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無痛大腸鏡,其實一點也不可怕!

Cara.L
Studio.C
Published in
7 min readAug 1, 2019

在拔除引流管的兵荒馬亂門診中,醫師幫我安排了大腸鏡,在好像有點理解又不是很清楚細節的狀態下,我拎著紅茶跟瀉藥與衛教單回家了。

中間還過了心驚膽戰的曼谷行,邊嗑著益生菌擔心天氣、擔心飲食、擔心過勞…回國後,突然就要開始低渣飲食面對腸鏡檢查了。

是不是連珠砲的描述,畢竟我已經6週沒能好好的渡過整個星期,最舒適的莫過於住院那週,但點滴跟引流管還有不能行動自如,只能有著退休自由的心靈。

在腸鏡前一天,邊焦慮著瀉藥效果,邊擔心檢查過程的我查了很多文,於是決定也要好好紀錄下。告訴Google而來的朋友:你/妳不孤單,腸鏡不可怕!

低渣飲食、無渣飲食怎麼吃?
我的衛教單上建議檢查2天前低渣飲食,前1天無渣飲食。低渣就是以「稀飯」「白吐司」「饅頭」「麵線」等為主食,肉類只吃「去皮的魚肉」。要避免牛奶、起司、蔬菜與水果,容易造成殘渣的食物。

最後1天無渣則只喝了個清湯,外加五十嵐半糖綠茶。可能是因為有糖份補充,實際上一點餓的感覺也沒有。這3天以來也沒有忍飢忍得很辛苦的感覺。

醫院或藥局都有賣低渣調理包(例如:刻利淨檢餐食),工作較忙碌沒空準備的人可以考慮購買,但我沒吃所以不確定口味如何。但不管怎樣,一定要抱持著絕不要做第二次的心情,認真地按指示吃。

瀉藥與清腸狀況
我被安排早上11點進行檢查(實際檢查約12點),須在前一天晚上5點,跟當天早上4點各服用1包瀉藥。

或許是因為低渣/無渣飲食執行得很徹底,所以瀉藥並沒有想像中的猛烈。(之前還被提醒要買濕式衛生紙,沒想到沒用到) 17:00服用後,開始慢慢補水份 (運動飲料+水 1:1),大約18:30就開始有感。依據個人體質而定,我朋友老公還沒喝完就有感,朋友則是在將近2小時後才有效果。一般來說都會在服用後3小時內有作用,如果沒有感覺,建議進行按摩與多喝水。

前一晚我只有兩波有感,但排出物少,且清腸狀況也不太理想。現在想想可能是飲食控制得宜,所以產出物自然少。但當天晚上實在是焦慮,搜尋了非常多文章後,發現大家口徑一致的說隔天的第2包瀉藥才是關鍵,就安心的去睡了。

隔日清晨4點爬起來喝瀉藥真的很痛苦,喝完後要等半小時才開始補水,之後就直接蹲廁所。這次效果更快,大約在補水的同時就有感,但一樣是產出物稀少。大約5點半決定不等了繼續睡回籠覺。

9點多起床連續上了兩次廁所,最後已變成清澈的水。(如果清腸狀態還是不理想的人別擔心,只要盡人事就好,如果真的不行,部分醫院會協助進行浣腸。建議可以拍個照片直接到醫院跟醫師討論。)

於是開開心心的去醫院了。

但千萬記住別吃東西,我連水都沒有喝 ( 但有些說可以喝水,建議先詢問醫師 )。有固定服用藥物的也同樣要先確認。

非無痛腸鏡檢查過程
對的,非無痛。我清醒地跟著醫生一起看著螢幕中的大腸。

檢查前會先在肛門抹點麻藥,降低痛感。然後會在手臂打一針,讓腸道蠕動變慢(剛好跟瀉藥作用相反)。整個過程比想像中的快,抵達盲腸約10分鐘。中間有兩種不舒服的狀況:一是在過彎時(可以看大腸的結構圖,有兩個比較大的彎),當內視鏡碰觸到腸壁時會有「悶痛感」。我直接就跟醫生反應,醫生就會進行相對應處理,例如後退再轉個方向之類的,但看螢幕實在無法判斷。

