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ldsmiths Note #1:英國倫敦政治傳播碩士學什麼?

Vanessa Yu
How it all began
Published in
Aug 6, 2023
Photo Credit: Celine Lee

在倫敦當學生的日子正式進入倒數,為了不讓未來的自己遺忘,希望能留下一些紀錄,順帶將在倫敦的所見所聞一起寫進文章中。

想起喜歡的作家張西說,「書寫是我唯一的魔法,讓你能更靠近我,讓我能更靠近你。」突然坐在電腦前打開許久沒更新的medium,原因來自於前陣子某天早上我看見信箱裡躺著一封信,是一名在台北唸書的讀者,來信說看完我的文章後對政治傳播學程非常感興趣,希望我能給予來倫敦就讀後的心得及回饋,閱讀完那封信件我感覺心臟熱熱的。一方面彷彿看見我自己,在許多抉擇、探索人生方向的路上也請教過許多人,得到不少幫助;另一方面是從未想像我的文字竟能觸動到素昧平生的人,一瞬間彷彿真的感受到魔法在我和讀者間施展、發酵後將他帶到我的面前。就是那一個小小卻重要的時刻,支撐著我繼續書寫,謝謝來到這個空間,閱讀我文字的人們(抱)。

在第一篇關於申請碩士的文章中寫到,當年我申請的是 2021/2022 入學的學程,但因為當時疫情尚未趨緩,我向學校成功申請到延後一年入學,因此目前是 2022/2023 就讀中,人還在倫敦瘋狂地寫論文中。

有興趣看我 2020 年的申請心得可以點下面文章。

若是有讀者要申請且很在意學校科系排名的話,2020 年我申請碩士時 Goldsmiths 還在 Communication & Media Studies 領域位居世界前十名,2023 年看時排名稍微下降,但仍是維持在歐洲第三。

先簡單的背景介紹,我就讀的是英國倫敦大學金匠學院(Goldsmiths, the University of London)的政治傳播碩士(MA Political Communications)。倫敦大學體系下的成員機構非常多,各個大學或學院具備高度自治權力,可以將它們視為獨立的大學。和金匠在同個體系裡的還有大家熟知的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倫敦大學學院(UCL)、倫敦國王學院(KCL)等等,有些校內的資源可以互通使用,個別規定需要再多方研究。

「政治傳播」顧名思義可以將它拆解成「政治」及「傳播」兩個面向,學程的核心概念是,因為全球的異議和動員行動廣泛存在,包含許多政治活動不斷增加,並透過無疆界、快速的即時通訊系統傳遞到世界各地。溝通及傳播在政府、政黨和街頭示威的各個層面上,賦予政治意義的核心所在。

聽起來有點拗口,簡單來說可以想像成,我們會探討政治及媒體傳播間各方面的大小事,媒體中的政治關係、政治中的媒體關係。這些議題看似很遙遠,但每個人日常生活中絕對都脫離不了與政治及媒體相關的事,端看自己有沒有意識到這件事而已。

金匠政治傳播學程的畢業總學分為:
畢業論文(60)+ 兩門必修課(60)+ 選修課自訂(60)= 180學分

我們系的必修課有兩門,分別是「當代政治傳播的結構」,以及「政治傳播的批判性視角」。大多會是一天三個小時上完,前半部較多是教授講述授課,後半部都是討論課,歐洲課堂上的氛圍、文化我留到之後再詳細介紹。

課程談論的範圍非常廣泛,一定會學到基本的政治傳播理論,接著每週針對不同的主題深化。例如,討論已發展民主國家中的政治及傳播危機,教授會請大家舉手發表認為自己國家的民主發展程度為何,各別遇到什麼困難,現在是否有適合的解方。又或者是探討新聞媒體對社會的價值為何?媒體自由常常被視為民主生活的關鍵指標之一,在這樣的概念下,新聞產製過程中的資料搜集、討論及分析對於民主的影響層面有哪些?

同時,其他的主題還包含民主體制下的政治危機、政黨政治及選舉、媒體權力及產製、媒體化的民粹主義、社群媒體是否為公共領域、媒體及政黨的數據監控、資本主義及種族主義和民主間的關係、全球化下不平等的媒體關係等等。每週針對不同的主題,老師會提供多個文本,需要盡量在課前讀完並架構出大致的思考脈絡,在討論課上可以比較進入狀況。

廣泛來說,課程中會有屬於比較學術架構類型的理論分析,也會有偏向時事和政治現況的探討,我個人認爲這是缺一不可、密不可分的,學習理論對於理解政治事件的角度非常有幫助。除了課內的讀物外,密集地接收國際政治新聞也是必要的,必修課有個老師上課前會先和大家「閒聊」當週在英國或歐洲發生的政治事件,當作是課堂的小暖身,如果不幸剛好沒有讀到,就會像鴨子聽雷一樣有聽沒有懂。

必修課大家一起討論當代民主威脅的筆記。

然而,選修課的選擇範圍就廣泛許多,幾乎是所有傳播學院裡的課都可以選修或是寄信詢問教授。我有的同學選了新聞與報導傳播相關的課程、攝影課或影音剪輯課,有的則是去政治系選修戰爭相關的理論。而我自己本身因為論文主題關乎傳播、行銷、尋求庇護者與難民,以及社群媒體,所以選修了「社會及政治倡議」、「行銷文化學」以及「社群媒體的日常實踐」。另外也多旁聽了一門社會學相關科系的「邊界及移民」選修課,上自己感興趣的議題我感到十分快樂。但課程內容太多無法一一在這列舉,可根據自己入學時的開課情況做選擇囉。

