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ekly Column #1:我們何時才能不再心碎?

Vanessa Yu
How it all began
Published in
12 min readJan 4, 2021

熟知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大三那年在 NGO 數位外交協會實習時,開啟一個新專案叫做「一週國際時事專欄」,每週會挑出 4 則與社群有關的國際新聞和大家分享,直到現在粉專上的專欄都還有在運作。我離開協會後,就再也沒有想著要自己做這件事。可是我近期頓時覺得,擁有這樣的平台,為何不繼續寫下去呢?

於是,就開啟了這個屬於我自己的專欄,有別於過往在 Facebook 上餵養的短篇、精簡的新聞摘要,在這裡我希望能減少新聞篇數,但內容更加深入精細,結合國內外媒體或專欄報導(翻譯與節錄),加上一點點自己的想法,所產製的內容,希望大家會喜歡(重點也是因為我開心啦哈哈哈!)。

第一篇文章介紹我 2020 年最關注的兩件事。Here we go!

1. 聚焦南亞:印度的公民身分法修正案 India’s Citizenship Amendment Act

Source: Reuters

前言:何謂公民法修正案?

印度國會在 2019 年 12 月通過公民法修正案(India’s Citizenship Amendment Act, CAA),允許因宗教迫害從阿富汗、孟加拉及巴基斯坦逃到印度的難民取得該國公民身分,包括印度教、錫克教、佛教與天主教徒等,唯獨穆斯林被排除在外,引發大規模示威抗議。

印度北部人口最多、穆斯林佔 20% 的北方省 27 日再度發動反公民法修正案示威,該省政府表示,已提前中斷部分地區的行動網路及發送簡訊功能,甚至部署了數千名警力。

總理莫迪所屬的印度人民黨日前曾在 Twitter 上傳一段由穆斯林討論公民新法的動畫影片,試圖減緩該法爭議,但示威衝突仍持續不斷,傷亡人數也不停攀升。

一年之後發生什麼事?

CAA 通過後,反公民法浪潮一波波襲來,在印度各地產生零星衝突,直到 2020 年 2 月印度首都新德里街頭仍上演著數十年來最嚴重的宗教衝突事件。最後演變為印度教徒與穆斯林之間互相傷害,警方甚至出動催淚瓦斯與煙霧彈,超過 50 人不幸喪命。

具有高度印度教民族主義的總理莫迪,上任以來被控打壓非印度教的少數異己。像是在 2019 年 8 月,印度竟擅自宣佈廢除「查謨-喀什米爾邦」自治權,將其分為三部分,劃為中央直轄行政區。(喀什米爾原是印度、巴基斯坦以及中國長期以來主權紛爭不斷的地區,一直處於分裂狀態。)此外,莫迪政府為了執行廢除行動,莫迪政府派駐超過萬名士兵到當地,封鎖整個查摩與喀什米爾省,切斷網路、電話,限制居民出入、實施軍管及無限期停班停課。

接著在 2019 年 11 月,印度最高法院宣判將北方邦阿約提亞的土地,巴布里清真寺舊址劃給印度教徒修建羅摩廟,不免讓人猜想是否以宗教作為判決依據,而非法律與事實。(這件事牽扯到的層面複雜,簡單來說,此地為印度教徒與穆斯林共同的聖地,雙方曾在 1992 年爆發過血腥衝突,兩種信仰互不相容,土地所有權一直訴訟無解。)

這些冷冰冰的行政命令與判決看似離我們很遙遠,實際上奪走的是在印度境內少數族裔們,活在那樣時空下的日常安全感。據 YaoIndia 網站內所述的故事中,擁有穆斯林身分與姓名的人讓他們難以找到工作,必須隱姓埋名,編個得以好過日子的「類印度教」姓名。亦或者是需要改變容貌,戴著小白帽、蓄鬍的穆斯林男性最容易成為雙方對峙時的攻擊目標,身為穆斯林不安全,穿戴或背負著穆斯林的任何「符號象徵」也是不安全的。

一年過去了,印度穆斯林們仍活在日常的恐懼之中。Foreign Policy 也有針對這一個議題做深度報導(可點擊連結觀看),這裡放上一句文章內所說: “Indian Muslims remain in the same precarious situation they found themselves in 2019: living in fear of becoming second-class citizens.” (印度穆斯林仍然處於他們在 2019 年發現的同樣危險的境地:生活在害怕成為二等公民的恐懼之中。)

後記

自莫迪政府取消查謨-喀什米爾邦自治權後,當地於 2020 年 12 月首次舉行議會選舉。反對印度在喀什米爾統治政策的「古普卡爾宣言人民聯盟」(PAGD)贏得「區域地方委員會選舉」多數席位(280 個席位中的 112 個席位)。而由總理莫迪所帶領的「印度教民族主義者黨」(BJP)贏得共 74 個席位。

在選舉過後,印度政府宣稱「要防止地區動盪」,而逮捕至少 75 位喀什米爾地方政治領袖與學運人士,當局表示這是「預防性居留」,針對反對派進行選後鎮壓。而這一場勝利,也更加凸顯喀什米爾人尚未真正接受,政府取消該區特別自治地位的決定。(報導請點

2. 流離失所的人們:希臘與土耳其的難民議題 We’re here, don’t forget about us.