圖片來源:康健雜誌

另種痛是「脹痛」,類似胃脹氣感覺。為使檢查清晰,會往腸內灌氣體,讓腸子空間變大。在內視鏡通往盲腸過程中,僅有過彎的悶痛兩次。脹氣僅在最後停留在盲腸時發生,因為我當時有兩個瘜肉,為求謹慎醫生還請其他醫師會診,約停留5分鐘左右。當我反應疼痛時,醫生會稍微抽取空氣,疼痛會稍稍緩和,但真的還是要忍一下,畢竟還是要有足夠時間才能好好判斷跟處理。

整個檢查過程大約20分鐘,比想像中快很多。檢查中除了打氣之外,為確診在病灶處也會沖水處理。所以下床後肚子會脹脹的。無麻醉的好處就是可以立刻開始到處走來走去,盡量讓腹內的氣體排出,就可以正常飲食了;我大概過15分鐘後就去吃午餐了。

非無痛的好處,除了可以立即下床、降低麻醉風險外。就是可以現場看到自己腸內的狀況,除了疼痛可以立即反應之外,我也趁檢查結束時跟醫師確認自身狀況,不用忐忑地等報告(但若採檢體則還是要等檢驗結果)。

腸鏡檢查的幾個重點項目,建議可以一併詢問確認。(做無痛的建議請陪同者詢問)

1. 請問腸子有清乾淨嗎?
沒清乾淨導致檢查結果不清楚,則會建議再做一次喔!為了降低重做機率,還是乖執行清腸吧。

2. 請問有做到盲腸嗎?
若沒到達,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手術後沾黏、腸子天生太長等),以及觀察到的部位與範圍(例如升結腸、橫結腸,或只有到乙狀結腸等)狀況也可一併詢問。

3. 請問今天檢查有發現腺瘤性息肉嗎?如果有,請問切除了嗎?
由於腸道對於痛感的敏銳度極低,所以不用擔心切除息肉會很痛!以我個人經驗,完全無感。此外息肉是否有切片送檢呢?

4. 有沒有什麼該注意的?
若有切除息肉,術後會有些注意事項,如不宜運動、飲酒、提重物等,以免產生術後出血情況。而切除的息肉大小不同,風險也有所不同。

全文可參考:做完大腸鏡,一定要問醫師的關鍵問題

該怎麼看大腸鏡報告呢?
辛苦做完檢查,可別疏忽報告指出的健康問題。

通常有五種狀況:
1.大腸或直腸息肉
A.「增生性息肉」是大腸常見的息肉,為非瘤性息肉,不會變成惡性腫瘤。通常小於0.5公分,好發於直腸與乙狀結腸。

B.「發炎性息肉」,又稱偽息肉。因大腸粘膜發生潰瘍壞死,新的粘膜上皮長出來,或者過度生長所導致,其本身不會變成癌細胞。

C.「腺瘤」,分為管狀、絨毛狀,與兩者皆有的混合型腺瘤。小的管狀腺瘤比較不容易惡化。

息肉切除與病理檢查是必要的,所以要特別留意檢查後的結果。通常建議每年接受糞便潛血反應檢查,依據症狀每3~5年進行大腸鏡檢查。

2.痔瘡
分為內痔與外痔,手術非必要,也可用藥物治療。但治療過後的生活、飲食調整也是降低復發的關鍵。

3.憩室
當大腸表面凹陷,出現囊狀結構時,就稱為大腸憩室。原因分為先天性與後天性,後天性原因包括年齡、腸蠕動異常、腸內壓力異常增加,食物中缺乏纖維等。大多數人沒有症狀,部分人有腹痛、腹脹、過度排氣,排便習慣不規則等狀況。

4.黑色素沈澱
此屬良性變化,多為瀉劑過度使用,與疾病無直接正相關。

5.直腸或大腸癌
請直接與直肛胃腸科醫生諮詢。

當決定開始一系列檢查時,同事問我是否會擔心本來沒事,一做檢查發現一堆毛病。我抱持的心態是,如果真的有什麼大狀況,那麼趁此機會好好整理之後的生活,決定之後的日子該怎麼過,也不見得是件壞事。最不樂見的是,千辛萬苦覺得總有一天會過上好日子,而最後發現根本到不了那「總有一天」,這是多麽可惜的事。

但運氣很好的,我大腸十分勇健,切片檢查也很正常。但也是此時我才發現保險的重要性,所以過一陣子來分享保險架構的心得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