到200元的時候沒狠狠抱它個十年的?

作為全球手機鏡頭最領先的製造商,近十年來出貨量年年成長,廣大的需求無須解釋。

再拜交通便利所賜,旅遊相關產業的市場也是蓬勃到不行,先是專業相機機身越做越小、手機相機的畫素越來越好,還有DJI(大疆)、Gopro的助攻,各家相機廠、手機廠想要「讓拍攝變得更簡單」的共同訴求推波助瀾下,造就了Instagram發展的榮景。為什麼?記錄下來的照片當然要有相對應「分享」的管道,聚焦在「用影像分享生活」的Instagram完全站在天時、地利、人和的位置。

目前的IG貼文多半已轉向興趣及主題為主

3. 站穩在網路社群隱私開始被重視的破口上

2014年開始,由於社交媒體的蓬勃發展,大量的網路使用者開始重視起「網路社群形象」這個題目,那陣子甚至有許多HR在應徵新人會習慣性地去查看面試者的社群狀況。更別說同時期有大量的長輩們湧入Facebook開始監督自家小孩的網路行為了。

IG在當時已經被Facebook收購,內有推力外有引力的情況下,聰明的Facebook很快的把IG的產品定位做的更加鮮明,直接把年輕且活躍於發表照片的臉書使用者變成了IG的忠實使用者。臉書則成為了一個接收訊息的管道,慢慢的把重心移到的Messenger(訊息)與Groups(社團)兩項產品上面。

結論:不是年輕人都使用IG,只是使用IG的多半是年輕人

綜觀整個歷史脈絡,年輕人喜歡擁抱新科技、新應用,與其說年輕人都使用IG,更精準的說法是「年輕人已經四散到各個不同的社群網路了」

需要建立網路形象的人仍留在Facebook,渴望接收娛樂訊息的奔往Youtube,想窺視正妹帥哥富二代的人在IG潛水,而更多的人早已被大大小小的渠道瓜分。

然而,做廣告的人一定都知道,光憑年齡就想找到精準的受眾是一件太過浪漫的事,市場上的消費者有百百種,15歲的時候我還在打遊戲,有人已經在商場上叱咤半片天了,你能說線上遊戲的廣告投遞給15歲的族群就絕對有成效嗎?

之於一個行銷人,我們是否要投入IG的曝光戰爭中,除了「年輕人都在那裡」這個理由以外應該有更深一層的思考。

--

--

Oriel Sun孫大翔
CallDaddy摳老爹

Branding Consultant、Businessman & Writer。媒體出身,以前做的是內容代工廠,寫的是別人的故事;現在我要做內容軍火商,專門生產能讓思想爆炸、社會翻轉的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