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輸在只知道努力》讀後感與我的新加坡流浪生活雜感:學會認清生命裡最重要的事

Castle Yen
Castle’s Project
Published in
Dec 13, 2020

身為一個同樣在東南亞打拼的台勞,讀完許詮的《別輸在只知道努力》後,從在書本前段的成功學方法論到書本後段的人生抉擇體悟,真的在許多方面心有戚戚焉,因此想寫點心得推薦給同樣在海外打拼的朋友,順便也總結一下我在新加坡工作近四年的體會。

首先我認為書名取的很有趣,「別輸在只知道努力」在書的前半段指的是工作上的成果要真的跟職涯發展有所連結的話,不能只靠硬實力,有許多頂尖匠人型工作者鮮少思考或是培養的軟實力,也是相當重要的因素。這個詞在書的後半段指的則是,在人生上究竟什麼樣的情況才能算是成功?在定義好這個終極目標以前,如果只是埋頭努力苦幹,會不會有可能最後越來越偏離自己真實目標軌道,最後實現了別人幫你定義的目標,卻輸了自己的人生?

書裡成功學部分我覺得最值得分享的部分是作者所謂外功鐵三角的「實力」、「人脈」、「故事」,在職涯上要走得順利除了實力要扎實以外,能夠用好故事包裝自己在就業市場上銷售,並且廣泛利用各種人脈節點操作,才能真正如魚得水。不會說故事的人可能空有實力卻無法被人看見,淪落哀怨自己懷才不遇的下場,拒絕陌生開發社交而侷限自己交友圈的人,很可能在商業上吃了許多「靠關係」的悶虧。

以我自身經驗來說,出身商學院的朋友們通常都是掌握這三種能力的佼佼者,因為我們在學校裡受到的教育與訓練很自然地強調這些要素(所以才經常被別人譏笑是”Elite”哈哈),所以這段心得是寫給沒有受過這樣訓練的朋友看的。

我剛到新加坡工作的時候,很好奇自己公司老闆(英國人在新加坡創業)的創業故事,原本滿心期待可以聽到什麼堪比自己讀過的名人故事的精彩內容。但最後追根究底,一切順利成功原因都是因為英國人的社群在新加坡的勢力龐大:許多跨國企業在這裡的外派高級主管是英國人,而這些人到了新的亞洲經濟殖民地(新加坡的現代經濟是在英國殖民時期發展起來的,現在沒有了英軍殖民,但仍有著英國白領的經濟殖民)以後要開疆闢土,當然也是找身處異地的同鄉人先接手,於是在客戶與代理商互相培植的正向循環之下,自然而然形成一個英國幫的強健人脈力量。

這時候我理解到,當時跟我的公司同時去跟客戶 Pitch 的對手,恐怕是表現再好都沒有用,因為這股異地互相扶持支援的人脈力量太過強大,背後牽扯的是在當地市場累積許久的人脈資源,這些資源的可信任度或是可運用程度,都會比實際 Pitch 的那幾個小時重要的許多。

說故事的力量我則是一直在實踐著,從一個熱愛美劇的粉絲,進化成具影響力的部落客,最後變成替全球頂尖影視公司工作的行銷者,這個故事對我來說不論是在職場上或是社交上都是很好的話題,在此我也先暫時不多談,如果是剛來我的部落格有興趣的新朋友可以看這篇

作者在書裡第三章開始說明出海工作的心路歷程,跟多數想出海的人一樣,一開始都是為了更好的薪資水準為了錢(順帶一提,我非常同意作者推崇的「對自己誠實」這件事,為了錢就為了錢,誠實承認沒關係,不一定要編說「為了實踐自我成長」這種好聽的理由)。在海外工作的辛苦真的不是在還沒出來之前可以想像的,如果這個出海的理由沒有扎扎實實的定下來,來到異地很容易就被各種挫折困難打垮。

出海工作後除了工作上的種種挑戰以外,需要面對的還有孤獨感與漂泊感,孤獨感來自於與原本熟悉的人分離,已經相處許多年的家人朋友將不再是想見就見,情感基底不夠的朋友可能要就此說再見,因為一年半載才能見上一次的關係不好維持,出海前先確定一下自己的社交關係斷捨離做好準備了沒?確定自己心志足夠強壯後,再出海吧!

漂泊感相比於孤獨感,是我來到新加坡以前並未想過的一件事,與至親好友分離是我出國前就能夠想像的感受,但沒有在國外久居經驗的我,來這裡流浪以前並不真的理解「漂泊」的感覺。漂泊感來自於自己與這個新居住地在情感與文化上的割離與孤立,以及在異地建立起的關係經常無根易斷這兩件事,也許在不同國家待會有不同的感受,但新加坡是讓我覺得這種感覺特別被強化的地方。

就我的觀察,會覺得新加坡的文化底蘊非常淺,作為一個多民族融合的前殖民地,這裡沒有一種文化是真的經年累月累積到現在,有著歷史的軌跡與味道,值得深入挖掘並探索。於是當我在第一年就把所有新加坡光鮮亮麗的地方體驗過一遍之後,這個城市似乎再無可愛之處,這座城市漂亮的包裝之下是沒有故事的,處處令我感受的是「為了做到水準頂尖而做」,最好與最棒的競爭心態反映在這些城市規劃之上,但他究竟與居住於此的居民有什麼文化上的共鳴或連結?可以說是完全沒有。在一座無法愛上的城市裡生活,久了便會認清:「這裡就是一個我來工作存錢的地方。」當居住的地方僅剩下工作相關的機能性時,便會迫使人去思考生活中真正想要的本質是什麼,畢竟人的生活不能只有工作,我們也不該是為了工作而活著。

