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ekly Column #10 以巴烽火連天:種族隔離政策如何分化這片土地?

以色列–巴勒斯坦面臨七年來最嚴重的交火,戰爭中的無差別攻擊,對人口稠密的加薩地區造成毀滅性的衝擊,以色列許多地區也因空襲而全面癱瘓。聚焦背後因素,以色列當局如何藉由種族分化政策,及高壓的軍事統治,使巴勒斯坦人成為「次等公民」。

Vanessa Yu
How it all began
14 min readMay 25, 2021

--

本週新聞目錄:
1. 以巴衝突現況及導火線
2. 以巴的百年恩怨
3. 國際社會的態度
4. 為何歐洲各國紛紛對以色列表達支持?
5. 社群媒體發揮的輿論效應
6. 以巴停火及結語
From: Indystar

以色列與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哈瑪斯(Hamas)雙方的衝突至今延燒超過兩週,數千人受到輕重傷。哈瑪斯為報復以色列在「阿克薩清真寺」事件中的暴力鎮壓,5 日開始朝以色列本土發射數百枚火箭;而以軍則是日日夜夜朝加薩(Gaza)發動空襲,據 NY Times 所報導的統計數字,截至 5 月 17 日,加薩地區超過 210 人死亡,其中包含 61 名孩童。

在以色列與巴勒斯坦間的百年恩怨中,雙方無法達成共識的問題不少,包含巴勒斯坦難民問題、雙方是否該共享「聖地」耶路撒冷,及最棘手的事:是否該建立一個巴勒斯坦國與以色列並存。

這次雙方的嚴重衝突,短期來看有兩個導火線。

From: BBC news

第一:以色列強迫居住在東耶路撒冷(East Jerusalem)謝赫.賈拉(Sheikh Jarrah)社區的巴勒斯坦人遷離,且在齋戒月期間派出鎮暴部隊攻入位於「聖殿山」的阿克薩清真寺。

1948 年「第一次以阿戰爭」結束後,猶太人成功建立獨立的以色列國,但東耶路撒冷卻被約旦所攻占,包括謝赫.賈拉地區的猶太人土地在內,全都被併入約旦王國的國土。此後,約旦的新統治者重新分配該區為巴勒斯坦人的住宅區。

然而,1972 年猶太人開始就謝赫.賈拉的土地所有權提起法律訴訟,這塊「宗教聖地」主權究竟是誰的?雙方爭辯一直延續至今。原本耶路撒冷地方法院判定謝赫.賈拉的 13 個巴勒斯坦家庭必須撤離該地,但此案最終纏訟到以色列最高法院,被以「社會秩序維安」為由,確定延後公告判決時程。

謝赫.賈拉的主權爭議、以巴衝突、種族對立等問題,讓雙方衝突的臨界點在 5 月 8 日達到高峰。以色列軍警開始調動大批鎮暴部隊,以「防止有心人士號召暴動」為由,控制穆斯林入城流量,也針對參與集會的巴勒斯坦人臨檢搜捕。

更有報導指出,右翼猶太支持者挑釁與攻擊開齋後正在用餐的穆斯林,警方介入後朝巴勒斯坦人發射橡膠子彈與催淚彈,導致情況一發不可收拾。

以色列軍隊一連發動了 3 日清場,過程中至少 4 度攻入「聖地」阿克薩清真寺,甚至在寺內施放催淚彈驅趕民眾,被視為壓迫巴勒斯坦人的鎮壓行動,引爆種族間仇恨的怒火。

身處並實際控制加薩走廊的 Hamas 揚言,若以色列不停止在耶路撒冷的暴力行動,將會發動攻擊報復。後來的結果全世界都看見了,Hamas 向以國發射火箭,以色列則反以「剷除哈瑪斯為由」空襲加薩走廊的大樓與地道系統。

第二,則歸咎於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地區實施長達 73 年的軍事統治與種族分化政策。

From: BBC News

國際非營利組織人權觀察(Human Right Watch)在今年 4 月以《被跨越的門檻:以色列當局和種族隔離與迫害罪行》為題的研究報告中,訴說以色列當局如何以系統性的壓迫、歧視性制度與非人道的行為來確保猶太以色列人的主導優勢地位。(To implement the goal that Jewish Israelis maintain domination across Israel, the Israeli government institutionally discriminates against Palestinians.)

