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ekly Column #6 社群動盪:緬甸示威、印度農民運動、加國消失的頭條和 Clubhouse 旋風

Vanessa Yu
How it all began
Published in
11 min readFeb 9, 2021
這是一個每週挖掘國際新聞時事的地方,有別於社群平台上短篇式、以圖文為主的資訊,在這裡我將會蒐集國內外的各式新聞報導,節錄翻譯後加上我個人一點點想法,所產製出較篇數較少的長篇、深度內容。期待讓更多人知道,世界上遙遠的彼方、無數的人們都與我們有關。

1. 緬甸:「如果我們終結軍事獨裁,下一代就能享受民主。」 — 示威者獨白

圖片來源:The Guardian

二月一日緬甸軍方發動政變後,成千上萬名民眾走上仰光街頭(至少 15 萬人),進行反軍政府抗議活動並要求釋放翁山蘇姬。BBC 報導指出,這是自 2007 年緬甸番紅花革命以來,最大規模的反軍政府示威。(原文:Sunday’s protests in Yangon were the biggest since the so-called Saffron Revolution in 2007, when thousands of the country’s monks rose up against the military regime.)

示威者除了聚集於仰光、首都奈比多及第二大城瓦城以外,其他十多個城鎮也都出現零星抗爭活動。根據法新社報導,大批民眾穿著象徵翁山蘇姬所屬政黨「全國民主聯盟」的紅色上衣,呼喊著口號「我們要民主」(we want democracy)、「為緬甸伸張正義」(save Myanmar)。甚至接受 BBC 採訪時民眾提到,「我們會抗爭到底!如果我們終結軍事獨裁,下一代就能享受民主。」

許多年輕示威者紛紛比出「三指手勢」,此手勢源於反烏托邦電影「飢餓遊戲」中的主角起義推翻政權時,象徵革命與抗爭。在去年泰國民主示威期間,也成了象徵年輕世代為自由與和平抗爭的標誌。

此外,緬甸人民也開始在 Twitter 上效仿泰國學運時使用的 hashtag,希望號召世界各地的人們關注此時緬甸正在發生的事。像是 #WhatsHappeningInMyanmar 迅速成為 Twitter 上的熱門主題標籤,讓緬甸政變事件在社群上迅速發酵。「緬甸公民不服從運動」(Myanmar Civil Disobedience Movement)透過社群媒體號召超過 100 間醫院的醫護人員及會員人數達 10 萬的教師工會罷工,藉此抗議軍方政變奪權。

可惜的是,軍政府很快地將封鎖範圍擴大至 Twitter,雖然在二月七日已恢復部分地區的網路,但社群媒體仍然遭到封鎖。

2. 印度:農業改革後農民能重獲新生,還是淪為犧牲者?

圖片來源:歐新社

從 2020 年底開始,印度農民針對莫迪政府強行通過的「農業三法」持續抗爭。據 BBC 報導,示威活動很快蔓延到全國各地,農民們封鎖公路和鐵路,限制包括農產品在內的人員和貨物的流動。同時,農民和農會代表也透過法律程序來挑戰政府的決定。大批農民冒著冬日攝氏一度的寒冷天氣在外紮營,最後導致數十人凍傷死亡。

「農業三法」指的是農產品貿易法案、農民保護協定,以及民生必需品(ECA)修訂法案。莫迪政府宣稱是為了實現農業市場化,提升印度農業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才會進行農業改革。但卻在未與農民、農會等主要利益相關者協商的情況下,利用執政黨在議會的多數優勢,強行通過法案,缺乏溝通的下場即是引爆大批農民的怒火。

事件的來龍去脈、所有改革的內容、農民和政府雙方的立場,在「轉角國際」的這篇文章中有完整的說明與解析,有興趣請看。(我篇幅放不下!細節就交給專業的來解釋。)

農民團體提出廢除新法的訴求,更在 Twitter 上發起「莫迪計畫滅絕農民」標籤(#ModiPlanningFarmerGenocide),期待透過社群媒體傳遞相關訊息。

然而,印度中央政府竟根據「資訊科技法第69A條規定」,要求 Twitter 將平台上帶有此標籤的帳戶和訊息刪除,指控這些相關內容涉嫌「威脅公共秩序」,傳播「虛假、恐嚇和挑釁」資訊。更威脅若 Twitter 不刪除,將走上法律訴訟途徑。

美國時代雜誌(Time)報導,Twitter 以遵守當地法律為由,按照印度中央政府指示,1 日上午刪除約 250 個帳號,這些帳戶的共同點是分享了批評執政黨(BJP)的內容,以及使用 #ModiPlanningFarmerGenocide 標籤。但隨後,Twitter 即遭批評遵從印度政府壓制言論自由的行為,又恢復了許多被刪除的帳戶。

3. 加拿大:A world without news: publishing industry struggles

圖片來源:The Toronto Star

二月四日這一天,加拿大的報紙有點不太一樣。

由多倫多星報(The Toronto Star)及加拿大新聞媒體協會(News Media Canada)所發起的「消失的頭條運動」(Disappearing Headlines campaign),刻意在四日的頭版上呈現一片空白,並在下方附上一句話:「想像一下這裡沒有新聞是什麼樣子。」