以我所在的政治傳播科系來看,同學們對於作業的主題選題大致可以分兩種,一種是將研究目標鎖定在自己感興趣的研究區域或是母國,再依不同的作業主題來撰寫,例如來自土耳其的同學,可能兩份Essay和口頭報告的範例都是在談土耳其;第二種則是每份作業都寫完全不同的國家和主題。

作業選題完全沒有標準答案,寫得出來且有理論基礎就都是自己的學術產出,過程和教授討論也會適時得到修正的建議,不需要過於擔憂。更重要的是應該可以先梳理自己的研究興趣,問自己到底喜歡研究什麼,以及未來可能的論文方向和主題,才能夠做更長遠的研究規劃。

我遇到過的作業類型可以分為幾種:

  1. Essay:最常見的一種作業,因為我選的大多是偏理論的課程,作業字數規定最少 3000 字(15 學分),最多 6000 字(30 學分),通常會依你選修的課程學分數為判別的標準。
  2. 團體口頭報告:這跟在台灣的團體報告沒有什麼不同,差別僅僅在於語言跟要跟來自不同文化的同學合作,比起報告中的學術內容,我覺得更難的是如何適應每個人的工作狀態及確認進度。當被同學雷到的時候,只能大大地深呼吸並告訴自己,這是文化差異文化差異文化差異(?)
  3. 政治倡議發想與實踐:也許是過去擁有的倡議經驗,讓我在這門選修課中感覺非常有收穫。這樣的作業模式應算不太常見,主要也是分小組進行,針對一個期待可以改善的社會現象設計倡議行動,並在有限的時間、精力、資源下,做出最大程度的行動。期末也會需要上台口頭報告,加上個人的Essay倡議作業。這樣類型的團體合作形式,比起單純的簡報更加困難,有的朋友因為看到有這個作業就退選這門課哈哈哈哈。總之,還是評估自己的狀況吧。

關於我曾寫過的作業主題有:

(一)認同「巨大的社會經濟不平等,以及功能失調的全球媒體系統,使得公共領域的概念在今日變得毫無用處」這個論述,主要探討 Jürgen Habermas 的公共領域概念,並以台灣作為討論的例子。

(二)討論「現代政黨是否更以市場為導向,利用行銷手段向選民推銷自己?如果是這樣,民主可能會有什麼後果?」這份作業我個人寫完非常滿意,主要以 2018 到 2020 國民黨政治人物韓國瑜的崛起與墜落作為主題。

(三)政治及社會倡議的課程,我發想的倡議主題是關於反對英國政府在 2022 年 4 月提出的「盧安達計畫」,當局希望將一部分從法國跨越英吉利海峽進入英國的尋求庇護者送往非洲盧安達安置。這個主題很複雜也很大,但好處是有非常多內容可以討論、延伸,最後順利被組員採納針對這個主題進行倡議發想和團體報告,以及最後的個人Essay作業。

(四)討論「社群媒體可能看似能解放個別使用者,但不一定會使社會民主化」這個說法。這個作業我用了對我這個世代很重要的太陽花學運作為例子,新興科技在社會運動中扮演的角色為何,有促進社會民主化嗎?

(五)以 Facebook 創辦人 Mark Zuckerberg 說的那句「隱私不再是常規」,做為作業主題。內容寫到關於政府監控、商業演算法及大數據相關的面向,並以中國為例。

(六)在其中一個團體報告中探討「政治是一種宣傳嗎?」,以前美國總統 Donald Trump 及前巴西總統 Jair Bolsonaro 作為例子,研究他們的政治傳播策略和手法,對我來說非常有趣。

你活在政治裡但你卻感受不到它?

總結來說,我覺得金匠的政治傳播碩士主要是希望訓練學生培養敏銳的批判性思考,課程內容脫離不了政治及媒體這兩大領域。在一年的碩士生活中,我認為我們就是不斷反覆思考和回答這些問題:

「我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政治?」、「誰有權力影響我們生活的政治決策?」、「如何更好地實現民主?」、「政治、個人、政府和媒體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若問我現在的我對於這些問題有什麼見解呢,我不敢說得頭頭是道,仍是在學習的道路上和別人思想碰撞。我對於政治傳播感受最深刻的是,它不僅僅是一門單一的學科,是用更加細緻入微地方式來觀察日常生活。它涉及的層面很廣泛,從政府和政黨到非政府組織及行動者的各方各面;從經濟和環境政策,再到種族、性別、社會理論、流行文化及社群媒體等議題。

看完這篇文章還覺得政治傳播有趣的話,再考慮來申請吧。

今年一月,清晰記得我看見雪景的過份激動。

洋洋灑灑也寫了近四千字,當讀者問我一句:「推不推薦來英國讀政治傳播?」,我覺得推不推薦、值不值得的定義對每個人來說大不相同,需要考量的面向太多。花大量的時間和金錢,一人來到英國唸政治傳播碩士,旁人聽起來感覺好像投資報酬率太低,但它提供我摸索自己是誰,想要什麼的機會,也開啟我可能走向另一個不同道路的窗。我拿到的不只是一紙文憑,而是在陌生城市落地生活長出的自我、拚命擦亮我想看世界的眼睛、大把和自己對話的時間,還有我在倫敦遇見的所有人們,全都豐厚地滋養我的生命。

我也仍在探索人生的道路上,只能就自己的經驗,給讀者一點點方向。即便有時夜裡想到申請過程的痛苦及難耐,但若問我重來一次是否還會選擇出國,我想答案是會的。

--

--

Vanessa Yu
How it all began

九零後少女,心中有愛,不忍世界頹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