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ekly Column #7 「性別平權從來都不只是爭取女權」:#March4Justice

澳洲國會爆發性侵疑雲,大批群眾挺身而出,在超過四十座城市發起 #March4Justice 運動。

Vanessa Yu
How it all began
11 min readMar 17, 2021

--

1 澳洲國會爆性侵疑雲,引發眾怒

“More than ready, they’re eager to have the conversation now.”

From Twitter @AdamBandt

近期多起性侵指控撼動了澳洲國會殿堂,引發大規模遊行活動,數以萬計的民眾紛紛走上街頭,抗議該國長期以來性別不平等及女性遭遇職場性暴力的現象,各大城市包含坎培拉、墨爾本、布里斯班與荷巴特都能看見示威群眾的身影。

現任國防部長 Linda Reynolds 的前幕僚 Brittany Higgins 上月接受澳洲新聞網(News.com.au)訪問時表示,自己於 2019 年在部長辦公室內遭到同黨男性幕僚性侵。

當時,身為長官的 Reynolds 不僅將此事件當作「政治問題」處理,甚至還脫口辱罵 Higgins 是「說謊母牛」(”lying cow”)。

註:Linda Reynolds 是澳軍歷史上首位女性帶星將領,於 2019 年升任澳洲國防部長。同樣身為女性,也都身處在主要由男性掌握權力的國防政治環境中,我們清楚看見 Reynolds 優先選擇自身政治利益,而對性暴力問題視而不見。當我們說「歧視女人的不只有男人」時,其實就能明白,沒有絕對的女人,也沒有絕對的男人。(這個能探討的面向非常多,要談也能談很深,我先說到這裡。)

Higgins 的經歷鼓舞了更多人站出來訴說自己的故事,自從她說出此遭遇後,另有四名澳洲女性也挺身告訴當地媒體,她們以前也被性侵 Higgins 的男子侵犯或騷擾過。

此外,兩名澳洲在野黨參議員在二月底接獲一封爆料信,信中指控澳洲檢察總長 Christian Porter 在 1988 年性侵一名 16 歲少女,而被害人已於去年六月尋短而亡。此信目前已交至澳洲聯邦警署,但 Porter 對於此番指控全盤否認,甚至表示將對澳洲廣播公司(Austral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提起訴訟,反指控對方涉嫌毀謗。同時,澳洲總理 Scott Morrison 也拒絕針對 Porter 所受指控展開獨立調查。

Call to action

#March4Justice(#公平正義大遊行)在澳洲超過 47 座城市舉行,在坎培拉國會大廈(Parliament House)外是規模最大的一場,預估超過 8 萬 5000 名女性一同上街表達訴求。她們穿著一身黑衣,高舉 “No means no”, “Enough!”, “I stand with her” 等標語。

此外,有一名被稱作 Jo 的女性舉起的標語上寫:「我沒有去舉報我所受到的傷害,是因為我知道我不會被相信,拜託不要再證明我是正確的。」(“I didn’t report my assault … because I knew I wouldn’t be believed. Stop proving me right.”)

當天,Brittany Higgins 現身國會大廈前發表演說,表示「這不是政治問題,是人的問題。在過去幾週內,我們所有人都了解到這個國家普遍存在著性別暴力。現在,是時候讓兩黨的領導人停止迴避大眾及逃避問責制了,是時候讓我們真正解決這個問題。」(“This isn’t a political problem. This is a human problem,” she told the crowd. “We’ve all learned over the past few weeks just how common gendered violence is in this country. It’s time our leaders on both sides of politics stop avoiding the public and side-stepping accountability. It’s time we actually address the problem.”)

這場 #March4Justice 運動的主要訴求為,要求總理 Morrison 聽見人們抗議的聲音並採取後續的調查行動。Morrison 出面向運動領導人提議進行閉門會晤但遭到拒絕,其中一名代表 Janine Hendry 推文表示,「我們已經來到了前門,現在是政府要越過門檻來找我們了,我們不會在門後進行私人會議。」(”We have already come to the front door, now it’s up to the Government to cross the threshold and come to us. We will not be meeting behind closed doors.”)

From BBC news

據法新社報導,在 Higgins 自揭過去的遭遇後,總理 Morrison 受到的壓力劇增,在野勞工黨(Labor)正不斷向執政黨政府施壓,應以處理不當為由將國防部長 Reynolds 辭退,且要求他徹底檢討政壇內存在的「有害及性別歧視文化」。

What’s next?

此次事件或許能成為澳洲社會的轉捩點,表明了澳洲女性不再繼續對於性暴力影響其生活保持沉默,她們不單單是已經準備好要與政府及社會對話,她們渴望現在就開始對話。(”More than ready, they’re eager to have the conversation now,”)

在現今這個高度進步的社會當中,人與人、人與國家、人與社會結構間的關係愈趨複雜,另一方面,人們似乎能夠更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去尊重這樣的多元與複雜,避免那些因忽略複雜要素而產生的定義與歸因,但是否會因此更難去發現深藏在結構當中的不平等?

有人會將這次澳洲的 #March4Justice 運動視為 #Metoo 浪潮的延伸。若拉近距離來看,女權運動並非爭取女性的權利而已,爭取的其實是所有人的性別平權。

我曾在一本書中看見一段話:「#Metoo 運動並沒有主張所有情節的嚴重程度是一致的。相反地,人們強調女性所經歷的性別歧視與性暴力五花八門,而社會中存在了結構性的問題。」

Brittany Higgins 站出來並不是只為她自己發聲,而是為被禁錮在性別歧視文化中動彈不得的所有人,不僅僅是男或女,而是在性別光譜上的所有人,所有人。You are not alone.