這項運動包括在全國各家報紙發布空白的頭條新聞,並附上給所有國會議員的公開信,呼籲加拿大當局儘快採取行動,解決這個迫在眉睫的難題。

當媒體產製新聞內容,而 Facebook 和 Google 等平台卻獲得大部分的廣告收益,在加拿大數位廣告支出 88 億加幣中,兩間科技巨頭公司就攫取了超過八成的廣告收益,享受著加拿大新聞媒體所謂的「免費乘坐」傳統新聞機構創作的內容。因此,發起這項活動是為了提高大眾對於新聞製作者生存危機的意識。

加拿大新聞媒體協會 CEO John Hinds 提及:「歷史上最富有的兩家公司 Facebook 和 Google 控制著加拿大的網際網路,它們決定了我們作為主權國家在新聞中看到和不能看到的東西。更糟的是,他們接受加拿大人所發布的新聞,卻不為此付費。」(“Google and Facebook, two of the richest companies in history, control the onramp to the internet highway in Canada,” wrote Hinds. “They decide what we as a sovereign nation see and don’t see in the news. To make matters worse, they take the news produced by Canadians and don’t pay for it.”)

加拿大文化資產部長吉伯特(Steven Guilbeault)於四日發聲明給「環球新聞」(Global News),內文寫道「新聞不是免費的,而且從來都不是」(“news is not free and has never been.”)

Guilbeault 指出:「我們的立場很明確,出版業者的工作必須獲得適當報酬,我們會支持他們,因為他們提供必要訊息,以造福我們的民主、社區的健康和福祉。」

他也表示加拿大政府打算通過立法創設「加拿大製造模式」,為加拿大新聞業者和數位平台打造全面、一致且公平的數位架構。(to create “a made-in-Canada formula” that would “ultimately lead to a comprehensive, coherent and equitable digital framework for both Canadian news publishers and digital platforms.”)

4. Clubhouse 社群旋風:如何行銷人們的階級想望?

圖片來源:天下雜誌

二月從美國紅到台灣的 Clubhouse 造成社群上一陣旋風,為社群帶來新的互動模式,引起大眾瘋狂開始討論,見人就問「你有邀請碼嗎?」。

事實上,由美國軟體公司阿爾法探索(Alpha Exploration Co.)開發的 Clubhouse 早在去年三月就推出,起初用戶只有 1500 人,使用者大多身在美國矽谷新創圈。直到今年二月,Tesla 創辦人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在 Twitter 上宣佈「今晚十點我將在 Clubhouse 上開講」,這個消息立刻造成轟動,網友紛紛搶在當天加入Clubhouse。

Clubhouse 主打限量邀請制(Invite-Only)、房間觀眾人數五千上限、類似直播但不能留存的性質,且僅限 Apple iOS 的使用者。各項特質都再再顯示其巧妙地製造優越的階級制度感,行銷著資訊焦慮,「聽後即滅」的機制引起人們的關注焦慮。

由 Richard Saul Wurman 所著的《資訊焦慮》(Information Anxiety)一書中提及,資訊焦慮源於「我們真正了解的」與「我們以為應該了解的」之間日益擴大的鴻溝,資訊爆炸時代空留下巨量的事實,卻又令人更渴望於「知」。

人不必窮通一切學問,重要的是承認自己的「不知」,了解自己的興趣,學會尋找的功夫,而不是一味的追求那些不感興趣但「自以為我們應該了解的事物」。

「飽讀詩書的蠢才往往比無知的蠢才更蠢。」 — — 富蘭克林

天下雜誌一篇專欄中提及:「過往行銷研究表明,僅限邀請制還能有效增加宣傳效果,『它激發了局外人的好奇心,進而推動產品炒作。』Startup Talky 一篇評論指出。這解釋了為什麼根本還沒體驗過 App,卻不斷發文求邀請碼的大眾,如何一再地幫 Clubhouse 做了更好的宣傳。」

在後疫情時代 Clubhouse 開啟了新的社群互動模式,但能走得長遠嗎?首先,邀請制本身的經營就相當不容易,它使得產品的用戶及觸及人數變得更少。若人們對於內容不再感興趣,這樣的邀請制顯然對人們就不再有吸引力。屆時是否會朝向大眾消費市場模式經營下去,讓所有感興趣的人都能使用呢?可以細細觀察。

小結:我個人在短期內,甚至中長期都不會使用 Clubhouse,理由在於我已經成為 Podcast 的忠實粉絲,不願意花力氣再去熟悉另一個主打聲音的平台。況且我真的不愛邀請制這樣的遊戲規則,也更傾向收聽透過撰稿、剪輯後有品質的內容。

這週就先這樣啦,打完四篇已累癱。Love hug!

資料來源及報導:.BBC(2021/02): <Myanmar coup: Tens of thousands join largest protests since 2007>.BBC(2021/02): <Myanmar coup leader defends action amid mass protests>.AFP(2021/02): <Massive crowds protest again in Myanmar against coup>.The Guardian(2021/02): <Myanmar coup protests grow – in pictures>.Time(2021/02):<Why Twitter Blocked Accounts Linked to Farmers' Protests in India—Only to Reverse Course>.BBC(2021/02): <India farmer protests: How rural incomes have struggled to keep up>.轉角國際(2021/01): <合理輾壓百萬農民之怒?印度「硬上農業改革」矛盾利弊>.The Toronto Star(2021/02): <Canadian newspapers go blank for ‘Disappearing Headlines’ campaign>.天下雜誌(2021/02): <Clubhouse爆紅:「邀請制」行銷如何展現我們的階級想望?>

--

--

Vanessa Yu
How it all began

九零後少女,心中有愛,不忍世界頹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