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A III-Reading 8 個人行為偏誤

Wesley Tzeng
CFA Level 3 Notes
Published in
14 min readJan 20, 2020

BFMI (個體)=Behavioral Finance in Micro-economics
BFMA(總體)=Behavioral Finance in Macro-economics
FMPs =Financial Market Participants 金融市場參與者

本篇描述幾個常見偏誤的機轉、描述可能的後果、如何察覺(並避免)偏誤;這篇旨在描述偏誤存在與不存在之間的差異,並未評量程度強弱,也不會進行評量。

偏誤分類:情緒性(emotional)與認知性(cognitive),若是人性需求(例如躲避痛苦(不願停損))是情緒性;若是大腦整理資訊、組成記憶或人類運算能力不足等問題則是認知性。
情緒性=決策被情緒影響reasoning influenced by emotion;認知性=錯誤決策Faulty reasoning

認知性(9):1. Belief perseverance信念固著(5) vs 2. Processing error處理錯誤(4)

  1. 信念固著=新資訊與就資訊產生衝突,傾向保守 只注意到、記得感興趣的、忽略其他資訊

甲、保守Conservatism
過度重視過去經驗與過去的推論結果,輕視新資訊的重要性,以貝氏理論的角度,就是過度加重基礎條件的機率(overweight the base rate)
後果:過慢反映/更新新的觀點,直到現實顯然不得不修正時;因為新資訊太難評估後果(認知成本過高cognitive cost is too high),導致偏好不去鑽研,並維持原觀點。
察覺:注意是否忽略新資訊,提醒自己新資訊勢必會為原先預期帶來變化;注意新資訊的認知成本是否過高,要去找專家解惑而非任意看輕新資訊。

乙、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
過度關注、重視、在乎可以支持自己信念的證明,在做決策時給予這些證據過多權重;並忽略反對信念者。
後果:只看對自己的信念有利的資訊、建立偏向自己信念的篩選機制將好投資篩掉,壞投資納入、不夠分散持股、員工過度持有聘僱公司
察覺:刻意尋找反對意見

丙、代表性偏誤 Representative bias
錯誤的將新資訊與過往無關的經驗連結、分類在一起,導致過度加重新資訊的機率權重(過度反應)。 貝氏機率只是方法論,基本上只有兩種方向:對比舊資訊,過度加重新資訊or看輕新資訊,並非有偏誤就代表看重或看輕新資訊,要看情況。
A. Base-rate neglect 自動判定是某種刻板樣態,直接使用該樣態的特性與邏輯,但沒有考量到是否符合該樣態
B. Sample-size neglect 僅掌握小量樣本就認定具有代表性(見微知著?),”小數法則”。
後果:僅使用新的、小樣本的資訊來做決策(修改舊決策);會導致FMP選擇近年績效好的經理人,也會導致經理人頻繁輪換持股(一直看重近期績效)。
輕易將新資訊併入某種膚淺的分類,而避開認知成本過重的評估作業(avoid heavy duties of due diligence that are high in cognitive cost)
察覺:在分類前認真思考實際情形能滿足該分類的機率;主動基金(股權類、扣除幸運成分、費用後)長期通常是無法創造超額報酬的(zero-alpha),若固定收益基金可能更差,更好的克服方式是善用資產分配策略,分散投資。

丁、控制錯覺illusion of control
投資人誤以為自己有能力控制或影響結果;若提供抉擇機會、熟悉度、競爭、主動參與機會等,會誘發投資人自認為握有對於最終結果的控制權。
後果:交易更多(over trade)、交易自己熟悉或以為自己有控制權的標的(比如自己公司的股票)
察覺:投資本身就是機率活動;關注反面意見,萬一想像幻滅的最差情況是甚麼、甚麼東西可能會出錯、何時要出場;追蹤紀錄,不只是交易進出紀錄,而是交易筆記,將進出場的原因理由記錄下來。