Source: CNN report

今年二月,土耳其政府宣布將停止實施自 2016 年以來的邊境封鎖政策,也讓土耳其境內約 360 萬的敘利亞難民(土耳其為接收難民人數最高的國家),紛紛試圖跨越邊境逃往歐洲其他國家。

可以試想,當你不論依什麼樣的原因離開家園,又將從土耳其前往另一個未知的地方,理應充滿希望與光明,奔向重新開放的邊界。萬萬沒想到,這條重生之路並不如想像順遂,如同國際特赦組織報導所說:「當難民們抵達邊境時,將看見另外一頭的希臘,已大舉部署邊防軍,備好催淚彈、橡膠子彈和刺網。」

這中間發生什麼事?難民議題成了歐洲各國檯面下政治角力的棋子,內心各有盤算。

歐洲湧入的大量難民主要來自逃離內戰的敘利亞,其次則是來自阿富汗、厄立特里亞、尼日利亞和索馬里等國,試圖脫離貧窮或是改變生活現況的人們。

為因應這波難民潮,2016 年歐盟同意與土耳其簽訂為期四年的「歐盟─土耳其難民協議(EU-Turkey deal)」,希望讓土耳其擔任「守門人」的角色,試圖控制難民在歐洲境內的流動與過境。(原文:It seeks to control the crossing of refugees and migrants from Turkey to the Greek islands, and was initially intended to curb the large numbers of refugees arriving in Europe — or losing their lives on the way)

當尋求庇護者不斷湧入,位於土耳其旁的希臘首當其衝,成為難民嘗試非法進入的地方,境內的難民營人數遽增。(原文:The crux of the deal was that every person arriving irregularly (i.e. by boat, without official permission or passage) to the Greek islands.)

土耳其、希臘與歐盟三方如同互踢皮球般,幾年下來難民處境似乎未趨好轉。到了「歐土協議」到期的 2020 年,土耳其當局表示敘利亞西北邊伊德利卜省的戰況更加嚴重,大量難民流離失所,土耳其境內已無法再負荷,因此宣布打開土希邊境。

根據《報導者》於 2020 年四月刊出的文章中表示,「2 月到 3 月,幾千名難民在土希陸路邊界上試圖闖關,扔石頭、合力拆除鐵絲網,土耳其當局也部署兵力助陣,甚至主動提供庇護尋求者鐵絲鉤、防毒面具等裝備,協力他們跨越至希臘;鐵絲網另一邊的希臘鎮暴警察則使用水炮車、催淚彈和眩暈手榴彈等回擊。兩邊軍力將邊界上的人們夾在縫中,煙硝火光瀰漫,猶如戰爭現場。」

歐洲保守主義抬頭,各地於 2016 年起發生零星的反難民集會(最盛大的集會位於東歐波蘭)。來自各方的難民們現今成為土希兩國衝突下的犧牲品,兩國內民眾的排外情緒日益高漲,相互譴責、謾罵、詆毀,且這樣的情緒竟演變為一連串失控的攻擊行動。在希臘難民人數最多的萊斯沃斯島(Lesbos)氣氛更是一觸即發,在當地的 NGO 志工及醫生遭受暴力威脅,也連帶影響到他們服務的難民。

報導者的文章中提及,在萊斯沃斯島上擔任「Refugee 4 Refugees」的台灣志工劉晏孜曾說:「我們團隊的志工,被不明人士拿刀架在他脖子上威脅。」而這些發起攻擊的右翼激進人士,大多利用社群媒體 Facebook 或 Whatsapp 組織行動,甚至試圖攔截從土耳其開往島上的難民船隻抵岸,反難民抗議活動逐漸演變為過了頭的攻擊行動。

原以為當這樣的暴力攻擊緩和後,島上的詭譎氣氛散去,得以迎來一片曙光。然而,緊接而來的是 COVID-19 肆虐,當最大的難民營莫里亞營地(Moria Camp)發現第一個確診者後,病毒似乎猶如空氣裡的恐懼般快速傳遞。原本預計容納 3000 人的營地硬生生地擠滿超過 13000 名難民,無論是居住品質或公共衛生都相當惡劣,人們幾乎難以招架。