舉例來說,HRW 在 2020 年發出一篇研究報告《以色列:歧視性的土地政策限制巴勒斯坦人》指出,數十年來以色列政府實施的歧視性土地規劃政策(像是沒收巴勒斯坦人的土地),已將許多巴勒斯坦公民限制在人口稠密的城鎮及村莊,這些區域的擴張空間很小,嚴重限制了巴人獲得土地的能力。相反地,以色列政府積極發展鄰近的猶太人社區。

不平等的土地政策還不只如此,屯墾區或稱定居點(Isreali Settlements),是指以色列在 1967 年奪取土地後所建立的猶太人社區,有目的地劃分只有以色列居民可以進出的區域,利用大多數只允許猶太居民的道路,來裂解巴勒斯坦人的生存空間。

VOX Media 文章指出,這樣的土地政策使巴勒斯坦人的生活變得異常困難,他們被排除在某些以色列居民的專用道路(Israeli-only roads)之外,還被迫通過許多安全檢查站。

Settlements create “new facts on the ground”

以色列當局試圖讓巴勒斯坦社區分裂,削弱他們與土地的連結,而猶太社區在這些領土紮下了根。實際上,Isreali Settlements 模糊或限制了未來任何可能的巴勒斯坦國邊界,對於定居者來說,這就是重點:他們希望西岸(West Bank)完全併入以色列領土,並正在為這個目標努力。

因此,「搶奪土地」與「種族分化」,使巴勒斯坦人變成「次等公民」才是雙方暴力頻傳的原因。

From: Foreign Policy

回顧以色列—巴勒斯坦衝突背後的百年恩怨

巴勒斯坦在西元 637 年歸屬於阿拉伯帝國,陸續遷入的穆斯林與當地的阿拉伯人開始文化融合,形成了有共同語言、宗教信仰與文化的阿拉伯巴勒斯坦人,也成為生活在這塊土地上最大宗的族群。

然而,十九世紀末興起了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猶太人的民族意識愈趨強烈。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大批猶太人選擇移居到巴勒斯坦,讓原居在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逐漸感受到生活空間的壓縮及威脅,排外情緒高漲。自此,該地的兩個族群衝突不斷。

在 1948 年,猶太人口佔多數的以色列自行通過獨立宣言,宣布建立以色列國。第三次中東戰爭後,以色列透過軍事占領的方式,佔據了原本屬於巴勒斯坦的土地,把巴勒斯坦分隔成數個大小不一的區域,且將東西耶路撒冷合併,將其定為首都。

那巴勒斯坦人呢?

面對以色列超過二十年直接、間接的高壓統治下,巴勒斯坦人開始展開自發性的起義行動。1987 年反以色列佔領的起義行動後,哈瑪斯(Hamas)成為巴勒斯坦激進伊斯蘭組織中規模最大的一個。

哈瑪斯不承認以色列的統治權力,自 2007 年以來一直佔領加薩地區。它的目標是針對以色列進行武裝鬥爭,曾多次襲擊以色列平民及軍事力量,包括多起自殺式襲擊及火箭彈攻擊等。

左翼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是一個由各個游擊隊所組成的聯合組織)於 1988 年召開特別會議,宣布在這塊土地上建立一個巴勒斯坦國,首都為耶路撒冷。(以色列也說耶路撒冷是它的,吵翻天。)