漂泊感的另一個來源在於新加坡作為海外工作者中繼站的本質,許許多多的人來到新加坡幾乎都只是為了實現一個階段性的目標,當這個目標達成以後便會離開,除非是在這裡遇見了人生伴侶,否則非常少的人會選擇在這裡落地生根。以我來說,來到這裡的第一年時交到的好朋友到四年後的今天只剩下 1/3 還在新加坡了,每一年都要送走才剛建立起不錯關係的友人前往下一個旅程,每一兩年就要尋覓新的住處與新室友,無時無刻處在一種變動的狀態裡而無穩定感。這樣的生活並非不好或是無法忍受,但當你如同海灘上的貝殼隨著一波波浪潮與其他貝殼砂石相撞再各自被浪潮沖走以後,會更認真地思考這趟漂流的過程終點在哪裡?又或是自己希望在被浪潮沖撞的過程裡變成什麼樣子?

《別輸在只知道努力》的作者遇到的煩惱是在高級職稱、優秀薪水與居住城市(印度 v.s 泰國)生活水準間,做出對家庭最好的艱難選擇,雖然這個煩惱和我們大多數人不盡相同,但背後的核心是一樣的,套句作者在後記裡最後的體悟:『有形的富足(工作、金錢、職稱)與無形的富足(家人、生活品質)孰輕孰重?』 — 有點諷刺但又有點珍貴的是,作者前面寫了近兩百頁的成功學內容後,最後最希望大家思考的問題是如此簡單又基本。

的確,如果當我們現在陷在一個低薪環境(台灣)、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努力追逐金錢與物慾的情況下,很難放寬心用比較長遠或是寬維度的角度去看自己的人生,尤其是許多沿著傳統成功道路爬上來的菁英們有時候更難做到這件事,因為已經習慣了人生規劃有個明確的中短期衝刺目標,而且總是活在競爭與比較中,將別人成功的模樣壓在自己上作為前進的動力。

我也曾經是這種人,活在這樣的掙扎之中,但我很幸運地受到了一位朋友的開導,雖然這個開導的代價非常巨大。我的這位朋友就和作者在書裡提到的許多認真向上的好夥伴一樣,他總是追尋著網路創業的夢想,房間裡堆滿各種矽谷成功學、名人傳的書籍,跟我同年來到新加坡後就認真地在他喜愛的網路業裡工作。看著他彷彿就像是看到創業書籍裡面序章裡的人物故事,晚上回到家之後仍舊努力賣命工作跟自學,深怕自己無法達成目標,深怕自己在邁向夢想的道路上輸給別人,於是他勤奮努力地燃燒著生命。

直到有一天,這個生命真的被燒完了。

或許是積勞成疾、或許是先天疾病,我現在已經沒有機會得知,但在一個與平常日無異的上班早晨,他的腦血管突然破裂,急性中風後失去意識,在三週的搶救之後,永遠地離開了我們。

他是我大學的時候最好的朋友,也是我剛來到新加坡時互相支持的革命夥伴,這樣的衝擊對我來說幾乎可以說是人生的轉捩點。我從那時起就放下了過去曾經加諸在自己身上的種種過多的壓力與要求,拋棄追逐標籤或是外界認同的渴望,並且無時無刻會按下暫停鍵好好看一看自己現在活得好不好,自己的家人過得好不好,因為當面對生命裡最終極的生死課題時,所有一切光鮮亮麗的東西都是身外之物。

從此以後,我每次回到台灣出差或是放假的時候,總是盡可能地把我重視的親朋好友見一遍,也總是盡力去感受家鄉的美,把握時間把想做的事做一做,希望在這個漂泊的生活裡,仍舊確定自己往想要的方向流去,並且沒有錯過太多東西。也還好是這樣的思維讓我選擇在今年新加坡一放寬邊境就回台灣休息,我回台後的第三週就遇到外公過世,如果我不是以此為準則做決定,我可能就會錯過生命裡的另一個重要時刻,以及錯過在今年有如亂世的時局裡,再度和家人多多相聚的機會。

上面寫了很多不同方面的感想,但總而言之這本書是滿推薦看的,無論你現在是在職涯的哪一個階段,應該都能從裡面體悟到不同的東西。出版社在推這本書的時候看起來很注重在成功學的部分,但我覺得其實很多關於生活方面的簡單體悟,也是「會買這種書的人」常常忘記且很需要修習的課題,如果你剛好有緣來看到我的書摘筆記,不妨去看一下原書吧!

喜歡我的文章的話,每個月只要一杯手搖飲跟咖啡的錢,點擊以下連結,就可以支持我喔!

https://liker.land/castleyen/civic

--

--

Castle Yen
Castle’s Project

10 年影劇部落客經驗,目前在全球最大自媒體影視平台做策略商務,7 年經驗持續累積中。無論形式,只要是好故事都值得被訴說流傳 https://www.linkedin.com/in/chung-i-yen-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