戊、後見之明Hindsight bias
已發生的事情會被自然的解釋邏輯性、必然性的結果,而非不確定性與機率性的;若恰好看對,會解讀為明智的決策、若恰好看錯,會解讀為難以避免的必然結果。
後果:對未來的預估過度自信,忽略機率成分,進而承接過多風險
察覺:對自己誠實,過去好與壞的決策都要審慎評估與檢討,避免片面的後見之明。

2. 資訊處理過程偏誤

甲、定錨Anchoring and adjustment
面對不熟悉的未知參數,傾向設定一個錨點,再加上調整,但通常都調整不足,所以最終的估計值都很靠近錨點。(錨點可能是無意識的暗示)因為人們對於絕對數值不熟悉,但對於相對比較會比較有畫面與意識。
後果:會做出接近原始錨點的估計值,所以原始錨點的產生邏輯會大幅影響最終估計值。
察覺:回想自己做出最終估計值,是基於獨立邏輯體系(例如,估計EPS是根據公司未來獲利狀況折現)還是基於某個原始錨點再加入預期(來自於市場常態、產業平均、前期資料、甚至是某種周遭的暗示?例如,估計EPS使用產業平均再做調整)。

乙、心理帳Mental accounting
對待相同金額的資金有不同看法,基於心理的認定(固定月薪vs年終獎金、薪資所得vs資本利得、休閒開支vs必需品),並且認定金錢的心理名目為不可互換。
後果:投資人傾向建構不同層次的投資帳戶,並設定不同的投資目標(goal-based),但忽略了每個目標其實可能互相重疊,拆分心裡帳戶可能會導致喪失投資組合的互補性(opportunity to reduce risk by combining assets with low correlations);把投資的股/利息與本金價值上升分別對待,誤以為高股/利息是好的,忽略本金減損的風險。(月配型基金?高收益債?前金補後金?)
察覺:拆分心裡帳導致總體資產組合沒有妥當分配到相關性低的互補型資產中,嘗試將總體資產合併進一張試算表,觀察心裡帳的運作;將股/債利息收入與資產價值增減併入單一淨值統一監控。

丙、框架偏誤Framing bias
在不同框架下(問的方式、用詞…),回答同一問題的答案不同。例如,同一情境由獲益與損失的角度去探討(某疾病的死亡率20%=存活率80%,是危險還是安全?)、或者把同一個mean-variance 情境的標準差”展開”與”不展開”(例如,95%信心水準下報酬率介於-10%到+8%(不展開);與四十天就有一天(2.5%可能性),損失會超過10%(展開並強調特定方向))
後果:風險承受度會受到題目設計的影響,風險評估結果受影響(可能變得保守或積極);做出投資決策時選擇不理想的(即便開戶時風險評估正確);專注在短期價格波動,過度交易
察覺:確認決策是基於收入還是損失的情境思考,要不要試著換角度思考

丁、可及性偏誤Availability bias
將容易回想的事件(印象深刻、近期事件等)視為高機率事件。記憶的回朔容易程度、相關資料熟悉度高低、相關經驗過少、與個人經驗共鳴,都會導致可及性偏誤(也可能多種原因一起發生)
後果:藉由接收廣告選擇投資方式、標的、經理人;投資標的範圍自我限縮(只投資自己熟悉的或自己喜愛的公司);未分散投資。
察覺:清楚寫出投資政策與策略,有紀律的避免只關注到短期事件,專注在所有要項,如 報酬目標、風險承受度與投資限制。

小結:系統性的描述問題與目標;蒐集、紀錄並編輯資訊;寫下每一個決策與理由,並比較實際情形與原先預期的差異。

情緒性(6):