儘管國際社會上對於巴勒斯坦國的獨立性仍持保留態度,但以色列的態度仍是越趨強硬,對巴國展開更大規模的經濟與軍事制裁,雙方衝突從未停歇,直到現在。

United Nations Secretary-General Antonio Guterres from Al Jazeera

5 月 16 日,聯合國安理會針對以巴衝突召開緊急會議,15 個成員國當中的 14 國同意發表聯合聲明,批評這次的暴力行為並呼籲雙方停火。

唯常任理事國之一的美國,反對通過此決議,稱當前的時機不宜採取此行動,恐怕適得其反,讓局勢更趨險惡。拜登政府強調,美方正積極努力地透過外交手段調停,多名華府官員亦公開表態呼籲雙方停止暴力。

而中國當局再次提出以「兩國方案」(Two-State Solution)來解決以巴問題,是和平共存的唯一解法。「兩國方案」指的是,讓兩個民族各自建立兩個獨立國家,以色列為猶太民族,巴勒斯坦則由巴勒斯坦人所組成。

The two-state solution is dead.

過去以色列在美國的壓力下,不情願地承認一個巴勒斯坦國的原則,但隨後用剝奪其「有意義的主權」進行論述,並表示耶路撒冷將繼續處於以色列的主權之下。對於《兩國解決方案》,以色列的重點是警告,而非讓步或接受。

對於 Hamas 而言,承認以色列國的主權及存在本身就是一個禁忌。

近三十年來,所謂的《兩國解決方案》一直主導著以巴衝突的討論。但雙方領土上兩個民族都各自佔領兩個州的想法始終只是一種幻想。因此,《兩國解決方案》始終沒有解決任何衝突,也從未提供一個現實的前進道路。

Benjamin Netanyahu had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with Donald Trump from BBC News.

美國是以色列在國際社會中最大的盟友,BBC 駐華盛頓記者阿舍爾(Barbara Plett Usher)表示,在拜登公開發表的聲明中,他多次重覆美國的「標凖答案」,就是面對巴勒斯坦火箭彈攻擊時以色列有權自衛。

相反的,1970 年時任中國總理周恩來會面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領導人阿拉法特,當時中國甚至為巴勒斯坦軍事組織提供援助。直到今日,中國領導人仍持續在國際社會上支持巴勒斯坦解放運動。

BBC 報導分析認為,中國此次在安理會上表態巴勒斯坦擁有完全主權,支持其建立巴勒斯坦國,以及近年來在中東地區所爭取的外交努力,是為了填補美國在中東所留下的空白地帶。

過去兩週,為何歐洲各國領導人紛紛對以色列表達支持?

奧地利總理 Sebastian Kurz 表示「我堅決譴責加薩地區對以色列的襲擊,以色列有權捍衛自己免於這些攻擊。」;德國總理 Angela Merkel 將哈瑪斯的行為稱作「恐怖襲擊」;法國總統 Emmanuel Macron 也致電給以色列總統,譴責哈瑪斯的空襲行動,並表態支持以色列自我防衛。

不過歐洲各國對以色列的態度可不是一直都如此熱絡,能有今日這樣的關係,是受到經濟、地緣政治和歐洲國內原因等混合因素造成這種漸進的、不可否認的轉變。

首先,東地中海的能源開採刺激了希臘、賽普勒斯、以色列及埃及等國的深度合作。同時,以色列的經濟與科技表現逐漸開始吸引歐洲的注意,以國加入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成為目前唯一一個非歐洲國家的成員國。2020 年,歐盟還授權給以色列兩家航空公司,在地中海上空飛行無人機,以監控海上的移民走私船。

但是關係的好轉主要來自歐洲社會本身更深層的變化。

過去幾年受到恐怖攻擊與難民問題所苦,歐洲各國開始對以色列的處境感到同情,認為彼此面臨極為相似的困難。《Foreign Policy》報導內文指出,法國共和國前進黨(La République En Marche! party)發言人 Aurore Bergé 曾表示,「我們與以色列站在共同的戰線:對抗伊斯蘭恐怖主義的鬥爭,這使我們的關係更加緊密,同時也能解釋歐洲的外交轉變。」

此外,文章也提及,在歷史層面的意義上,過去歐洲猶太人們的多舛命運敦促他們克服歷史上的無能為力,擁有邊界與軍隊並建立起強大的國家。越來越多歐洲人逐漸將這樣的成功模式,視為世界即將到來的事物型態。

在歐洲、美國與印度、俄羅斯和非洲的新夥伴關係下,以色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擁有更多的經濟與外交夥伴,也成功拉攏到匈牙利與奧地利這樣有獨裁傾向的國家領導人。

社群媒體輿論扮演的角色與力量?

