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A III Reading 24 主動投資策略

Wesley Tzeng
CFA Level 3 Notes
Published in
Apr 16, 2021

分成基本面分析與量化分析,基本面會講求更多決策與主觀判斷,量化就是做模型,但做模型的過程還是有大量的主觀判斷。基本面分析會更關注個股,希望透過長時間的研究分析,獲取超越市場的深入資訊in-depth insight,而量化模型則是希望能夠系統性的取用大量、全市場的標準化資訊,並進行整理與最佳化,找到模型。

基本面分析:
Bottom-up 由下而上傾向算出內涵價值,再去跟市價比較,幾種比較邏輯:

價值投資會購買股價被低估的股票,亦即他認為內涵價值頗高
1. 相對價值法:拿估值指標(P/E.P/B.P/CF…)與產業常模比較
2. 逆勢操作:逆勢操作者,傾向購買被低估的股票,但更關注短期內被不理性情緒影響的市值;而價值投資者更看重基本面
3. 高品質價值投資:高品質價值投資(巴菲特),除了市值被低估之外,還會篩選持續獲利、高ROE、財務能力強健(護城河)跟管理層能力的因素
4. 收入投資:會挑選高股息殖利率的股票,因為認為穩定高的股息殖利率是公司穩健的跡象
5. 深度價值投資者:會挑那些估值實在太低,恐怖到很多人不敢買,所以市場資訊不豐富,會有很多資訊不對稱的機會(但妳怎麼知道自己取得的資訊是在不對稱關係中具有優勢的還是劣勢的一方??)
6. 財務重整股:專挑快掛掉的公司,買股或買債都沒差,因為妳有信心可以控制公司並扭轉局面,或是賣掉有價值的資產變現

成長型投資,傾向尋找會持續看好的股票,不排斥高於產業/市場的估值(P/E),只要有跡象顯示他的估值會持續上升即可
GARP(Growth at a reasonable price),會期望股息配發率低(公司要再投資才有機會),能接受較高的波動;會關注PEG ratio亦即P/E to Earning Growth

Top-down上而下策略關注總經指標,直接針對國家、地區、市場、類股、產業進行投資,可選用一些指數類工具操作。
波動度交易也是一種上而下策略,總經研究就會引伸出波動度預期,可選用VIX或使用選擇權。

Factor-based 因子策略:有三種方式進行:找穩定因子並定期再平衡、找一組有用因子(rewarded factors)、因子間輪動,常見的因子就是 價值/成長、規模、動能。因子可以任意找,但還是要看是否符合經濟直覺intuitively sensible
避險投資組合(hedge portfolio):可以嘗試利用將特定因子(需使用可操作定義的指標)做出Long/short hedge組合,並買入前10%/賣空後10%(可使用等權重或市值加權),單挑出特定因子。(quantile)
多個缺點:
1. 中間的股票也隱含資訊沒有被考量
2. 因子的影響性通常不是線性(甚至不是單調的monotonic,例如有可能物極必反,某因子其實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好)
3. 這樣操作選股容易太過集中
4.有可能無法做空
5. 這樣不是純因子曝險,一定還有其他風險(例如個股風險)

價值股(低價格乘數)有人認為可以被解釋成因為公司有倒閉風險,所以股價才被壓抑,故其實這是風險溢酬。
價格動能,強勢股後市走勢優於弱勢股,但有很多尾部風險(套殺?)。有些人會組建”類股中性價格動能因子”,因假設尾部風險來自於類股風險(不是主力在套殺)?,所以買強勢股、賣同產業的弱勢股。
成長因子,通常看的是營收、獲利的成長,並且要高於市場或產業常模,若資產成長通常不是好事
用會計邏輯(例如應收/付帳、資本使用率、股息延續性,甚至是分析師預測與抓耙自然語言分析,定義出 “高品質”因子