保守勢力:「難民才是把病毒帶進來的人。」

在這一波疫情之下,「難民才是把病毒帶進來的人」在媒體推波助瀾下成為新的論述,也高漲了仇外、反難民的情緒,當人們急著獵巫,找出得以套上罪名的群體才心安理得,最弱勢的一群人往往就成為非理性攻擊的目標。

現在,他們什麼都沒有。

9 月的夜晚,一把無情大火燒進莫里亞營地,有三處起火點在短時間內迅速延燒,超過 13000 人流離失所,必須夜宿田野。起火原因還在調查,希臘的 Minister of Migration and Asylum(移民與庇護部長?)Notis Mitarachi 聲稱是由營地內引起,但並未說明是否為蓄意縱火。火災發生後,當局宣布萊斯沃斯島進入緊急狀態,向營地緊急調運帳篷及民生用品,或將人員安置於鄰近港口的船舶上。

一段來自《衛報》(Guardian)的文字報導,得以清楚了解到他們所正在經歷的事,是遠超乎我們想像的。 “Many settled on a one-and-a-half kilometre stretch of coastal road, close to Mytilene, the small capital of Lesbos. People slept on the pavement and used trees and foliage to erect makeshift shelters to protect themselves from the sun. It seemed unthinkable, but life had just become even worse than in Moria.”

自火災以來,大規模將受災移民們從萊斯沃斯島移至希臘本島,協助減緩了生命遭受到威脅的人數,直到 11 月初,大約 2800 人離開該島。還有超過 7000 無處可歸的人們被安置在緊急安置點 Mavrovouni。

大火之後,留下了什麼?

“The chattering of voices, the clattering of dishes. All gone. Now you could only hear the birds and the rustling of cats strolling through the remains of the camp.” — — Guardian

各國政治盤算下的破口,夾在新冠疫情與無情火焰隙縫下的難民們,承受著安全衛生低落與保守勢力的暴力威脅,他們該何去何從?歐盟及希臘當局應負起責任,更應該秉持著「尊重人權」作為回應這場人道危機的核心理念。歐盟執委會主席 Ursula von der Leyen 表示,已清楚表達援助希臘的意願。

然而,希臘島上的難民只是冰山一角。

Source: UNHCR 聯合國難民署

世界上將近 8000 萬人流離失所,佔全球人口的 1%,是世上最脆弱卻也最容易被遺忘的一群人,拼命尋求安全避風港的人們正在失去生命。從 UNHCR 最新的難民統計數據來看,難民問題越來越嚴重,現在我們就該採取行動,從不了解到了解,從了解再到議題推廣,即便是在遙遠彼岸的另一端,也像是能夠觸碰到他們。

延伸閱讀:
.UNHCR: COVID-19 and refugees maps and facts
.UNICEF: Letters of frustration and hope from Syrian refugee children now in Europe.The Guardian: 'We want to stay': refugees struggle to integrate in Greece after camp life

當時實習認識的同事現為一名難民倡議者,英國碩士畢業後回台,創立了一個非營利組織名為 Refugee 101 Taiwan,旨在讓更多台灣人認識難民議題並共同討論未來的難民政策發展,還會舉辦難民工作坊,很值得大家關注和參與!

希望你們還喜歡這種主題的文章。Love hug 😍

資料來源及參考報導:
.Dw Akademie(2020/11):〈One year of India's Citizenship Amendment Act〉
.Foreign Policy(2020/12):〈One Year After Mass Protests, India’s Muslims Still Live in Fear〉.Yaoindia(2020/02):《新德里30年來最大流血衝突:燃燒的印度教民族主義,莫迪政權加速撕裂社會》.Reuters(2020/12):〈India detains 75 in Kashmir after local election〉.BBC(2020/09):〈Moria migrants: Fire destroys Greek camp leaving 13,000 without shelter〉.報導者(2020/04):《希臘難民新危機:COVID-19來襲,防疫標語成為最諷刺的笑話》.BBC(2020/12):〈Pushbacks: Migrants accuse Greece of sending them back out to sea〉.Amnesty International(Taiwan)(2020/03):《希臘邊境發生什麼事?》.Human Right Watch(2020/09):〈Greece’s Moria Camp Fire: What’s Next?〉.The Guardian picture essay(2020/12):〈Aftermath of Moria refugee camp fire〉.數位外交協會(2019/12):我所撰寫的《一週國際時事專欄》

--

--

Vanessa Yu
How it all began

九零後少女,心中有愛,不忍世界頹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