1. 損失趨避loss aversion
害怕損失,所以不願實現虧損(停損);更害怕獲利被剝奪,所以獲利抱不住(提早了結)。
投資人傾向接受更多風險以規避損失(因為在高風險的標的上不願停損,繼續持股導致組合的風險上升),而非獲得收益(有獲利就會想出場,降低組合獲利的曝險) (disposition effect)。風險報酬圖非對稱,由參考點向左右展開,S型分布。
後果:不停損,持續持有高風險股票;過早獲利了結,喪失報酬,限縮自己的上檔可能;賺錢股票過度交易(應該持續持有即可,不需急著變現);持有高風險股票,無形中拉高風險報酬比。
與框架偏誤是一起出現的,若現在出場是虧損(痛苦);若現在不出場是未來會虧更多(不痛苦)。
與心理帳一起想,從市場賺到的錢會被認為不是自己的錢,所以拿去投更高風險的賭注。(house money effect)
--短視近損? Myopic Loss aversion對於短期內的虧損很在乎,所以傾向持有過低風險的標的,而喪失參與長期成長的機會。
察覺:有紀律的使用基本分析,雖然無法避免承受損失時的痛苦感,但審慎評估各種機率(現在不停損,以後賠更多)會有幫助。

2. 過度自信over confidence
自認為擁有較多知識、能力與訊息,高估自己對機率的預估能力(知識幻覺illusion of knowledge);加上認為成功來自於自己的努力,失敗是其它必然的外部因素(自我歸因偏誤self-attribution)。

甲、知識幻覺illusion of knowledge
i. 過度自信預期prediction overconfidence:對於預期結果的波動度standard deviation過於樂觀(低估)assign confidence interval too narrow,導致分散不足
ii. 過度自信確認certainty overconfidence:對於結果的均值mean過度樂觀(高估),導致時常看錯,並過度交易over trade(因為一直看錯)
對均值的估計,在持有越多資訊時應該越準,但盲目信心成長的卻更快,導致在某種程度上掌握更多資訊時反而預估失準
另一方面,當實際結果越貼近50/50時,估計常常失準(不願承認結果可能就是亂猜),當實際結果上升至80%確信度時,會比較準

乙、自我歸因self-attribution
i. 過度傾向認定成功來自於自己的努力self-enhancing (別把腦力成果與牛市混為一談Don’t confuse brains with a bull market)
ii. 傾向認定失敗來自於外生因子(大環境、運氣差)拒絕承認錯誤self-protecting
後果:低估風險、高估期望報酬;不充分分散持股;過度交易;報酬低於市場(很多人認為自己的選股能力高於大盤)
察覺:應該盡量客觀回顧檢討自己的交易紀錄,找出勝/負,計算近兩年的績效;過度自信的人可以輕易的記住勝的標的與報酬,但低估輸的次數與損失。檢討也能發現自己過度交易的下場往往是沒有效益的。

3. 自我控制 self-control illusion
由於缺乏自律,無法實現自己設定的長期總體目標;往往由於難以在短期滿足感(食物、偷懶、貪圖小利)與長期目標(減肥獲取健康、考取CFA、為退休儲蓄)中做取捨。
後果:對未來的準備並不充足;當理解到自己準備並不充分時,會有報復性的彌補行為,例如承受過高風險,試圖一抽畢業或是投資組合分配不平衡。
察覺:首先要有明確的長期投資目標(例如退休要有多少錢),並且寫下來定期檢視,提醒自己,進而才能做出中短期投資策略;若完全沒有目標等於失敗的計畫。

4. 維持現狀status quo
傾向維持現狀,不做出改變(meme: this is fine),也不去向外追求其他可能的好標的,並非出於有意識的思考,而是習慣跟懶惰;當與稟賦效果與避免後悔加在一起,會傾向極端不願做出改變。
後果:不自覺的維持部位,即便風險已變化;忘了探尋其他交易機會
察覺:要對分散投資組合的風險降低與報酬增加有所意識

This is fine. pc: internet

5. 稟賦效果endowment effect
傾向對目前擁有的東西賦予較多價值,針對同一物品願付價格與願售價格有落差。有時是來自於繼承,因此參雜一些情感因素。
後果:沒有賣掉不良持股,換成其他的;維持不良(不適合)的資產組合;對既有持股的熟悉度會導致更不願尋找新標的。
察覺:若是繼承而來的資產,可以思考”若這些價值都是現金,我會想要怎麼投資?”,若發現財務目標有疑慮,情感依附必須要調整,財務目標並非可以透過情感去接受或適應的。
循序少部分持有不熟悉的標的。