股東積極主義策略:購買股權是以取得公司內部的影響力,並實施一些改革為手段,進而提升公司效能與價值,在美國是一個很常見的投資策略,逐漸蔓延到歐洲,但是在世界各地的資本市場接受度還是很低,因為文化或是股份高度集中等關係。
(在美國)常會先買到一定程度後透過私下方式對董事會、經營團隊施壓,再不行就公開透過媒體施壓,再來就收購股東會投票委託書(proxy contest)直接進入董事會。
提幾個公司方可以做的防堵機制(參考Lv2 M&A章節):1.多層次股分,創辦人的特別股投票率特高 2. 毒藥:允許以低價釋股(給特定人或原股東),以稀釋競爭者股分 3. 每次只替換部分董事
好處:獲利不彰、價格被壓抑、公司治理很爛通常都有好的改造機會,短期內會有一些成效,但通常都會提高負債比,而且通常會在公開之前就開始漲,顯示有消息走漏的跡象。
實證上報酬率跟波動度都跟大盤差不多,但有些fund的部位太大,一出手就沒選擇,只能積極參與公司決策,不然錢放這麼多難免會怕。

其他策略:例如收斂價差,等待標的報酬率向均值回歸,要注意的風險是有可能發生結構性變化導致不會向均值回歸,或是根本有人在撐,但妳凹不到收斂那天。或是做事件交易,可以賭總經事件(央行講話、失業率…)或公司事件(併購案、法說會、營收說明會…)

基本面分析的陷阱:
1. 行為偏誤(確認偏誤、控制假象、可及性偏誤、損失趨避、過度自信、後悔逃避)
2. 價值陷阱(看似擁有低的價格乘數的股票,尤其是短期內價格被下調的股票很有可能是因為”未來”的獲利前景不被看好,所以P/E被下調(其實這樣說來future P/E並沒有被下調,因為future Earning也下降,只有current P/E看似下降,但現在並不代表未來),要注意價格下跌的原因是否與績效不好有關)
3. 成長陷阱:在挑高價格乘數P/E時,很有可能未來獲利不如預期,或是獲利如預期,但已反映在股價上,所以你追買了也不漲(任何現在既有的營業優勢或未來潛在的業務動能,都有可能不成立)

量化分析:找因子、找資料源、建模、回測。

訊息係數IC:當你定義出特定風險/獲利生成因子後,你會想知道他的有效性
首先要假設因子與你的報酬率是線性相關,方可計算他們之間的相關性
IC=Corr(本期標準化後的因子強度, 下一期股價報酬率)
這比百分位法好的原因在於考量了所有股票提供的訊息,而不僅是前後10%的
通常月IC有5~6%就是很不錯的,但是IC很容易被outlier給影響,所以常會使用另一種衍生的指標spearman rank IC,將因子強度與次期報酬率都依照先後順序排列,再針對這個排列算相關性

  • 要注意因為量化分析常常會涉及多檔股票的選擇,中間的風險相互影響性,要用risk model(VCV)確認,還要注意交易成本(包含手續費、買賣價差、市場深度)
  • Quant Crowding越來越多人用量化模型交易,且用法愈趨一致,導致多殺多等極端行情出現。

股權投資風格分類:
持有甚麼股票(holding-based):晨星、路透、Lipper的分類是二元的(要碼是價值股要碼不是),MSCI、FTSE、Russell則是用部分法,承認每一檔股票可以同時有價值性與成長性。
大中小型企業無標準定義,通用的定義是佔據總市值的70%機稱之為大企業,佔據剩下20%的是中企業,剩下的都是小企業

報酬多少(return-based):因為有些經理人不會揭露持股,你只能用風格指標(style index)去推估他對報酬的貢獻度。

Rs就是風格指標的報酬率,beta是曝險額

2021.4.16

--

--

Wesley Tzeng
CFA Level 3 Notes

Not a enthusiastic writer. Just trying to remember some of the knowledge and feelings I learned from being a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