2 巴勒斯坦伊斯蘭極右翼組織「哈馬斯」

史上第一位女性進入政治決策階層,引發國際社會關注。

From The Palestine Chronicle

巴勒斯坦伊斯蘭運動組織「哈馬斯」(Hamas)史上首次,選出兩位女性成員進入政治局(General Consultative Council)擔任高級政治官員,分別是 Fatima Sharab(同時擔任女性委員會主席)以及 Jamila Al-Shanti。

這則新聞的亮點第一可以聚焦在中東國家女性進入政治統治階層的探討,第二則是這個名為「哈馬斯」的伊斯蘭運動組織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

「哈馬斯」是一個成立於 1987 年的巴勒斯坦伊斯蘭教遜尼派組織,集宗教性與政治性為一體,以「解放巴勒斯坦」為核心目的,而這也意味著將與以色列為敵。國際社會上對於它是否為一個恐怖組織有許多爭辯,但唯一能肯定的是,「哈馬斯」擁有自己的武裝力量,且並未放棄使用武力來消滅以色列。

哈馬斯的存在,或許要從以色列 — 巴勒斯坦長期以來的水火不容開始談起,以巴衝突可以說是歷時最久的國際衝突,各種不同且複雜的因素參雜其中,使這個問題超過半個世紀都難以解決。

加薩地區?以色列?巴勒斯坦?是不是傻傻分不清楚。

巴勒斯坦位於地中海東岸,在西元 637 年歸屬於阿拉伯帝國,陸續遷入的穆斯林與當地居民開始文化融合,形成了有共同語言、宗教信仰與文化的阿拉伯巴勒斯坦人,也成為生活在這塊土地上最大宗的族群。

然而,十九世紀末興起了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猶太人的民族意識愈趨強烈。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由希特勒掌權實行排猶政策,使大批猶太人選擇移居到巴勒斯坦,讓猶太人數量從 1918 年的 7% 上升到 29.6%。原居在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逐漸感受到生活空間的壓縮及威脅,排外情緒也逐漸高漲。自此,該地的兩個族群衝突不斷。

爾後,英國在 1920 年開始獲得對巴勒斯坦的委託統治權直到 1947 年,聯合國通過將巴勒斯坦分治的協議,即《聯合國大會 181 決議》。協議規定,要在巴勒斯坦成立阿拉伯國家及猶太國,但在英國撤出巴勒斯坦地區時,並未採取措施使巴勒斯坦得以實現 181 決議下的以巴分治,而徒留一個權力真空的狀態。最終,分治方案並未如願實現,反而在 1948 年,以色列自行通過獨立宣言,宣布建立以色列國。

在第三次中東戰爭後,以色列佔領了耶路撒冷東部、加薩地區、約旦河西岸等地,且將東西耶路撒冷合併,將其定為首都。

那巴勒斯坦人呢?面對以色列超過二十年的高壓統治下,巴勒斯坦人開始展開自發性的起義行動。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是一個由各個游擊隊所組成的聯合組織)於 1988 年召開特別會議,宣布在這塊土地上建立一個巴勒斯坦國,首都為耶路撒冷。

儘管國際社會上有多個國家相繼承認巴勒斯坦國的獨立性,就連美國總統雷根也不敵壓力,發表聲明授權國務院與巴解組織展開對談,但以色列的態度仍是愈趨強硬,對巴國展開更大規模的經濟與軍事制裁。

除了以巴兩國間的衝突不斷以外,巴勒斯坦內部的矛盾也沒停過。

在 2006 年的巴勒斯坦立法委員選舉會中,哈馬斯擊敗了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獲得壓倒性勝利,但在九月與巴解組織談判,希望組成聯合政府宣告破局。雙方在 2007 年爆發大規模衝突,直到六月,哈馬斯奪取了加薩走廊的控制權,並宣稱這是自以色列在 2005 年撤軍以來,「第二次解放加薩」。

最終,哈馬斯與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在埃及開羅簽署和平協議,讓巴解組織接管由哈馬斯控制的加薩走廊,結束巴勒斯坦長期分裂的局面。

From The Jerusalem Post

好的,回到這篇新聞的重點。

哈馬斯所謂的政治局諮詢會議(General Consultative Council)是其組織最高的決策機關,由佔領區內外的領導階層所組成。在哈馬斯組織內,除了精神領袖及創始人艾哈邁德.亞辛以外,沒有人享有單獨的決策權力,強調集體決策的精神。

不過伊斯蘭教對於女性的社會參與持有一套迥異於男性的規範,導致女性在政治參與過程,可能受限於宗教文化的約束而失去從政機會。

加薩伊斯蘭大學(Islamic University of Gaza)政治與媒體系教授艾默(Adnan Abou Amer)表示,哈馬斯試圖想改變形象,展現他們開放且女性具有代表性的一面,藉此對國際社會與整個地區傳遞正面訊號。

耐心看完這篇新聞後,或許就能對於以巴現況及哈馬斯組織有些簡單的概念,若要詳細的介紹歷史背景及國際因素可能要打三天三夜。以巴問題經歷了多場流血戰爭以及無數次和談,至今仍是烽火不斷,巴勒斯坦人渴望獨立建國,以色列卻也難以放棄長期佔據的領土,恐怕是個難解的死結。

這週就先這樣吧,終於回歸了,Love Hug。

--

--

Vanessa Yu
How it all began

九零後少女,紀錄自己的所思所想,或許路過的人們剛好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