以色列上空的飛彈、加薩地區的破壞與巴勒斯坦的抗議活動,皆透過中國應用程式 TikTok 將衝突畫面傳送到世界各地的人們眼前。TikTok 上示威抗議的影片會標記 #SaveSheikhJarrah 主題標籤,以表達對東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人們遭強迫驅離的不滿與抗議。

此外,也包含 Facebook、Twitter 與 Instagram 等其他社群平台上,也有大量使用 #SaveSheikhJarrah 的貼文出現,讓以巴衝突及加薩地區的局勢更輕易地傳播出去,被全球各地的用戶觀看。

以色列必須思考輿論的重量是否會反過來對抗它。

《衛報》(The Guardian)報導中指出了以色列可能面臨到的戰略危機,國際社會關注的週期很短,人們的注意力很快地會被下一件大事所吸引。西方社會看待以巴衝突的方式或許會在兩週後出現轉折點,可能將從相互競爭的全國性衝突,重新被塑造為種族正義的問題。

透過種族正義框架下的重新詮釋,#FreePalestine 可能會成為如同 #MeToo 或 #BlackLivesMatter 這樣一個全球世代認為的重要議題。屆時不僅會受到政客的擁護,從名人、運動員到社會大眾都會開始參與聲援。

以色列境內猶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間的種族衝突進一步強化了以上這種解讀,在司法系統中警察的殘忍行徑與歧視事件似乎巧妙地投射到了 “BLM” 上面。

Rocket fire damaged cars and shops. From BBC news

Hamas 在衝突期間作為領導巴勒斯坦抵抗以色列的主導地位;而對於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來說,以巴衝突使以色列國內的在野黨組閣談判受到影響,帶給他持續尋求執政的機會。

事到如今,以色列與 Hamas 仍各自宣稱得到了勝利。雙方的停火協議在 5 月 21 日正式生效,結束了這場持續了 11 天並造成超過 240 人死亡的轟炸衝突。約有 5 萬 8000 名巴勒斯坦人在戰火中逃離家園,在疫情肆虐的情況下,被迫住進擁擠的聯合國學校尋求庇護。

在貧窮、失業、死亡、病毒等多重衝擊下混亂不堪的局面,究竟誰才是真正的勝利者?

新聞來源與參考資料:.2021, BBC: <Israel-Palestinian conflict: Eyes on peace options as Gaza truce holds>.2019, BBC: <Israel and the Palestinians: Can the settlement issue be solved?>.2021, The New York Times: <The toll of eight days of conflict in Gaza and Israel>.2021, BBC: <The Israel-Palestinian conflict explained>.2018, Zack Beauchamp, VOX: <What are settlements, and why are they such a big deal?>.2021, Benjamin Haddad, Foreign Policy: <How Europe Became Pro-Israel>.2021, Toby Luckhurst, BBC: <TikTok: How Israeli-Palestinian conflict plays out on social media>.2019, Yousef Munayyer, Foreign Affairs: <There Will Be a One-State Solution>.2020, Amy Teibel, Bloomberg: <Two-State Solution>.2021, 轉角國際: <火箭戰大轟炸:社區內戰化...以色列哈瑪斯空襲互轟41死>.2021, 王冠云, 報導者: <一片土地,四種身分證──越洋採訪戰火中的巴勒斯坦人心聲>

--

--

Vanessa Yu
How it all began

九零後少女,心中有愛,不忍世界頹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