6. 避免後悔regret avoidance
避免做出有風險性的決策(可能會導致損失或後悔)try to avoid pain of regret associated with bad decisions.
傾向長期持有熟悉的股票,怕賣掉會喪失參與後續漲幅的機會;進一步阻止投資人進入市場,因為在跌的股票怕續跌、在漲的股票怕拉回,總之很懷疑現在是否適合入市。
分為:對於已做決策的後悔error of commission、對於未做決策的後悔error of omission,對已做決策後悔的強度更強(但兩者造成的損益傷害是一致的!),因為對於已做的決策會有責任感burden of responsibility,所以會偏好避免做出決策。
會推升”群聚效應”herding effect,因為群聚會降低責任感better to fail conventionally than to succeed unconventionally
後果:太保守(主要是因為之前受過傷),甚至導致長期的績效不彰;群聚效應,因為跟人群在一起覺得很安全(富邦VIX?);有可能會太保守或太風險偏好,取決於當下的市況(群聚)
察覺:仔細量化適當分散資產分配風險降低與報酬增加的好處;了解長期投資目標需要仰賴一些風險資產,也需要注意短期泡沫;了解效用前沿是很有用的。

小結:情感性偏誤很難察覺與控制,控制認知性偏誤會比較有效,但學習這些偏誤並時常反省會有幫助;在給予客戶建議時,若涉及情感性問題,對方會變的防衛心加重,要慎選問題(開放性、假設性)。

建構行為學修正的資產組合:

使用 行為學修正的資產組合,而非”現代資產組合理論”(modern portfolio theory,較符合理性行為理論)。
1. 觀察客戶是否有偏誤的跡象
2. 哪類偏誤(認知性、情感性)比較明顯
3. 應該如何調整?
i. 應該如何調整
ii. 應該如何讓客戶舒服的接受
iii. 建構行為學修正的資產組合 behavioral modified asset allocation
iv. 要使用甚麼量化指標讓客戶理解

使用目標導向投資方法goal-based investing approach,應該用層次性(layers)來建構組合(易懂),而不使用現代資產組合理論,應了解感性的實務上的客戶應該市損失趨避、而非風險趨避。
層次性的建構,先確定客戶的財務義務與剛性需求(小孩教育、家計、退休)、優先與期望(換車、換房、旅遊)及渴望需求(環遊世界、太空旅行),分層設定量化目標與獨立投資項目。雖會喪失總體資產風險互補效應,但會令投資人更易懂。

目標導向投資策略 CAF 3 textbook

適應”偏誤adapt to bias:將投資決策設計成適合偏誤,並非嘗試去削減偏誤的衝擊

校正”偏誤moderate bias:展示偏誤的後果,試圖避免投資人做出充滿偏誤的決策

Guidelines
1. 要採取”適應”策略還是促使客戶”中和(校正)”,要看客戶的有錢程度(很現實),比較窮的就要促使他理解偏誤,並且改善,因為如果一直做出偏誤決策可能會活不下去;比較有錢的客戶就設計能夠適應他的投資策略,因為即便做出偏誤決策,只是生活水準稍微下降而已。
Ps. 有錢程度是將資產狀況與消費習慣並列思考,很有錢但又鋪張的人其實財富水準是低的;更精確的評估標準是生活品質風險standard of living risk(SLR),評估目前的生活品質是否可維持
2. 認知性偏誤應該要促使他學習並修改,情感性偏誤就盡量適應。因為難易程度不同

Guidance Matrix CAF 3 textbook

面對客戶時應該做的事:
1. 了解個案
2. 說明行為學上的各種偏誤
3. 分析各種偏誤對資決策可能的影響
4. 說明應該採取的措施(適應或校正)
5. 給予建議

2020/1/22

--

--

Wesley Tzeng
CFA Level 3 Notes

Not a enthusiastic writer. Just trying to remember some of the knowledge and feelings I learned from being a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