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運用「問答」來推進使用者研究專案

Uededitor1
cathayued
Published in
Dec 2, 2022

身為 UED 團隊當中的使用者研究員,如何運用使用者研究專案,幫助到產品團隊的決策,是我們一直在思考和努力的事情。在執行的過程中,不斷地累積各種需要留意的眉眉角角,其中最大的一塊之一,就是「問答」。透過「問答」來瞭解專案人事物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降低認知偏誤、弭平不同觀點之間的斷層、將龐雜的資訊精煉出最終洞察,也緊密地將各路人馬牽繫在一起往目的地邁進。透過這篇文章,我想談談「訪談」與「易用性使用者研究」的專案進行途中,有哪些值得關注的「問答」?

問答1 — 確認專案成員有誰:

做事的根本是「人」,所以第一個問題需要先確認專案成員有誰,包含該產品會涉及的:專案主責 PO 與 PM、產品設計師、前後端工程師、研究員、專案相關的前手研究員、這些成員的主管、部門主管、跨單位的產品服務規劃人員、廣告行銷人員等。

之所以要先確認這個問題的原因是:將各路人馬對使用者研究專案的走向與目的納入考量,以把握研究的機會進行探索,有力地將專案往前推進。

而確認好有哪些成員的優點是:在籌備階段,可以借重相關人員對專案既有的努力, 想法, 與專業,往上疊加推進,在專案運行的過程中,這些夥伴也可以成為有力的後備支援。

問答2 — 與「專案成員」建立信任關係:

在掌握好專案相關的成員有誰之後,在專案啟動初期,可以約成員們一起聊聊,瞭解彼此做過的專案、擅長的能力、有哪些弱點希望其他成員可以提供支援等,多一分背景資訊的瞭解,在合作上,更能彼此同理,也讓彼此的強處做出最好的發揮。

針對當前的專案,可以聊聊彼此已經做了哪些事情、有哪些猶疑點、有哪些提醒和建議、當前對這個專案有哪些偏好、有哪些想法和期待,希望自己在這個專案的哪些部分有所突破和成長等。有時候專案是組織或團隊希望推行的事情,但如果成員可以在專案當中獲得參與感、成就感、歸屬感,那麼專案就不單單只是任務的執行,而是由一個個熱情的生命所共同交織的旅程。

最後是協作面,現在線上聯繫的工具很多,大家可以討論一下,在專案合作當中,偏好使用什麼工具來溝通 ; 在各自繁忙的排程當中,覺得如何安排溝通時間與頻率會最有效果,也比較不會感到干擾。同時也一起確認回報的方式,持續讓專案相關人員一同有效掌握研究案的進展。

問答3 — 訂定「使用者研究專案的規劃」:

接下來可以瞭解一下所要研究的產品,生命週期是位於什麼階段?哪些研究資訊可以幫助團隊做更好的決策?希望透過研究為專案帶來什麼改變?

確認研究定位:應該在專案的哪一個環節參與進去、用什麼研究方法、用怎樣的研究力道去參與,才能發揮最大的幫助效果?

再來是專案執行細節面:產品的核心客群有哪些特質和需求?研究對象的條件要怎麼設定?需要多少資料量才能帶來說服力?如何排定研究排程,以及各個時間點預期的產出物為何?可否在研究中同步檢視市場獲利的機會?如何檢視研究成效?等等。

透過大量的問答,去釐清底定研究專案的方向和內容。

問答4 — 如何在「使用者訪談與易用性研究」當中,細膩地問答和觀察?

在研究中與受訪者的問答,必須在有限時間之內,扣緊研究目標,有技巧地層層推進,臨場應變問答,並細膩地觀察。過程當中,盡可能騰出 80% 的時間,讓受訪者說出他們的經驗、動機、心聲。若受訪者離題,可以技巧性地將其拉回正軌、若受訪者的回應比較少,則可技巧性地鼓勵他再多分享一些。

訪談與易用性研究經驗的累積,對於研究時程的規劃、題目的設計、多準備一些備用問題等,都會越來越熟練。可以越來越能掌握哪些題目可能會需要比較多的時間引導、哪些問題可以很快的取得想法,哪些題目可能會需要轉個彎來問、哪些題目需要特別留意細節、哪些問題可以再延續追問等。

而透過研究,往往才會發現哪些說詞會造成誤解、哪些資訊會被選擇性閱讀、使用者有哪些慣用語、哪些元件容易被使用者忽略、哪些操作行為會形成迷航斷點、哪些後續的行動會造成此刻使用者的排拒而不願啟程、使用者會因為被迫經歷什麼而衍生出哪些新的使用行為、哪些變動會產生原先沒有料想到的後果、使用者對於廣宣素材呈現的方式之第一反應是什麼、什麼樣的服務機制會讓使用者產生焦慮、使用者在便捷的操作上又會有哪些共通的期望…這些都是使用者研究當中很有趣的探索和挖掘。

除了透過實際的研究累積經驗,我發現「推理小說」也可以當成磨練問答與觀察技巧蠻好的輔助工具,因為在這類的文本裡面,事情的終結不會立馬揭穿,而是途經大量語言與非語言的觀察、人心細膩的推敲,逐步將線索拼湊出明晰的輪廓,值得從中學個幾招,將之運用於研究問答的現場。

問答5 — 如何在取得研究資料之後,提煉出研究洞察?

整個研究資料梳整的過程,都需要「扣緊研究目的」、「瞄準核心客群特性」,反覆推敲、自問自答。第一個層次是「整理資料」,也就是將素材化繁為簡,層層收斂出共同點。第二個層次是「檢視研究初期的假設」,到底是透過研究獲得了印證、還是有另外的發現。第三個層次是凝聚用戶反饋,跨越團隊盲點,「將新的深度洞察」納入優化建議。最後,所有議題點都需再做收整排序,以提供產品團隊作為開發排程規劃的參考。

此外也需留意:每個決策背後,都是一連串繁複評估的結果,而使用者研究員要謹記自身角色的核心使命是「清楚地反映用戶洞察 insight」與「所推論出來的優化方向建議」,但研究後的實際作法,需要全面綜合考量專案時程、團隊資源等成本效益後才能做出決議。

問答6 — 如果「使用者研究專案」的結果,與產品團隊成員評估的走向不同,該如何推進溝通?

每個角色都會希望能在參與的專案當中實現自己心中的理想。主管綜觀全局,會期待團隊資源用在刀口上,推出滿足核心客群,並能帶來正向獲利的服務 ; 產品團隊的決策者,會期待能全面盤點資源,整合各路人馬,齊力推出完善的服務 ; 使用者研究員會希望透過研究結果來影響決策,進而使核心客群獲得最佳體驗 ; 設計師會希望能依據 Design Guideline 落實具有整體品牌調性的設計呈現,亦或在新的功能上實驗出兼具實用性與視覺吸引力的操作 ; 前後端工程師會評估系統與技術可否將開發需求予以實踐,並希望採取最省工高效的作法。

一群人一起合作,一定會有各種面向的思路,因此一定要抱持著開放的心態進行對話,讓參與其中的夥伴可以互相換位思考,了解每個聲音背後的考量與權衡,協力定出當下最適切的做法。

綜上所述,整個使用者研究專案的進程,交織著無數的「問答」。透過問答,在各個環節當中扮演著堆疊所知、拓展思緒、釐清問題、聚焦目的、聯繫成員、建造團隊、叩問實情、協助決策等角色,「問答」真的是一門值得持續深耕的藝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