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A II-Reading 17金融機構

Wesley Tzeng
CFA Level 2 Notes
Published in
6 min readMar 2, 2019

這篇"Analysis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是財報分析篇章底下的一個reading,所以是偏向金融機構的財務分析(恩,這是一句繞口令)。
這篇的例題只有7題,不出所料是挺廢的一章,在痛苦的讀書過程中,看到這樣的章節就像沙漠裡的綠洲一樣。

首先講述了金融機構在於整體經濟的系統重要性,萬一掛掉了會導致多麼嚴重的系統性後果(系統風險 vs 系統性風險?)。但每個行業的業態性質都是有其特色性的,除了可能具有系統性風險這項特點之外(但那些小不拉機的銀行倒了也不會有系統性風險呀...),金融業又何德何能要在財報分析中特別分拆來寫呢? 我認為金融機構(更具體說是存款機構)與一般企業在財報的最大差異是,存款對一般企業來說絕對是資產,是我公司有錢放在銀行帳戶的概念;但對銀行來說,講 "存款"絕對是負債,是客戶放錢在我銀行的帳上的概念,"貸款"(更精準應該叫"放款")在銀行帳上卻是資產,我覺得把握這一點之後就都很好理解了。

銀行業部分,我們可以用 "駱駝法"分析 (C.A.M.E.L.S.),6個項目都由高至低打1~5的分數再加權平均。

  1. Capital adequacy 資本適足性
    將銀行的風險加權資產(risk-weighting assets, RWA)做分母,銀行的資本做分子,算出一個適足的比率來。
    RWA中,現金是完全無風險的,加權權數就是0%,其他項目的權數就看交易對手的風險狀況而定,也是有可能有資產的風險全數是100%以上的。
    銀行資本則分成數個等級(Tier),一般廣泛使用巴賽爾3(Basel III)的規範
    (1) 普通股Tier 1 :包括股東權益的核心項目,普通股含其發行溢價、累積保留盈餘、累積其他綜合損益等;這項的適足率標準是4.5%
    (2) 所有Tire 1:包括(1) 還有其他 次順位(必須比客戶存款、所有債務順位都低)、無到期日沒有契定利息(或股息)支出的項目;這項的適足率標準是6%,這解釋了為何台灣金融機構很愛發不可轉讓不可累積的特別股當第一家發了之後發現這種特別股可以在不稀釋股份的情況下增加Tier 1。
    (3) 所有資本:包括(2) Tier 1全部,以及Tier 2(低於客戶存款的次順位至少五年期);這項的適足率標準是8%
  2. Asset quality資產(放款、投資金融商品)品質
    所謂的"品質" 基本上就是要考慮借款人或所投資金融商品的信用風險。
    這邊也提到要注意表外的義務項目,譬如 銀行承兌、擔保、L/C等等,也可能在不利事件發生時影響銀行的整體狀況。
  3. Management capabilities管理能力
    銀行業其實也沒多了不起,在賣的商品不外乎就是信用,所以所謂的經營管理就是風險管理,評估這個銀行的管理階層能否精準定義風險並有效控制風險,做出合理的判斷。
  4. Earning獲利
    銀行的資產公允價值有很大程度是需要評估與定價的,在這個定價的程序上會分成三種等級 (fair value hierarchy):
    (1) 有流動性極佳的相似商品市場價格;這個價格最具可信度
    (2) 需要使用數理模型做一些估計,但至少這些估計方法的參數是有市場價格的;這個價格需要擔心一下,盡量不要用太大量的模型
    (3) 除了需要用模型估計,這個模型內的參數還是人工生成的(人為判斷),這像是 BS model裡的implied volatility 或是DCF model裡的cash flow,都是太主觀的東西;能不用就盡量不用
    銀行的獲利則可以分為三大塊:
    (1) 利差收入 就是存放利差 interest spread
    (2) 服務費收入 就是所謂的fee income
    (3) 交易收入 就是自營賺的trading income
  5. Liquidity position流動性
    主要看兩個指標:
    (1) Liquidity Coverage Ratio (LCR)流動性覆蓋率:分子為可以快速變現的資產,分母為壓力測試下預估一個月內會流出的金額;此指標必須大於100%
    (2) Net Stable Funding Ratio (NSFR)淨穩定籌資率:分子為穩定的籌資來源(如長期定存)(以available stable funding factor, ASF factor加權),分母為必要的穩定資金(如長期放款)(以ASF factor加權);此指標必須大於100%
    邏輯是 銀行必須要確保自己有足夠長期穩定的資金來源,才能成做更長期、更需要穩定度的放款業務;其中 零售客戶的存款被認為是比其他客戶更穩定的資金來源。
    這裡也討論另外兩個議題:
    (1) 資金來源過度集中,用聽的就知道非常不好
    (2) 契約期長不一致,銀行本來就是借短貸長,這有好有壞,在正利率曲線時,借短貸長是天經地義的事,但也是要注意萬一放款還沒收回來,借你錢的存款戶突然不想讓你roll下去就會有流動性問題
  6. Sensitivity to market risk市場風險敏感度
    這也不需要多說,銀行主要的獲利來源是利差,萬一利率曲線變化,絕對會有問題;另一個重要收入是交易收入,萬一市場不穩定,交易輸錢也很麻煩;這也很能解釋為何在超低利率的年代下很多銀行走向fee income導向。
  7. 其他考量
    原則就會有例外,然後例外通常最重要。
    要注意表外;要觀察政府的支持態度(too big to fail);政府的金融政策配合狀況,要政府支持你,平日就要做一些政策性放款來交關;任務型銀行會有自身任務型的風險點;企業文化(連這個都敢講,哪個企業沒有企業文化的問題,偏偏講金融業?)

保險業基本上也是一個吸收存款的機構,保戶購買保險產品後會繳交"保費"(premiums),對保險公司而言,尚未償付出的剩餘保費叫 float,可以拿來做投資;所以保費的預定利率與float拿來投資的報酬率之間的差異就是保險公司的獲利。
保險公司分成 人壽(life & health, L&H) 與 產險(property & casualty, P&C),還有再保公司但這裡沒細談。

產險公司會計算合併比率combine ratio=保費支出/保費收入,超過100%代表虧損,而產險公司是個景氣循環明顯的產業,有獲利就會吸引業者進入,直到開始產生虧損,然後有人開始離開這個產業。
合併比率=保險理賠率+營運費用率
等於將產險的開銷拆成兩大方面:商品制定(保費定價問題、精算問題等等) 與 企業營運(營運費用)

因為相較於壽險,產險所承諾的保障通常比較不穩定(物業意外事故比人身事故要常見,而且當公安意外發生時產險必須一次性償付較多理賠金,但壽險極少面臨保戶大量理賠的問題),波動幅度較大,所以通常投資項目會選擇較為流通(短天期)、風險較低的;另一方面因為壽險的保戶較為穩定且較可預估(車子很容易出事故,但人不會隨便死掉),所以float 也可以去做更長期、風險更大的投資,比如說房地產(國泰置地廣場、南山廣場)或是積極投入股市

保險公司並不像銀行業一樣有國際統一的資本適足率標準,但各國政府會自行對保險公司的償債能力(solvency)制定標準規範。

2019.03.02

--

--

Wesley Tzeng
CFA Level 2 Notes

Not a enthusiastic writer. Just trying to remember some of the knowledge and feelings I learned from being alive.